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數息觀的修證
誠信
閩南佛學
數息觀是禅觀的重要觀法之一,它與不淨觀,合稱爲禅觀的二甘露門。本文從以下四個專題加以論述:一.數息觀對治散亂心,二.數息觀的實踐方法叁.數息觀與白骨觀雙修,四.數息觀的果證。
一、數息觀對治散亂心
數息觀是五停心觀之一,能對治散亂心和貪欲心。因爲常人的心念,攀緣外境,而起種種的妄想分別,慨而言之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一)貪欲分別:所謂貪欲,就是指色聲香味觸和財色名食睡。人生活在社會上,都有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二種欲望,精神亨受是人們的最高欲望,主要有七種表現: (1)貪色,男女之間互相追求: (2)貪著長相,相貌端正(3)貪著儀容,長的漂亮; (4)貪著聲音,細柔宏亮; (5)貪著皮膚細滑,如明目長眉,堂堂儀表; (6)貪著一切衆生長相; (7)對於自己所追求的對象生愛著心,不肯舍離。此七種貪欲,能诳惑人心,令人起顛倒想,非淨計淨,非常計常。如心著色時,自以爲淨,愛著心息,如狗食糞,以爲清淨而人觀之甚爲不淨。人身亦複如是,猶如臭皮囊,外表看起來很清淨,但身內有叁十六種不淨物,如精血.屎尿,鼻涕等。所以佛經說:“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人身無異。
貪欲心重的人,如火益薪,越燒越旺;如鳥食肉,互相競爭;如踩毒蛇,傷害自身。總之,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受無量之苦惱,皆由貪欲分別心引起。若能修習數息觀;則能對治。
(二)嗔患分別:所謂嗔恚,簡單的說,就是於逆境中心生惱恨,當人欲望無法滿足,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對他人便生瞋恨之心。佛說嗔恚是叁毒之一,能殺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若能修數息觀,就生慈心,除滅嗔恚。
(叁)惱分別:惱即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但主要有貪、嗔、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煩惱。目前社會動蕩,人心澆漓,乃至世間一切犯罪行爲,無不是由此根本煩惱所引發的。如精進修習數息觀,則能離諸煩惱,斷一切痛苦。
(四)親裏分別:就是存在親疏,恩愛的心。一般的人,總以爲自己的六親眷屬是最親,別人的六親眷屬就不親,今生的是親,過去未來的就不親,這是我的父母,那是我的朋友等種種的分別界限。事實不然,譬如樹上的鳥,到了晚上時,便聚集在—起,天一亮,各自遠走高飛,六親眷屬也是如此。雖生活在一起,同居在一起,但心裏活動各各不同,大限到來各自分離。由於因緣和合,所以在一起,因緣分散,就不在一起了。如果今天是你的夫妻,明天就不一定了。今天是恩人,明天不一定就成了你的冤家。這種現象,每天可見可聞,所以因緣果報,無有定實,猶如幹沙,拿在手中就在一起,放之則散。但凡夫執著親裏分別,所以就永遠達不到平等,受叁界系纏,有能解脫。
(五)貪生分別:死,是每個人所不願意的,除非那些受到極烈痛苦折磨的人,只好走絕路、尋短見。一般的人,總想自已多活幾年,壽命長一點,最好是長生不老。但是有生必有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可死的壽命有長短,有的生下來就死了有的活了叁歲、五歲、或十歲、二十歲也有的活到五十、八十,乃至一百多歲猶如樹木開花,有的一開花就凋謝,有的結果時抖落,有的未熱即墜地。所以人生世間,死力最人。要想真正不死。
必須修習數息法門,精進不怠,證得無生法忍。
總之,以上五種分別思覺,前叁者爲粗病,後二者爲細病。要清淨自心,入聖人道,必須以數息觀爲基礎。
二,數息觀的實踐方法
數息法門,根據聖言共分六門,茲分述如下:
(一)數門:是數息觀的主要方法,包括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階段。
通過數息可以系心於一處,時間一久,妄念自然的漸漸會微薄而消失,進入舒適輕安的境界。若能精進不退,即得初禅定,乃至非非想處定。雖然不淨.念佛等觀法,也能斷思覺,但範圍廣不易入門。而數息觀,範圍小,易於收攝,只要抓住現前一念,便得利益。在數息時,要從一至十,不增不減,若稍有他念,就失去記數,身心不安。所以,《清淨道論》說:“數出入息時,不宜止於五以下,不取於十以上,中間亦不應脫數。因爲如止在五以下,則在迫窄的空間內未免心生苦惱,猶如彼押在迫窄的牛舍之內的牛群相似。若超過十數以上,則心生起僅依止於數目。若中間脫數,則發生我是否巳達業處的頂點而紊亂其心。”因此,應該避免這些過失而數出入息,就可以初斷思覺分別。
(二)隨門:是指隨逐於息, 即十六行相。行者在數息功夫熟練後,應放棄數法,當修隨法。但在修隨法時,對於出入息不應有初,中,後的作意。一有作意,心身便會不安。所以《清淨道論》說: “以念隨行於出息的初中後者,由於他的內心散亂,則身與心皆成熱惱動亂而顫動。以念隨行於入息的初中後者,由於散亂於外的心,而身與心皆成熱惱、動亂而顫動。”因此,當入息後,應隨息,不能數一;出息後,也應當隨息,不能數二:。好象欠債的人,債主開始時,跟隨不放,不相舍離。隨息也是這樣,入息必定還有出息,但出息即滅。出息後必定也有入息,但入後亦滅。這時,行者能知入息有滅,出息也有滅。爲什麼呢
因內心動故,所以有息出,出後即滅。又因鼻口引外面空氣故,所以又有入息,入後即滅。如果內心不動, 既沒有出,亦沒有入。由於年齡的不同,息有長短,比如少年人入息長,出息短;老年人入息短,出息長;中年人出入息不長不短。又因臍邊的風相發動,出入息就相似相續,當息出到口鼻以後即滅,比如氣球中的風,打開即減。假使用嘴吹它一下,風就進入氣球,這是從新的因緣中産生出來的。所以,我們知道出入息的因緣,是虛妄不實,生滅無常。是因口鼻因緣,才有出入,因心動令生,心靜則滅。但是,一般人以爲息就是風這是錯誤的。以此推之,四大、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也是一樣。你能知道這種道理,逐息出入,這就是隨門。
(叁)止門:是指五輪禅(地輪、水輪、虛空輪、金沙輪、金剛輪)。當行者得隨門後,應修止法。所謂止,就是說數息心到了極端平靜的時候,就住意在風門(即肚臍),念入出息。爲何要修止法呢
因修數隨時,心不安定,善於尋思。但修止可以斷一切思覺分別,心不散亂,住於一處,如眉間,肚臍,腳指等,念出入息。比如守門的人,只要站在門邊,就可以看人出入。止心亦複如是,知息出時,先從臍至心至胸,然後至咽至口鼻。入息時,先從鼻至口,咽,胸、心,然後至臍,如是系心一處故名爲止。此時,不念數隨,身心輕安漸入定境,泯然空寂,不見身心相貌,如身入虛空之中,飄然自在。同時,在此定中,會出現動癢冷暖輕重澀滑八種感覺。
(四)觀門:是指九想、八念、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乃至叁明六通、八解脫。因爲行者在修止時,容易昏沈,所以在止法中必須修觀。如何修觀呢
在入息時,觀五陰生滅之變化,出息時,也觀五陰生滅之變化。如觀自身,那一陰是我;若觀色陰是我,難道其余的四陰不是嗎
若說每一陰都是我,那不是成了五個我嗎
並且每個人的身體都在不斷變化,不斷生減,昨天的我,已不是今天的我。前一小時的我,也不是後一小時的我。乃至前一秒鍾的我,更不是後一秒鍾的我。
如是觀察,四大本空,五陰非我,一心思惟,能增長觀力,故名觀法。此時,能知自己微細的出入息相,如空中風。以其心眼,得見身內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如芭蕉無實。身受心法也是樣,原無自性。
(五)轉門:是指空、無相、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中道正觀。
當觀法修成後,應舍棄住於風門,離粗觀法,能了知五陰無常,出入息也是生滅無常。觀前息無所從來,後息亦無所。
去,因緣和合,故有出入息,因緣分離,即無出入息,如是修法,名爲轉門。
(六)淨門:即是九種大禅等。行者雖得觀法,除滅五蓋及諸煩惱,但未得清淨心,凡屬於異生(即凡夫)之法,只是相似行道,念息出入。今無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故名淨門。這就是說觀心已到見道位,身受心法,一切煩惱盡斷,不起虛妄分別,能所雙亡,猶如虛空,不落空有二邊,心慧頓開,叁界垢盡,無學盡智現前,故名清淨。
以上數隨止觀轉淨六門的修學過程,又可分成十六行相:
(1)念息短:初修隨法時,因心情暴戾,容易散亂,呼吸無法調劑,時常呈現呼吸暴躁之相,所以心粗息短。比如一個人在恐怖的時候,往山上走路,並挑著重擔,這時的出入息名爲短息。
(2)念息長:在修隨息時,呼吸已趨於精細,得平均微微寂靜的境界。
因心靜內住,息隨心入,所以入則息長,如人在休息,歡喜,得利,出獄時,出入息就長。
(3)息長息短:因心有粗有細,所以一切出入息就有長有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亂,則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靜則出入息俱長。如果一切息不落二邊,故名息長息短。
(4)念息遍身:即是思惟自身爲虛無,形心既安,則氣道無壅,覺知身如雲影,出入息遍諸全身毛孔,如水入沙。入息時,覺知從鼻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如水入沙。出息時,亦覺知從足至發,遍諸毛孔,也是如水入比如鞲囊,入出皆是飽滿,出入息也是這樣,全身周遍。不但口鼻能呼吸,而且一切毛孔都能呼吸,所以名爲知息遍身。
(5)除諸身行:因初學六法時,有時身心會懈怠,容易睡眠,但因觀力增長,深入禅定時,就能擭心情安穩,粗氣即滅,除諸昏沈,身輕柔軟。
(6)心受喜:除諸身行以後,心輕自在,隨定心而受喜。此時,先除身念,後除受念,得身念止實後,再得受念止實受喜。又知身實相和知心,心數法實相的受喜。
(7)心受樂:在喜增長後,樂能遍滿身識,內心喜悅,…
《論數息觀的修證(誠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