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重唯識觀
尚識
閩南佛學
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體現了唯識宗所崇尚的教義,由此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唯識學的主要意義。本文僅就五重唯識觀之觀行理論和方法作如下論述。惱五重唯識觀的所觀境
(一)遣虛存實觀。論雲:“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惪正存有,理有情無故。”此中“虛”者,是指有情之徧計所執的虛妄計度,是屬錯誤的認識方面,“實”者,是指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因二者分別爲後得智及正智所緣之境,是實境,今遣虛存實,就是要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所謂執,是指一切異生於遍計所執性起有執,於依他、圓成之性起空執。其實,遍計所執性唯虛妄分別起,皆無體用,是情有理無的,應當正遣於空,即以空觀遣有執。觀依他、圓成諸法實體,圓成性是正體智之境,依他性是後得智之境,是理有情無的,應正存於有,即以有觀遣空執。這種觀法的原由,是因爲:“由無始來執我法爲有,撥事理爲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由於異生起空有二執,方以有空來遣空有,不落有和空的二執,則空和有也是不立的。有和空是相待而成的,如果打破了有和空的對立面,還有什麼有和空呢!由此可知,諸法體性是遠離空有二執的。因此,唯識學雖然主張唯識,但也非執著識而言唯識,乃爲破執而安立假名,即境:執爲心外實有,即是遍計所執;知爲自心所變相分,即是依他而起。說唯有識就不會濫於外境,其次,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生死沈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故而說唯識,今其觀心,解脫生死,而不是說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舍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由此可知,唯識學說是承認有內境的 ,遣外境在於糾正認識上的錯誤,爲遣妄執心心所外而言有實有境。故論雲:“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即是所執,亦應遣除。” 應當注意的是:遣與存是一念觀,不分前後。一念之中即有遣虛存實之義:一念觀空遍計所執是破增益執,存依圓二性是破損減執。還應明白的是,一念觀空空有並非對立,而是說要觀空證真,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爲門,入於真性,真體非空。
此一觀門並非初觀即成,而是通於前後諸位。在資糧位唯有思量而無修證加行位唯有修而無證,見道位,修道位雖有所證而未圓滿,佛位唯有證。五重唯識觀是唯識宗由淺至深的五重觀行法所以,遣虛存實觀僅是較淺顯的初觀。
(二)舍濫留純觀。此觀即是舍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心與境是相對待的兩方面。“總而言之,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爲心緣慮性故,余叁爲境,非緣慮故。若細論者,相分爲境,後叁分爲心。心起必托此內境生。”既然心起必托內境而生,爲什麼只言“唯識”而不言唯境呢
這是因爲境是爲岡,能生心果,故攝心從境,攝因從果,但心雲唯,不言唯境。即境只是同一,其目的在於能解觀心,勤求出離。這樣就要舍內境之濫,留心體之純。
外境爲什麼不能爲識所緣呢
解答是:“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余來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爲所緣緣。緣用必須依實有體故。”
此文“釋外法無緣義所由,所執無,故非緣也。”
(叁)攝末歸本觀:心王,心所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自體即相分名體。似昕緣即心內所取境界,亦即相分,似能緣即內能取心作用,亦即見分相分,見分俱依識有,名末。攝末歸本即是攝相見末歸於識本。
常人認爲識外所緣之境,實是內識上所顯現,無實外法。即謂識所緣境,識爲自性。“此說識體是依他起,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依他起。……若無自證:定不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及無鏡時,面影不起。皆於識上現相貌故,故說二分依識體生。” 然“依此二分執實二取(所取,能取),聖說爲無……此除真智緣於真如,無相分故,不爾,如何名他心智後得智等,不外取故……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實非二分,似計所執二分見相,故立似名。……第六第七二識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二分生時皆似實我實法所執二分現也。”
(四)隱劣顯勝觀:即自體分變似相見二分顯現,然諸教中但說唯心不言心所者,心是所依,爲主,勝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隱劣心所,顯勝心王。隱劣顯勝,即謂“隱劣不彰,唯顯勝法:
(五)遣相證性觀“識”所表不僅是一識而是總共有五類法。“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
”五類法是:一、八識心王自體分,二、六位心所自體分, 叁、心王心所所變相見二分,四、前叁分位不相應法,五、於前四法觀遍執所執,以空爲門所顯之空理,亦即前四法之實性。五類法中前四屬事,後一屬理。今遣事,相:用、證理,性,體、即顯遣遍計、依他二性,證圓成實性。
悟入初二性是相似觀,悟入後一性是實證觀。暖頂二位依能取識,觀所取空,少分悟入遍計所執;中忍位觀能取空,全分悟入遍計所執。這是依 依他覺”遣“所執覺”,然此能觀尋思實智名迷亂覺,法執所引,相縛未脫。此迷亂依他覺;入見道位時,不現在前。這是依覺與依圓成覺所遣依他覺,論其實體,即是實我實法二執,第六第七能遍計心,故名依他。如似繩爲蛇,實蛇喻所執覺,通我法二執;實繩喻依他覺;唯法執。繩蛇二種能緣心乃染分依他,是可斷法。“此意即顯所遣二覺(所執覺與依他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複當情。
染分依他指煩惱執心而言,其體即是不善及有覆無記迷亂法執,引謂胃暖等觀爲迷亂法執。染分之中煩惱執心是所斷性,須別起聖道而斷除之。此外之染分非障有漏依他及淨分無漏依他,並不除遣:故有後得智所緣依他。以麻譬真理,以繩喻依他。繩依麻生,糾體結用非無其事。故知依他非無糾體;依真如理所生用故。即顯後得所緣依他,其體非無喻證真理;繩用者是後得智,喻觀依他。以加行智漸入真時,悟入遍計,喻達蛇空;悟入依他,喻悟繩分。起無漏智頓入見時;正體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照真理而俗事彰。正後二智所緣理事己彰;我法二執自然息滅。《成唯識論》雲:“非不見真理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其義即與此同。”
無分別智(即正體智)證真如時,一切相用皆不現前,不作相分,是名“遣相證性。故於真觀位,雖無依他,不遣其體;即謂非如煩惱斷除其體。
上述五重唯識觀的總結是:如是所說空有,說心.用體,所王.事理五種,從粗至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總攝一切。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1.“唯識。是說“諸法皆不離識。”具體來說:“顯法離心決定非有,名爲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無余物,善友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真俗皆不無故。”
2.五重觀法從粗至細,遣空歸有,遣境歸心,遣用歸體,遣所歸王,遣事歸理,最後達到證真。證真如時,一切相用皆不現前,不作相分,表明所證者是空理。證真之後起後得智,方能了俗;“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其不同於前的特點在於“雖有而非真。。 證真是證理,性、體,了俗是了事,相,用。由此可見,佛教所顯示的聖境與凡境的區別,主要在於認識上的不同,經過對心內境的不斷轉變,達到智能上的最高發揮和成就。用一般人可能得到的理解來說,即改變主觀世界。
二、五重唯識觀的能觀心
能所是相對的兩個方面。上述五重唯識是所觀體,它以別境慧爲能觀體。慧是別境五心所之一,“於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但至果位時則無推求義。”
慧也就是智。決斷義故名智,簡擇義故名慧,其體是一。
此能觀慧通有無漏,通散及定,以聞思修加行、根本,後得叁智而爲自體。
此能觀體以位配釋,地前名因,地上名果非唯佛果方名爲果。因位能觀通聞思修,唯是有漏。以聞思修所成之慧而爲觀體。成是生長圓滿之義。以聞爲因,因聞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由思籌度,勝慧方生,因相應思所成之慧名思所成慧。修者,證義,證境之體即定,因定相應所成之慧名修所成慧。資糧位中有聞思二慧爲能觀體,加行位中有修慧爲能觀體。地前尋思如實智觀惟是有漏依他起性。中起尋思觀初伏所取,起如實智,次伏能取,引發見道初無漏智。果位能觀:漏無漏中唯是無漏,叁慧之中唯是修慧,加行等叁智中是正後二智爲自體。
若就八識而言,因位能觀唯第六識;第六識有十五不共業,其中“審慮所緣”及“能離欲。能起行、總緣,觀理趣,入真,能通真谛,俗谛並加行、根本,後得叁智,故以第六識爲能觀體。由於地前第六識作唯識觀,入見道時,第七識亦同時得成無漏,從地前加行說,第六識能引第七識能爲第六識之所引故亦能作唯識觀。但第七識非是趣求之智,故不通於加行智,唯通中後二智。
果位能觀:佛果自在,故通八識爲能觀體。此中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通真谛正體智,俗谛後得智,正體智證真如理門,後得智緣依他事門。成所作智則唯有後得智,無有正體智。因其“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他業故得智攝。”
真如識性唯是正體智之所觀境,定非能觀。“以能觀智非真如理故。因位中之八識爲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所觀境,果位中之八識通爲四智之所觀境。真識亦如是,因位中相似觀真,果位中真實證真。
叁、唯識觀與二空觀
二空是:一、生空,二、法空。二空觀是:一、觀我執無,證生空理之觀名生空觀。二、觀法執無,證法空理之觀,名法空觀。
唯識觀中,尋思智觀所取空,伏除實我實法;如實智觀能取空,唯伏除實法。這表明尋思如實智通生法二空,故知唯識觀通生法二空觀。
唯識宗本意爲斷法執,得佛種智,主要說法空觀。然悟深必由淺入,欲觀法空必先除人空;唯識觀必是法空觀;以法空觀亦帶生空故,反之則不然,因爲生空觀尚有非唯識觀之二乘生空觀。
唯識觀以菩薩生空觀及法空觀爲其實際內容,就含有方便漸漸引導二乘生空觀歸於唯識實識真如的意義。
二空觀是空觀。此宗複說:“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複說真如是“於前四法觀遍計所執;以空爲門所顯之空理”。《百法明門論》亦歸於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無此二種我相也。補特伽羅,此雲有情,即生空也;法無我,即法空也。”這樣,此宗歸趣大旨是空,這在觀法中表現得最明顯,可見相宗與空宗互相對立是沒有意義的。
那麼,此宗理論的特點何在呢
如前“遣虛存實識”所說:遍計是空;依圓是有。“說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爲門故,入於真性。真體非空”。簡要地說:觀空證真,真體非空。這是因爲:“證真實位;一切諸法非有非空,離諸分別;性離言故。” 遣虛存實也就是此宗的理論重點。
《論五重唯識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