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太虛大師大乘叁宗說之感想
單培根
閩南佛學
佛教有二千余年的曆史,傳播于許多的國土。流傳既久,流通既廣,不但産生了聲聞菩薩小乘大乘之升,大乘中又分成許多不同的宗派。各宗派之間,互相爭論,或者是自非他,或者尊自卑他。在印土大乘,中觀瑜伽,空有二宗,爭論激烈,多爲是非之辨。在吾華則有判教,如天臺四教,賢首五敦,分判權實高下,自居最極。禅宗密宗,亦無不自誇其特勝。後之人從而學之,無不入主出奴,崇其所尚。賢如藕益大師,博達卓識,不願爲天臺子孫,而其所著書,仍嚴守四教之判,獨尊臺宗。何況等而下之。
唯太虛大師對于一切佛法的看法,特有高見,獨具明眼。其于大乘各宗各派,融會貫通,以爲平等平等。雖各有所勝,而無分高下。大師說:“天臺,賢首、叁論、唯識、禅、律、淨、密,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爲究竟,也是平等的。不過在行上,諸宗各有差別的施設。這差別的施設,乃各宗就某一點上來說明一切法所起的觀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識而說明一切法,叁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說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勝施設。這樣來判攝一切佛法,與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臺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則有藏通別圓等差別,判自己所宗的爲最圓教理。我則認爲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極果,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只是行上所施設的不同罷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不能偏廢。更不能說此優彼劣,彼高此下。”說:“有一言不得不正告者,此之八宗,皆實非權,皆圓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佛乘故。刀觀大師一生,于各宗派之間,衰者振之,毀者扶之,務令百花齊放,共臻其極。所謂“始從八,最初方便學,門門入道。終成一,圓融無礙行,頭頭是道。”大師以爲大乘八宗,同歸于一的。
大師何以有此融會貫通的思想
他自己有說明,說:“關于本人的融貫思想的由來,說起來亦大有因緣。最初,本人親近的善知識,是禅宗的寄禅老和尚(即八指頭陀)等,對于參禅的傾向較深,對臺賢教義稍稍研究。後來自看藏經,于性相經論的得意處,每在離言的禅意,頗契維摩經所謂文字性空即解脫性。如天臺的離言谛,法相的離言自性,法性的離戲論分別,都融徹到禅宗上的不立文字,如古人所謂不即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放觀一切經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擺設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滲透虛空中的光影。故于一切佛法,容易成爲融會貫通的思想。”這種境界,固非鑽故紙堆,滯于文字,取古人糟粕者,所能領會到的。
大師以爲:“凡治徹頭徹尾之學,有展手撐破虛空邊,伸腳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殆皆有叁個疑問橫亘心中,務求個完全解決。那叁個疑問呢
一、名名色色的本來是什麼
二、名名色色的現行是什麼
叁、名名色色的究極是什麼
若有此叁個疑問要求解決,便于一切宗教,哲學,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個完全解決,則佛學便成了唯一的需要。”然而有如此大丈夫志量者,世間能有幾人
大多不過拾人唾馀,野幹冒充師子,肄其狂吠,欺世盜名而己。
大師既于此獨有所悟,于是歸納一切佛法而創立叁唯論。“第一,說明實在是真如的唯性論。第二,說明現有是意識的唯心論。第叁,說明究極是妙覺的唯智論。”說:“此叁唯論,便是佛學的大系了。”大師又依據我國傳統佛教,人所共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說,以唯性論爲心,唯心論爲衆生,唯智論爲佛,說明叁唯論是互相攝的。
叁唯論既攝一切佛法,大乘八宗自無不分屬其中,有表如下:
從教觀入者 …… 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論
從證悟入者 …… 少室宗
注重理論者 …… 慈恩宗
意識的唯心論
注重行爲者 …… 南山宗
實智證現者 …… 清涼宗
智性者
權智施顯者 …… 天臺宗
妙覺的唯智論 正報加持者 …… 開元宗
智相者
依報引歸者 …… 廬山宗
這是大師將我國佛法總爲八宗,又攝歸叁宗之第一次形式。律宗取南山,道宣律師歸唯識,及明藏識中種子爲戒體,故屬于唯識宗。此唯性論相當于哲學上之本體論。大師說:“哲學上唯一大事之本體論,雖各有種種的說明不同,……必以佛學之真如的唯性論爲極則。”此真如宗唯性論,主要在于少室之禅宗。嘉祥之叁論宗亦入屬之。此猶是沿襲向來傳統性宗之說。我國自唐而後,叁論一宗,即己絕響。號稱教下叁宗、天臺、賢首、法相,無叁論之名。叁論宗之真相湮沒,不複爲人所知。末元之後,法相亦論爲賢首之附庸。性宗心目中之般若叁論,法相唯識,早在唐時,已見仁見智,見其所見。宗密華嚴原人論具在,猶可考知。我國佛法,性宗一支獨秀,其來已久矣。傳統有性相二宗之分,臺賢禅皆爲性宗。又有分宗下教下之異,禅爲宗下,教下爲臺賢相叁家。大師蓋綜合此二說,而立此叁唯之論。
自清末楊仁山于東瀛取歸唐人夫籍。時值西學東來,文化交流,思想開放,上層知識分子中多有研究唯識學者。大師受其影響,亦致力于法相唯識之研究,深入有得于奘基之學。于是依據基師唯識章之說:“攝法歸無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六師說:“昔嘗以此叁宗判攝中國大乘八家之學,除淨律分屬各宗外,其嘉祥、慈恩、禅宗、天臺、賢首、密宗之六家,爲表如下:
簡擇主之般若宗 ……(得此清淨) …… 嘉祥
有爲主之唯識宗 …………………………… 慈恩
攝一切法歸 全體真如……(全性清淨)……禅宗天臺
無爲主之真如宗 離垢真如……(離垢真如)……賢首
等流真如……(生境清淨)……密宗
叁唯論之唯性唯智,于此合並爲真如宗。般若宗獨列入嘉祥之叁論。原來在唐之時,有空宗、性宗、相宗叁宗之分。華嚴宗嘗有性相二宗十異,空性二宗十異之辨,可見性相空叁宗有分。自叁論宗絕響,後世乃誤以爲空宗即性宗。中國佛法,爲臺賢禅性宗所壟斷,幾及千載。歐陽竟無等堀起,奘基之學大明于世,唯識宗複興。後來中觀之學,亦有人研究,西藏之中觀學亦內傳,空宗之真相,重複爲我國人所知。印度之龍樹提婆中觀宗,無著世親之瑜伽宗,與我國大爲發展之真心宗,叁宗鼎立。學者間之互相是非,爭論激烈。大師則力主持平,爲受抑者辯護。其抱負之宏大,古今高僧,無有可匹。即非絕後,亦是空前之一人。大師後又有較詳一表,其表如下
空慧宗………叁論………二空觀慧………得此清淨
唯識
唯識宗 戒律 諸法唯識——染淨所依
禅那 全體真如………離垢清淨
天臺
真如宗 賢首——離垢真如………離垢清淨
真言 等流真如………生境清淨
淨土
大師依唯識宗所說之叁性爲准據,作佛法之總抉擇。大師說:“依此叁性以抉擇佛法藏,其略說依他起之淺相而未遣遍計執者,則人乘天乘之罪福因果教也,亦世出世五乘之共佛法也。其依據遍計之法我執,以破除遍計之人我執而棄舍依他起者,則聲聞乘之苦、集、滅,道教也,亦出世叁乘之共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佛法,則皆圓說叁性而無不周盡者也。但其施設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點,則不無偏勝于叁性之一者,析之即成叁類:一者、偏依托遍計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唯破爲立。以遣蕩一切遍計執盡,即得證圓成實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門、中、百論爲其代表。所宗尚則在一切法智都無礙,即生境清淨此宗所雲無得正觀,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證爲最勝用。二者、偏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將一切依他起法如實明了者,則遍計執自遣而圓成實自證故。此以成唯識論等爲其代表。所宗尚則在一切法皆唯識變。而其教以能建理發行爲最勝用。叁者、偏依托圓成實自性而施設言教者,唯立無破。以開示果地證得之圓成實令起信,策發因地信及之圓成實使求證,則遍計執自然遠離而依他起自然了達故。此以華嚴、法華等經,起信、寶性等論爲其代表。所宗尚則在一切法皆即真如。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證爲最勝用。”
大師又有佛法大系表如次:
小乘——出世解脫
(出世階梯)
佛法 (化他方便) 人天善法——人天乘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
菩薩因果 根本起後得——法相唯識宗
大乘 禅宗—宗下教下
如來果因—理量同時—法界圓覺宗 律宗—诠教製教
天臺—權教實教
賢首—本教末教
淨土—難行易行
真言—顯教密教
律宗後來都用天臺等性宗說疏解,故此列入法界圓覺宗爲確當。此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叁名,爲大師最後所改定。大師說:“以這叁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
然叁宗各有其不同的最勝用,法性空慧宗的最勝用在于能起行趣證,法相唯識宗的最勝用在于能建理發行,法界圓覺宗的最勝用在于能起信求證。叁宗之長,簡言之,一在于令人行,一在于令人解,一在于令人信。何以叁宗各有最勝用之不同,其緣由仍在于所依據之叁性。大師說:“然此叁宗雖皆統一切法無遺,其以方便施設言之,則于所托叁性各有擴大縮小之異。般若宗最擴大遍計執性而縮小馀二性,凡名想之所及皆攝入遍計執,唯以絕言無得爲依他起、圓成實故。故此宗說叁性,遍計固遍計,依他、因成亦屬在遍計也。唯識宗最擴大依他起性而縮小馀二性,以佛果有爲無漏及遍計執之所遍計者皆攝入依他起,唯以由能遍計而起之能執所執爲遍計執,及唯以無爲體力真如故。故此宗說叁性,依他固依他,遍計、圓成亦屬在依他也。真如宗最擴大圓成實性而縮小馀二性,以有爲無漏及離執遍計皆攝入圓成實,複從而攝歸于真如無爲之主,唯以無明雜染法爲依他、遍計故。故此宗說叁性,圓成固圓成,遍計、依他亦屬在圓成也。”這是最精當不易之論,極爲重要。知此則知叁宗學說之所以不同,叁宗之所以各有其最勝用。
大師即根據此而發揮其精辟之論斷。說:“然此叁宗,雖各有當。若從策發觀行而伏斷妄執以言之,應以般若宗爲最適,譬建都要塞而便于攘外安內故。若從建立學理而印持勝解以言之,應以唯識宗爲最適,譬建都中部而便于交通照應故。若從決定信願而直趣極果以言之,應以真如宗爲最適,譬建都高處而便于瞻望趨向故。”大師又進一步于叁宗作出實用上之評價。其言曰:“要之,于教以真如宗爲最高,而教所成益每力最下。以苟非深智上根者,往往僅籍以仰信果德故。于教以般若宗爲最下,而教所成益卻爲最高。以若能絕慮忘言者,必成妙觀而發真智故。于敦以唯識宗爲處中,而教所成益亦爲處小,以如實了解唯識者,雖或進未行證,而必非僅能仰信故。”驗諸事實,確乎如此,而大師道破其所以然。
然有其利者,必有其弊。叁宗既各有其最勝用,亦應各有其偏弊,叁宗之偏弊,大師未學言,茲試爲論之,冀令人防患于未然。依據如何而爲論
此仍可以叁性爲言。
凡夫之爲凡夫,以其遍計執也,無時而非遍計執,無往而非遍訃執。遍計執刹那之斷,即爲入聖。故與凡夫而言圓成實,在凡夫亦成遍計執。必遍計執破而後乃爲圓成實。由是之故,爲凡夫而高樹佛果功德,令其仰信,其效果亦僅止于仰信而已,不能令其如理思維,生如實之解。且彼既遍計執佛果功德,即令能破其馀之遍計所執,亦何能破此執佛果功德圓成實之遍計執
遍計執之破,非可執一破一。執一破一,世間常有,非是破遍計執。故高樹佛果功德圓成實令人仰信者,每每反生增益遍計執之流弊,使遍計執更爲牢不可破。若仰信而不求其解,急于求證,每致入魔發狂。以其不破遍計執而求圓成實,誤以遍計執爲圓成實,求有所得爲證也。
一切法緣生,衆生于此緣生法無不遍計執。聰睿之哲學家,亦無不追求本體論。唯識叁十頌說:“非不見此彼”,謂不見圓成實,則不能如實知依他起。若不求出世間,不需要破我法之遍計執,故談世間一切學,盡可在不破我法遍計執之緣生法中,求其盡善盡美,使人類同臻安樂。此在佛教即爲人乘正法。若學大乘菩薩法,于其廣立種種名,說種種相,令人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者,亦同于世間之學,則必滯于名相,取其糟粕。今之學法相唯識者,此種流弊,已顯然多有可見。末法時代,正信已難,正解尤難。
衆生之遍計執,聞有執有,聞空執空。般若中觀之教,令人破遍計執,用空爲言。衆生聞之,即執此空,不能自破其遍計執,反而墮于惡取空,破壞因果,自害害人。如此者比比皆是,此之流弊,禍害尤大。
取其利,棄其弊。學天臺賢首等教,仰信佛果功德,而不爲其尊自卑他之判教所囿。亦不急急求證,虛心求解,廣學法相唯識之說,詳辨教相,分析是非,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不滯于文字。更進探龍樹中觀系性空之說,成立正見,破我法二執。此唯觀叁宗平等,各有勝用,乃能如是而行。大師早歲參禅,兼學臺賢,閱讀藏經,有會於心。後複廣研法相唯識之學,以唯識釋起信論。更探藏傳中觀之說,用無自性融通中國佛學之圓中自性。若專事一宗之學,守一家之言,烏能如此。大師之叁宗平等說,非徒托空言,—而乃是親身體會,以之自利,即以之利他。大師在中國佛, 教史中,爲承前啓後之一代大導師。距今大師誕生一百周年之紀念,緬懷大師之教導,環顧當今之中國佛教,身爲佛子者,其應如何奮發有爲乎
《讀太虛大師大乘叁宗說之感想(單培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