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影法師禅修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看到確實無我的時候,對自我的錯誤執取不再現起,這就是 破了我執 。大乘佛法的境界不但證得無我,還要證得萬事萬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體。這時候就能夠體證到妄念的徹底止息,不管是粗重的我執還是微細的法執都了不可得,證得 我法二空的實相境界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大致如此。

  事實上我們坐在這裏,看不到山河大地,也感受不到那些因緣和知識。坐在這裏有什麼呢?我們把眼睛一閉,看不到有肉體,所謂的肉體也是感受到的,這時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麼呢?我們坐在這裏,只有活躍的思緒和對身體的感受,只有這兩種。定多慧少的人所體會到的可能是感受多,念頭少。有身體相續不斷的感受,總是有個東西在那兒,到底那個東西是什麼?要仔細地觀察下去。慧多定少的人身體雖然僵硬,也有感受,但往往表現最多的是活躍的思想,那些法相名詞、各種東方的西方的思想、知識特別活躍,都放下來看,到底那個思想的主體是什麼?念頭是怎麼起來的?念頭的主體是什麼?是怎麼表現的?一路看下去,任何結論都是死的,有結論你就會把他印在心頭,就住在上邊了,那就是生死的根本。

  仰山慧寂禅師是沩仰宗的第二代祖師,沩仰宗是禅宗五家最早立宗的一家。仰山禅師從小出家,智慧非常銳利,他參訪了很多大善知識之後,來到沩山,見到沩山靈佑禅師,就問如何是真佛住處,真佛到底住在什麼地方?這幾天有好多營員給法師們提問題,到底什麼是佛法的真知真見,最高的佛法是什麼?祖師也這樣問。這時沩山禅師回答:“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這可以說是最高深的佛法,這不是結論,要直接看,誰在思想、思想的主體是什麼、感受的主體是什麼?念頭是怎麼起來的?直接反觀思維的主體。

  如果我們不知道念頭是如何起來的,就會被這些念頭所左右,念頭是生滅不停的,我們就會被動地流浪在生死長河之中永無了期。所以說要反觀反看,要思無思之妙。

  (某營員): 法師,我有個問題就是,我在剛才打坐的時候,到二十多分鍾的時候出現一種狀態,就是剛開始坐得不舒服,後來坐的沒有感覺到自己不舒服,然後意念好象似動非動的樣子,感覺到外面的聲音動靜也沒有什麼影響,我想問一下,這是不是定的一種狀態,下一步應該去做什麼。謝謝!

  ( 明影師 ) : 這是粗重的妄想歇下來幾分的感受,應該繼續反觀 。什麼是定呢?就是我們能自然安住于一種相續的狀態。剛才我講的不是讓大家去得定,而是一路地去看,直取般若般羅蜜多,直取涅槃妙心。涅槃妙心是非定非動的,不是讓你找一個地方去住,因爲四禅八定都在叁界內,屬于次第的修法。禅宗是般若般羅蜜多,是般若乘、般若宗,直取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不是定在一個地方,不是住在一個地方,而是“無念、無相、無住”的。因爲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一樣,下意識的總是要遠離煩惱,希望進入到一個沒有煩惱的狀態,想找一個地方住,這從根本上是與般若不相應的。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

  是不是說我們就不要修定呢?當然不是,戒定慧叁學是佛法修行的總綱。因爲我們欲界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散亂心重,我們自然的安住在散亂心上,而不能趨向涅槃。這時修定能夠對治我們的散亂心。但是定並不是目的,般若波羅蜜才是目的。生死是要以智慧來解脫的,不可能以定來解脫。但是定又是慧的基礎,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知見上,停留在思維層面,不管說的多明了,說得多符合佛言祖語,也不能解決生 老病死 的問題。因爲那只是思想,只是妄念的表現。當然妄念裏面有正知,但正知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是用來幫助我們一路的探尋下去,超越一切散心和定心的狀態,直趨涅槃。那樣才能解脫。

  祖師講:“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所以定的修行是必要的。當我們反觀的功夫用久了以後,就會逐漸的培養出定力。當他真正有力量的時候,才有勘破我法二執的機會。所以現在我們就要開始用功,要不斷地去用功,最後才會有 力量,才會自然安住 在那種一路看下去的方法上。能做到心心念念地去直接體究我們此時此刻生命的本源,這是功夫成熟的狀態。想找一個地方住,想趕緊遠離煩惱,這是我們常犯的通病。

  這幾天也有好多營員提意見,說講座、講課的內容太淺顯了。事實上,如果說大家還執著于義理的 深淺 ,那就還不可能理解深刻的佛法,深的佛法不可能是向外探求可以得到的。誰的佛法最深呢,當然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最深。佛陀在世的時代,他的許多弟子最初以外道的身份見到佛陀,世尊就招招手說:“善來,比丘”。僅說了這四個字,許多比丘因此就能須發自落、證阿羅漢果。這才是最深的佛法。那些深細的理論恰恰是對執著很深的人說的,因爲他不能直下去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總在外境上尋找答案,內心所住的邪見太多了,所以需要甚深的佛法正見來對治。如果我們學到了很多佛法知識,反而使我們輕視基礎的佛法,那我們所學到的佛法就成了慢心的資本。這樣 的心態 是需要檢查的。

  我自己也是從這樣的階段走過來的。我最開始學佛是自己讀經,大量閱讀大乘經典。覺得法師們的講法沒味道,下來專門挑講法老師的漏洞,心裏特別不平。但是後來,通過不斷地親近師父,經常看到在許多年輕的法師講法時,我們師父都坐在旁邊,聽得很認真,而且他每次在最後總結的時候,都能談出他自己的體會,都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反觀自己,我們到底是以什麼心態在聽呢?我們學到佛法是使自己越來越執著,越來越增加我慢貢高和分別心?還是爲了放下分別心,使我們的胸懷像大海一樣,越來越寬廣?趙州和尚曾經講過:“叁歲頑童強于我,我即向他學”。

  如果聽得不相應時,我們可以反觀其心,看一看能聽的自我是什麼,這時你就在直接體驗第一義谛,直接在修行佛法,別人在講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都成了我們深入佛法的因緣。祖師講的很清楚了:“ 路逢達道人,第一 莫問道”。禅是不能從外求的,一定要反觀其心。諸佛的言教,諸大善知識的開示,都是爲了要引導我們反觀其心。佛法的核心就是破我法二執,這是佛法的根本宗旨 。破除了我法二執, 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總是想住在一個深妙的境界上,找一個深妙的佛法去住,離開我們內心的真實體驗去找一個文字的答案,這是許多人的通病。

  在一千多年前,趙州和尚住持古觀音院的時候,有一位禅者,可能是有些傲慢吧,他聽趙州和尚總是說吃茶去,來過的吃茶去,沒來過的也是吃茶去;剛到的吃茶去,常年住在這裏的依然是一句吃茶去。他覺得沒有味道,覺得這樣的佛法不過瘾,所以要跟老和尚告假,要去南方修學佛法。趙州和尚就對他說,好啊,那你就去吧,但是我要忠告你,有佛法的地方不要住,沒有佛法的地方更不能停留。結果這個學人就非常疑惑地問他,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住,沒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能住,那不就沒有地方可以住了嗎?那我住在什麼地方呢?趙州和尚回答,柳絮!柳絮!因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都是不可以住的。一切法都在刹那的 生滅 當中,無住是世間萬象的本性。你想找一個地方住,不管住的地方是什麼,“若有所住,即爲非住”。若有所住,即有所縛,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個也免不了。

  無住是佛法的根本。當時還有人問趙州和尚,“佛法久遠,如何用心?”趙州和尚生活的晚唐時代離正法時期也已經很遙遠了,當時雖然禅宗特別繁榮,但畢竟能悟道的一千人一萬人之中出不來一個半個。所以,如何用功?如何真正地深入佛法?這是每一個嚴肅的修行人每天都要思考和抉擇的問題。所以有人就問趙州和尚,“佛法久遠,如何用心?”趙州和尚回答,“你看前漢後漢 把攬天下 ,臨終時半錢也無分”。什麼意思?西漢東漢幾百年的江山多輝煌啊,整個天下都是他們家的,但是到了滅亡的時候,半分錢也留不下,無常啊!觀無常,觀察我們內心的變化,觀察妄想的流動,觀察萬事萬物的變遷,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比如我們這次活動的安排,天天在變,一會兒一變,剛通知在萬佛樓,一會兒又改成了 觀音殿 ,搬來搬去的,變化無常。如果你要對此很執著,就會産生很多不滿的情緒,你會說這麼大型的活動爲什麼不嚴格地按計劃來進行?從事情上來說,有這樣的問題是正常而合理的,但這恰恰也就是煩惱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非常多的因緣成就的,我們所能了解和控製的因素是少之又少,我們不可能讓事物完全按我們的計劃和意願來發展。變了就就隨順變化,變了我們就適應變了的情況。對過去的計劃、想法和結論都不要固執,“應無所住”,這才是佛法。能夠隨順變化了的情況就不會有煩惱。

  所謂的煩惱一定是你抓住一樣東西不肯放手,而它已經變化或消失了;或者實際發生的情況與我們的期望不一樣,我們就會感到很痛苦。結果已經産生了,還再反複地想如果我要不那樣做結果就會如何如何。這就是顛倒夢想,完全是自尋煩惱。大家可以自己體會,我們曾經最煩惱的事情和心情,現在在什麼地方?自己的執著心總是抓著煩惱不放,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還時常在心裏把它翻出來品味品味。所以,是我們自己不肯放棄煩惱,而不是那個事情要找我們的麻煩。古人說,但得心不礙物,物豈礙人?祖師還說:“凡夫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我們不要只是在事情上用功,要多在自己能動的心態上用功,這是修行的要點。

  神會禅師曾向六祖慧能大師問過六個問題,其中一問是:“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六祖回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衆生心裏出。”所以,我們能知能覺的心智是萬事萬物的中心。日月星辰,山河大…

《明影法師禅修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