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頌》釋

  《真現實頌》釋

  定恒

  閩南佛學

  太虛大師于1936年作《真現實頌》: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此頌脍炙人口,傳誦一時,至今學者寫文章還時常引用。但對此頌的解釋尚未看到,筆者根據大師的思想試予解釋,錯誤之處,敬請師友指正。

  “仰止唯佛陀"

  仰止:表示敬慕,恭敬。此處應解爲信仰,依止。學佛的先決條件,即是發起真正的信仰。此信仰須從研究教理,或實習修行後,所得的正確信仰。謂信叁寶、四谛、業報等,真實不虛。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的七衆弟子,不論是那一衆,都必須具有真正的信仰,方得稱爲佛子。七衆弟子皆須先皈依叁寶,才能成就信心。信心成就,才可進一步持戒修禅定等。《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就是說信爲修學一切法門的基礎。

  唯佛陀;此標佛陀代;表叁寶,因爲“法”是從佛口出,“僧”是佛的弟子。對叁寶的正確信仰和依止的標准,虛大師作了以下的說明:

  一、佛寶觀

  1、依釋迦牟尼佛建立佛的根本觀。

  2、信釋迦牟尼佛確得無上正覺,最高無上。

  3、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盧舍那、金剛持,皆爲釋迦牟尼佛大功德聚之別名,不得視爲釋迦牟尼佛以外的他佛。

  4、他方世界的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或過去的燃燈佛等,皆因釋迦牟尼佛說法得知,這些佛的福慧二德與釋迦佛平等無二。

  5、佛是經過叁大阿僧只劫行菩薩道而證的極果,不得與流俗的所稱爲的“活佛”等,混爲一談。

  6、佛爲出世叁乘聖人中的大聖,不得與凡俗的聖哲,如孔丘、李耳等輩。等同視之。

  7、佛爲世出世法的正遍知者,亦爲教化一切有情的正遍知者,不得與一神教的“主”,多神教的“神"混同起來。

  

  二、法寶觀

  1、一切經律,皆爲佛所宣說的聲教,由佛的弟子經過曆次結集而成。

  2、佛徒結集佛說,最初唯口誦相傳。用文字寫成書本,時間先後不一。以佛徒時代不同,故小乘、大乘的經律成文的時間,先後各異。

  3、佛是超人天的大聖,必有非常之勝事,故經律所說的不可思議事,皆應確信不疑,不得以凡識妄加議論。

  4、諸論及撰述、語錄,皆賢聖佛徒修證所得,各依佛說予以闡揚發揮,應依佛說及親證加以研究抉擇。

  5、大乘諸宗各標其勝,但在依教起行,證本覺果,平等無二。

  6、菩薩藏法與聲聞藏法,境行果各異,然聲聞的境行果爲菩薩藏所含攝。

  7、佛之教法發源于佛及聖衆的無漏智海,不得與凡俗的有漏學問附會或比較。

  

  叁、僧寶觀

  l、此土住持僧寶,必在出家二衆,尤在比丘衆。

  2、他方淨土雖或純一菩薩僧,無存在家出家之分,但此土必須出家菩薩,才是僧寶。

  3、住世佛教的團體,應依七衆律儀建立。在家二衆佛徒,雖非全僧,然已進叁寶之門,亦非全俗。爲介于僧俗之間,故曰“近事”。日本的真宗僧,藏蒙的紅教喇嘛,皆屬于此。

  4、叁乘賢聖僧,如彌勒菩薩,雖現天相,亦同大乘聖僧,加以尊敬。

  5、出家住持僧,須信心充足;明了佛法大義;能持比丘戒前二篇者,才算合格。

  6、對那些不知佛法,亦無信心,又不持戒者,應驅出僧之外,不承認爲其是出家僧衆。

  7、由具僧相、僧德,僧學之僧衆,建設佛教清淨幢相之僧寶,即師表人天。

  “完成在人格”

  虛大師認爲學佛的第一步,首先是完成人格,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遵守《憲法》和國家規定的一切法令政策。要有正當的職業,以合法的正當的手段謀生,要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要具有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行爲,成爲一個有人格的公民。總之,完成人格的標准:應具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淵博的知識生活,完善的道德生活。再以此進而完成幸福的家庭,進步的社會,富強的國家,和平的世界,成爲人中的賢聖,完成人格。

  虛大師把人乘佛法作爲五乘共法,強調學佛先須從人做起,成爲一個完善的人,然後才談得上學佛。若人郡不能做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

  所以學佛的人,敬佛法僧,信業果報,是最要緊的一著。不論流轉的六凡,還是出世的叁乘,皆建立在業果上,就是最高無上的佛陀,也不出因果的範圍。因爲要修大乘六度萬行的清淨殊勝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始從人乘,終至大乘佛陀,名曰五乘,而因緣生法的原理,即因果法的原理是五乘共修的法門。學佛者只有五乘共修法,做得穩固了,然後再進取向上就容易了。譬如造塔,不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一層一定要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爲下層基礎牢固,然後才能一層一層的向上造,學佛也是如此。

  “人成即佛成”

  完成了完善的人格,再發無上圓覺大心,起普度衆生的大願,達到人格高尚的地步,使世間受其教化,進入十信心菩薩階段。這是大乘佛法實踐的第一步,所以大乘佛法的初步,是集中人間一切道德的升華。

  第二步十住,也有十種經過階段。所有十信心完成的功能德用,結合成初發心住。此住成功,才真正走上進化的道路。此時生命流,不是隨風飄蕩的,不是輪回流轉的。發起盡未來際普度衆生,熏習成佛的決心,須廣學世間一切學問才能成功。這是堅固的菩提心,從此有進無退。初發心住以上還有九住,從這條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進化上去。

  第叁步十行,從十住心更進一步而入十行地位。十住心由理觀上去用功,修行圓滿的時候,能與真理的理性相契入。有此基本功力,多做犧牲自己,廣行利他的事,修波羅密多行。第一修布施行,又稱歡喜行,以世間一切衆生的歡喜爲歡喜,生命財産都以之布施,乃至犧牲自己的一切,去救人救世救國。還有法施,以種種所發明的真理以及好的方法,布施一切人。最後還要設法免除衆生的恐怖危險等等。經過十行的修行,所有的神通證驗,都能得到實現。

  第四步十—向,向即回向。由前十住重于理,回理向事,做到事理不二。這是第一重義。其次回衆生心向佛,回佛心向衆生,回自己一切功德向其他衆生,以一切衆生爲自己,即回自向他,回他向白,自他不二,這是第二重義。

  以上說的由人而信而住而行而向,是初阿僧只劫的修行。由此再加工用行,到達初歡喜地,達到見道的地位,體驗到宇宙人生無始終、無方位、離一切言說,不可思議的實相。身心改變,爲平常人思想上所不能有,程度越高,力量越大。體證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心理力量增強,生理物理起了變化。到了禅定成功,身體變化,眼耳鼻舌不同,自然一切物質跟著變化,入火不熱,入水不沈。自我改造的結果,心理的智慧光明充滿全宇宙,對宇宙的一切,無不洞澈。

  從初地起,完全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步一步地再往前進,到第十法雲地,盡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所說,一刹那心中全能了知,到了菩薩的最高地位。如觀世音菩薩等,離佛甚近。十地圓滿,即到佛位。

  上述曆程,清楚告訴我們由人進化到佛的經過。故佛教教人修行,最先達到完全之人格,然後發展至于超人,至于超超人,至于微妙,至于無窮境。故人而上有菩薩,由菩薩而後成佛。修行一步即成果一步,步步成績,效果顯著。

  佛,舊譯“佛圖”,從Buddha——字譯音,意爲覺者。覺者與學者義近似,義謂有覺悟之人。此含二義:一正遍覺:其覺爲最正確,最普遍。二無上正遍覺:其覺爲至高無上,正確普遍。佛觀察宇宙萬有的真相(實相),能體妙入微。一切事物永遠處于變化遷流之中,處處變遷,時時變遷。其變其住,其有其無,其實其虛,唯佛能覺察。此之覺察謂之“無上正遍覺”。佛學的“覺”與通常科學、哲學不同。科學家根據五官感覺所得的知識,大都屬于局部;確是而不遍。哲學家依據假設推理得來的知識,大都不甚正確,是遍而不確。唯佛能從宏觀和微觀上洞澈宇宙萬有的真相,才是確而迫,故稱“無上正遍覺”。

  佛學以爲一切宇宙真相,皆在尋常萬有之中, 日用事物內,故無上正遍覺,非惟佛能得之,人皆能得之。人能覺悟宇宙萬打之真{;日,即是至高無上,即是成佛。

  “是名真現實”

  宇宙間一切存在的事事物物,稱爲現實,如花甁就是花瓶,不能說是別的東西。佛對宇宙的一切事物,覺照得明明白白,所謂洞見諸法實相,即是洞見全宇宙的本來面目,佛法上稱爲“法爾如是”,即是說宇宙一切存在的事物本來如此。虛大師認爲佛陀的現實主義,是無主義的主義。因爲世間的一切主義,都夾有個人的主觀和偏見,不能看清宇宙事物的真相。佛陀的現實主義,是說明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無時不在流動變化中,如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何年何月何日死;物質的何時成、何時壞。推而廣之,地球也是多少年數成、多少年數壞。太陽也有成時壞時等等。總之一切事物都有成壞,生死的限量。一切顯現的事物,流動變化,生滅起伏,如流水一般。這個變化之流,可以稱之謂生命之流。因此全宇宙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大小相通,前後相生,刹那生滅相續。這一變化不居的原理,即是宇宙的真相和現實。

  人類的生命,是無始無終,循環無端。人的一生不過是生命流所現出來的一節,如長江的一段一般,不是他的全體。一生一死,不過是生命流的一種變化假相。一切事物亦皆如此,時時刻刻變化而又永久相續不斷。能明白這個道理,可以消除許多迷妄,把人們的心量放大到無量無邊,遠離一切執著而與宇宙真相契合,人生世界無始無終的生命,得以實現。過去一切行爲爲因,現在爲果,現在一切行爲又産生將來的結果,因果重重相續無盡,所以人生有不朽的價值。

  虛大師的《真現實頌》,雖然只有四句話,內容十分豐富。給人們指出學佛先要做一個完善的人,然後再進到超人的菩薩,再進到超超人的佛陀。要做一個完善的人,必須要懂得真實的道理。明白了生命流的無始無終,才能知道人生的行爲是永遠相續不滅的。這樣的人生才有不朽的價值和意義。

  

  

《《真現實頌》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