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與成佛
淨意
閩南佛學
學佛人的最終目的是要成佛,究竟怎樣才能成佛呢
這是每個學佛的人都關心的課題,也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此我們用唯識的原理分析一下成佛的途徑,究竟怎樣才是最易最快的捷徑?
唯識認爲:衆生輪于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則是二障,若能盡除二障,其佛果必成。而二障的根源卻在第七染汙意,但此染汙意的行相極其微細,不爲凡情所覺知。所以便使人無法下手,那怎麼辦呢
可以從第六識著手。爲什麼不從前五識著手呢
因爲前五識不但沒有分別能力,而且還常常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故不從前五識上著手。而第六識不但能給自己的活動做主,並且還能支配前五識的一切活動。所以選第六識作爲著手點。再說:第六識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相,我們凡情都能知道。雖然它通于叁性叁量及叁境,能夠遍緣一切,但我們可以利用它這種活躍的特點,造除它染汙的一面,成就它清淨的一面。如果第六識的染汙減少了,清淨就增長了,前五識就會自然受第六識的支配而不敢去做壞事。這樣前六轉識熏于第八識的業種子亦會由染轉淨,久習則善業勢力增勝,自然可以帶動無法下手的第七識轉染成淨,達到破除二障,成就佛果的目的。這個道理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如物理學中的齒輪轉動組,只要在一主動輪上施加動力,因其相待關系的原故,就能使其它衆多的從動輪自然而然的轉動起來,達到理想的目的地。八個識轉染成淨,亦複如是。
究竟怎樣先淨化第六識呢
唯識認爲:只有從聞思修這叁個步驟去注意,用功,定會很快的得到成就。
首先要聽聞正法。所謂正法即聖言量,就是聖者們所有理智一如的內容,亦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如四谛、十二因緣等一切經律論藏。佛法雖然浩如煙海,但我們都應不厭其煩的去尋找機會接受熏習。因爲只有多聞熏習,才能悟入佛的知見。否則,同入暗室,斷佛慧命,就會永遠地系縛在黑暗的深淵裏,被貪瞋癡慢等無明煩惱所障蔽而無有出期。所以必須正確的認識聽聞正法的重要性。但是,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要聽聞正法必須去親近善知識。因爲,只有親近善知識,才能從善知識那裏聽到自己從未聽到的佛法。久而久之,漸漸就會對佛法的根本理論産生正解,成就聞所成慧。所以要成佛果,須先親近善士。只有這樣,才能免除碰壁,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以此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促使自己早成佛道。
爲什麼聽聞正法可以生長智慧呢
因爲佛陀是智慧的源泉,佛法是佛陀從他理智心田中直接流露出來的真理,所以我們多聞佛法,自然可以從廣博的知識中生起慧解。這就是利用第六識的分別勢力使原有的種種邪見邪行得到棄除而淨化,此是從現行:方面講。若從種善根方面講:前七轉識熏習第八識時,能熏所熏是俱生俱滅,同時同處,不即不離的。只要轉識有熏,本識立即刹那同時成就。且貯藏于本識中不失不壞,若遇緣則生長現行。既使現生作善,現生不能受益,只要一念的善根種下去,總有解脫成佛之日的。所以,我們誦經念佛,乃至向畜生說叁皈依等,絕不能說沒有用的。只要我們誠心的去做,不但可以給衆生種善根,成就度生的行願;亦培養了自己的慈悲心。如《賢愚經》中說: “從前印度僑薩羅國舍衛城裏有位大慈善家,號稱須達長者。家財富有,曾做了很多布施行善主事,尤其是供養叁寶,不遺余力。其長者家裏養了兩只鹦鹉,都非常的靈巧聰明。不但會聽人語,還會說話。每天見到出家人來,就大聲喊長者家人出來迎接。一天,佛弟子阿難尊者來長者家,見此二鹦鵑皆會說話,就教它們“苦”、“集”、“滅”、“道”四谛法門。並爲之講述四谛之理。兩鹦鹉聽了,非常高興,飛到樹上,日夜不停的念誦四谛法。偶然在一個晚上,二鹦鹉不幸在樹上棲棲時被野貓咬死了。後來二鹦鹉因生前聽聞佛法種下了善根種子,便轉生天上,享受天樂。當天樂盡後,下生人間,從小就很聰明,長大便出家修道,成爲修學兼優的高僧。最後解脫了生死之苦而證得了涅槃之樂。”由此可見,鳥類聽聞簡單的佛法,都可獲得那麼殊勝的福報,人爲萬物之靈,何不抓緊時機多聞佛法呢
若不聽聞佛法,探討佛理,真是交臂失之啊!所以,我們必須尋機聽聞佛法。如獨覺生在無佛之時,他只所以能夠見到風吹草動,四季變化,就會悟證諸法實相,就是他于宿世已經種下了諸法無常的種子。否則他是不會開悟的。故此,我們絕不能小看聽聞正法的重要性,只要我們願意從此下手,無論智愚貴賤皆可成就。
其次就是思,即正思維。因聽聞佛法後,要把所聽到的佛法如理的作意思維,並對其意理要詳細地加以研究、辨析、分別、抉擇,達到正解其義,然後才能真正的指導自己的行動。如眼睛看見了路,方可依路而行一樣。如果不善思維,以文解義,則成佛怨,就會使佛陀的甘露法雨變成毒藥。所以古德說:“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爲生死。”故思維正義,引發正行,亦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學者欲成佛道,此不可少,爲什麼
因爲佛法本來是圓滿究竟平等的,只由于衆生的根機有種種的不同,所以佛爲了適應不同根機的衆生,才說了種種不同的法門。于是,就使平等一法遂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差別。那麼什麼是了義
什麼是不了義呢
根據法相宗的判斷,佛陀說法分爲叁個時期:(一)佛說《阿含經》時,闡述了五蘊法,說明“我”是五蘊假合而成的。如果對五蘊加以分析,則只有法,並沒有“我”的存在,由此強調“無我”的道理,使我們放棄這個我執。此時判爲我空法有時,屬小乘有教。(二)佛說完《阿含經》後,很多小乘根機的人,即悟道證果。但有些人雖然已解我空,但還執法有。佛爲破除這類衆生的法執,故于第二時期說《般若經》。叫萬法皆空(我法俱空),屬大乘空敎。 (叁)一般凡夫因無明的障蔽深厚,若無善巧的銳器,其執見是很難打破的,所以他們聞有執有,聞空又執空。雖然佛說了《般若經》談空破相,有很多利根者聞之而得證果。但還有些人聽了佛說主,則起空執。認爲萬法既然皆空,也就無法可修,無佛可成了。即墮入了斷滅空。正因爲衆生患了這個空病,所以佛于第叁時又說《解深密經》。開示叁性叁無性,從中顯示境無識有,一切法依他而起。其遍計所執非有,圓成實非空,即非有非空才是中道真理。此時被判爲非空非有時,屬大乘中道教。說到此,了義與不了義,則昭然若揭了。至于如何去分辨,則要把聽聞到的或自學到的一切法義都策動起來,共同的辨析、抉擇、思維那些是了義的,那些是不了義的。當然要以了義來抉擇不了義,絕對不能以不了義來抉擇了義,即以了義爲標准,不以不了義做標准。如此細審思維所引生的智慧名爲思所成慧。有了此慧,無論動身發語,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可納入佛法的正軌。
問:爲什麼思的作用會如此的殊勝呢
因爲思是遍行心所之一,它有強勝的力量,不但能遍行于一切心,還能遍行于一切時、一切地、一切性。並且有情的起心動念一切行動,皆以思心所爲領先。所以思是有情造作善惡業的根本,凡聖之業皆以思來決定其染還是淨。故說思如磁石能引鐵動。
關于思的力量還可用例子加以說明:從前摩揭陀國華氏城裏有位婆羅門學者,名僑屍迦。是位博學的人物,他不但精通了婆羅門敦的教理,而且對當時印度各派的哲學都有精湛的研究,所以他在印度當時的整個學術界很有名望。一天,他下鄉去拜訪一位朋友,恰巧朋友不在家,朋友的太太請他坐下,告他說:“剛有事出去,可能四小時後才能回來。”憍屍迦是個好學之人,他見朋友的書櫥中收藏了很多書,爲了不浪費這四個小時,便向朋友太太借書看,其太太隨手拿了一本送給他看。正巧這是一本《佛說十二因緣經》,憍屍迦拿到經就靜靜的閱讀起來,他越讀越有興趣。原來此經是說生死流轉與還滅的問題。僑屍迦邊讀邊思維其中的義理,結果他從佛的因緣法中了悟到諸法無我的道理;同時也了知了因果不昧的真理。他認爲:各派哲學雖然都說因果,但是,都不如佛法講得那麼徹底和圓滿。于是,他跑到附近一座林園中,默默的靜坐在樹下專心思維經中的法義。結果獲得了佛法的真理。由此可證,聽聞佛法後,一定要善用自己第六意識的能動性,細審深思,方能從中引生出智慧,得到現前的實益。
再者就是修,此指以法行持。就是用身口意去做一切佛事。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可以說:修就是培育我們的心智,把我們的貪欲、恚憎、焦慮、及疑惑等一切的煩惱行爲及念頭統統的修理掉,使其諸根清淨。如果只有聞思二慧,不重修行的實踐,就同替人數寶,當下是不能得到受用的。所以聞思以後,一定要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爲,澄清妄念。只有這樣,才能不失佛陀的木懷,得到確切真實的受用。
問:具體的修法都有那些呢
談起修行,其方法有無數種類。但總歸起來,不出叁大系統:①持戒,②度生,③禅定。其持戒的目的是爲了守護根門,不讓壞事從六根門頭中溜入我們的八識心田內。而度生的目的,則是爲了廣積福慧資糧,成就大悲心,菩提心,性空慧。但禅定的目的則是印證理論,破除二障,求得自心的自在解脫。
關于習定,一般人以爲這是逃避現實的行爲,其實不然。它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爲什麼
因爲定能發慧。在沒有定力時,我們的心如同猿猴一般東瞧西望,無有刹那之安甯,日日夜夜都是亂騷騷的。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是前作後忘,且常常還會感到不是昏沈就是掉舉。遇到事理,則無能辨析其中的真僞所在。而習定,就是培養集中注意力、分析力、精進力、意志力,有情只有甯靜的心境現前,才能如實地見到一切事物的本性。所以定並不是如同塑像一樣,他是高度的心識功能。如果我們要…
《聞思修與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