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離的。情迷,心識總被外境所轉,因而造業輪回叁界;心覺,則心能扭轉外境,由此轉凡成聖。因此,“唯識”就是抓住了精神(心識)的這一主導因素,強調唯識性,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修集福慧資糧,即修菩薩六度萬行的廣大善法,從八識心地上根本扭轉心與外境的關系。
其實這也是整個佛法的根本意圖所在。如淨土宗即是以念佛爲出世善因而求得感生極樂淨土之善果的。這即是“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也是唯識之思想。但唯識宗終究不同于淨土宗。它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要體現出純淨無染的與佛無二的真如心體,即轉八識成四智。此過程之理如《成唯識論》所雲:“前中後際生死輪回不待外緣,既由內識,淨法相續應知亦然。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有無漏種,由轉識等,數數熏發,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轉舍本來雜染識種,轉得始起清淨種識,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相續無窮。由此應知,唯有內識。”⒇
其次,關于宇宙萬有的真實相,唯識學是用“叁性”和“叁無性”來說明的。
這是唯識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叁性,即是: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對有情整個錯誤認識事物方面的總結說明。即是指不明了宇宙萬法是因緣所生的假法,周遍計度分別,執著爲實我實法。譬如誤以繩爲蛇,其蛇的形相不過是妄像,是沒有實體的。能遍計的唯有第六識,如《攝大乘論》說:“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21]第七識雖計而不遍。第八識和前五識非能遍計。所遍計的即是依他起的色心諸法。所謂依他起性,是指諸法皆由因緣而生起,是依立依存,不是自立自存。由緣生的八識心王心所見及見相分之染淨諸法都可說是依他起性。所謂圓成實,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即是一切諸法本來具有的實相真如理。真如是絕待無限圓滿的本體,不是思維想像得到的,只可從其性德上形容爲圓滿成就真實。此圓成實是在依他起上遠離遍計所執性所顯現的。因此,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的關系是不即不離的。如同水之與波,既不一,又非異,如《成唯識論》雲:“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22]
唯識學依“叁性”立“叁無性”。即是:一、相無性,二、生無性,叁、勝義無性。立此叁無性是爲破除有情妄執的實有我法。第一遍計所執性立爲相無性。實我實法無非是迷情所現的妄相,猶如空花,體相皆無。第二依他起性立生無性。宇宙森羅萬象,是因緣所生之法,不是自然生起,無有臼性,猶如幻像,非有似有。如《攝大乘論》所雲:“雲何應知依他起性
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23]第叁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因爲圓成實的自體殊勝,又爲根本智所緣,所以說其爲勝義。其猶如虛空,無相空寂唯是衆色無性所顯。唯識把圓成實性看做宇宙諸法的真實相。其本質是空性、空相和空理。對此,《唯識叁十頌》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因此,唯識的本義是“唯識性”而非“唯識相”,至此而顯。
唯識學建立“唯心”而不“唯色”的理論是有解脫意義的。唯識學的成佛說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唯識現的理論基礎上的。倘使不是如此,就難從理論上闡明有情流轉之因的來龍去脈了,也難以說明成佛的可能性。其它諸宗雖然也有各自的成佛理論,其實細究起來,也都是在唯識學說這個中心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去的。因爲有生死流轉,聽以方求解脫,而流轉的緣由唯有唯識學從其理論上論述的最爲精詳和優越。已經知道,叁界有情的流轉是由造業所致,因此,如果以心爲根本來扭轉業力,則所現境及自身都能相應地發生根本的改變。僅以人類來說,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而相對的外境色法則沒有。如果人以其聰明和智慧,從現實因地規範自身的行爲,即以佛之教法修出世之善因,則阿賴耶識的業種就會相應地發生改變,種子的改變則當來之異熟果之現行也因之而改變。由此漸進,良性循環,以清淨自心爲起點而達到淨化根身器界的完善,即使經叁大阿僧祗劫,也終能圓滿佛果。
如果以“唯色”爲立足點,則會發生相反的結果:宇宙諸法將不依賴阿賴耶識而獨立存在,有情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即自心來清淨和扭轉外境。這實質上等于取締了阿賴耶識,由此第七識也隨之而亡。
沒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從理論上也就難以建立叁世因果的存在。這就等同說,一切有情只有一期生死,命終之時歸于斷滅。
這便無解脫可言。此正如《攝大乘論》所說:“由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故。”[24]由此可見,主張唯色不僅不符合佛證道的事實,也不能由此建立起有情流轉與還滅的修證理論,因此,只有“唯識”之理才最比較優越地建立和契合佛所證之理。其在佛法中是有著重要的解脫意義和地位的。因此,唯識學可謂是真正全面闡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學說,是契合佛所證真理的學說,是扭轉“乾坤”進行宇宙革命的偉大學說!
注 釋
《成唯識論》卷二。
《百分明門論疏解》卷下。
《百分明門論疏解》卷下。
《攝大乘論》卷一。
《阿含·勝義空經》。
《成唯識論》卷五。
《百分明門論疏解》卷上。
《成唯識論》卷《成唯識論》卷《成唯識論》卷《成唯識論》卷《攝大乘論》卷一。
《攝大乘論》卷一。
《攝大乘論》卷一。
《成唯識論》卷二。
《攝大乘論》卷一。
《攝大乘論》卷一。
《成唯識論》卷二。
《攝大乘論》卷—。
《成唯識論》卷八。
《攝六乘論》卷二,《成唯識訖》卷八。
《攝大乘論》卷二。
《論唯識宗的色心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