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賴耶的轉依

  賴耶的轉依

  法慧

  閩南佛學

  佛法有著高深的敦理和精密的邏輯思維,但它的出現並非玩弄學問,而是指導佛子依法行持,接引衆生離苦得樂,進趣無上佛果。也就是說,佛法是講究理論聯系實際的,並非空談文字,唯識學也不例外,論雲:“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是二轉依果。”

  二轉依果,是引人所向往的最高目的,亦是佛的境界,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但這必須經過精進不懈的修學才能證得,若單學理論,不事修持,則沈淪如故,終無證果之時。唯識學是講漸修漸證的修習方法。所謂“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即是唯識的主要內容。唯識建立賴耶,從唯識實性之“有”入門,引導人們走向無“有”的境界,即以楔出楔,最後證得二轉依果。然而這轉依果的證得,與賴耶的轉依是緊密相聯的,下面就談談賴耶的轉依。

  轉依即是轉八識成四智,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衆生依識故迷,而有煩惱所知障現起;依智故覺,而有菩提涅槃二果證得。即是障依識有,果因智得,可見識智是針鋒相對的了。可是按唯識叁自性的道理來說,卻不是這樣。叁自性的依他起性,即是事物的真實面目,是說事物依他衆緣和合生起。屬相有性無;遍計執性,是計執依他起相爲實有,而起種種虛妄分別,即所謂非有計有,是屬情有理無;圓成實性,即如實了知渚法實相,以在依他起相上去遍計執性爲自性,是屬性有相無。衆生依識故落于遍計而生障惑,依智故悟得圓成而證道果。可見識與智,迷與悟、生死與涅槃,並非截然的別體,而是個一體兩面的東西,是人們對同一事物一依他起,産生兩種不同的認識。然而這識與智所造成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反的。究其原因,識智卻是同出一轍,千秋功過,不離賴耶。

  賴耶是一切染淨諸法的依止處,《阿毗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米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頌中“界”字,即是諸法種子,種子是習氣的異名,是生起諸法的差別功能。此功能是衆生無始以來受現行法熏習而成,待因緣和合時,染淨諸法即能從之生起,染種增上,沈淪六道,淨種圓滿,起出叁界。因此形成了流轉還滅的兩大規律。衆生累劫作業多端,重成染種,沈淪至今。若念生離,依教奉行,淨種漸增,即趣還滅。淨種增故,染種漸減,染淨對持,不能共存。久之,賴耶即被淨種全部占住,亦即賴耶的染汙成份逐漸降低,乃至全無。清淨成份逐漸增強,乃至圓滿。此時賴耶即已轉染成淨,轉生死種爲涅槃因,是名轉依。攝論雲: “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衆生迷于事物而有煩惱障,于是生死難了,迷于理故有所知障。因此智慧不開,菩提不顯。故衆生欲得菩提涅槃二果,須先斷二障。可是二障何時能斷呢

  謂行者在無漏真無間道智生時即斷,因諸惑障與能對治的聖道相敵對,聖道現前,惑障就不複存在。其次非障的有漏法及劣無漏種,亦當舍棄。這些待第八識轉成無漏時,自然不會再執持有漏及劣無漏種子,從而無需作意,自然斷舍。

  二障既斷,則菩提涅槃二果可得。菩提即是無漏智,生起無漏智的種子,雖是無始以來就存于第八識中,但因被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所知障斷,無漏種子即得現前,名爲菩提。無漏現行既起,則將永遠相續不斷,唯識的轉識成智都包括在其中。智有四智,一、成所作智,是前五識轉成的,二、妙觀察智,是第六識轉成的,叁、平等性智,是第七末那識轉成的,四、大圓鏡智,是第八識轉成的。若能成就四智,即是大菩提。大菩提唯在究竟佛果位證得。至于通達位和修習位的菩薩,雖已證得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但未完備,故不名大菩提。所謂涅槃,即是事物的本米面目——不生不滅的清淨理體,因受煩惱所覆,難以顯現。若行者煩惱盡時,涅槃之果即得現前。涅槃有四種:一、本性住涅槃,即一切衆生本有的理性涅槃。二、有余依涅槃,煩惱雖斷,業報仍在,是小乘未舍壽之前的涅槃。叁、無馀依涅槃,即灰身泯智的四果羅漢境界。四、無住涅槃,即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無所住而住,是名無住涅槃,此是大乘菩薩所證得的境界,非同一般。四種涅槃,唯佛具足。唯其具足,名大涅槃。菩薩未達佛果,或證其一、其二、其叁。諸佛具足四種,即是達到轉染成淨的圓滿轉依。

  

✿ 继续阅读 ▪ 聞思修與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