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衣的由來、形狀及其用途

  叁衣的由來、形狀及其用途

  

   在釋迦牟尼成道以後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沒有製定戒律的條文,也沒有著衣的規定。後來,在一年的冬季裏,佛與弟子們在遊行乞化,他看見弟子們得到很多布料。有的帶在頭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纏在腰際,看起來既失威儀又十分累贅,于是佛陀開始定製衣服的要求。那時,正是印度的隆冬,佛陀在晚上親自試驗:初夜披一件就夠了;中夜覺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于是再加一件,這樣就足夠禦寒了。因此,佛陀規定比丘不得超過叁衣,這就是所謂“叁衣”的來源。

   在當時,所謂的衣服只是一塊長方形的布。最初的叁衣並沒有規定條數與塊數,也不是割截以後再拼湊而成的,佛陀僅僅規定有叁種衣,叁種衣的區別,並不在條數的多少,而在其層數的厚薄。

   至于割截而成的“福田衣”,是在阿難隨佛出家以後。當時印度社會的治安不好,比丘們披了新衣,在人間遊化,往往會遭到土匪與小偷搶劫或偷盜。因爲叁衣是整塊布料,俗人稍微加以修改,照樣可以披著。佛陀爲此頗爲擔心。

   有一天,佛往南方遊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塊塊,溝畦分明,田畝整齊,便指著田野,對阿難說:“你能教比丘僧製作這樣形勢的衣服嗎?”阿難很聰明,一口答應了。“福田衣”便這樣做成了。後來,佛陀告訴大家,過去一切如來及弟子都是這樣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著可由信徒來供養種福;第二,割截分裂,盜賊竊之無用,可以減少比丘的損失。

   “安陀會”,譯爲“作務衣”,是用五條布料縫製而成的,又稱爲“五條衣”,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安陀會是在勞作、行路乃至就寢時穿用的,因此又稱爲“內衣”、“”中宿衣、“中衣”。安陀會的長度是佛的四肘(約爲常人的叁倍),寬度是佛的二肘,所以較爲短小,而且行動靈活。

   “郁多羅僧”,譯爲“入衆衣”,凡是誦戒聽法,隨衆之時,都會在安陀會外,加披郁多羅僧。郁多羅僧是用七條布縫製而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所以稱爲“七條衣”;在叁衣中它居中位,所以稱爲“中價衣”,又稱爲“上衣”。

   “僧伽黎”,譯爲“重衣”或“雜碎衣”,唯有行化乞食、進入聚落說法教化時披它。僧伽黎共分爲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叁條,這叁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聘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叁品衣全市每條叁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叁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叁品衣著全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叁隔,共計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所以,僧伽黎又稱爲“大衣”。

   在佛陀時代,比丘行化人間,往往露宿野外,或在臨時的旅舍借宿,後夜較涼,必須有禦寒的東西,這就是僧伽黎的主要用途了。正因爲僧伽黎要當作被褥來用,所以其製作的重數,要比其他兩種衣厚些。所以,戒律規定比丘外出行化,不得無故離衣而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