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大師的叁谛叁觀思想

  天臺大師的叁谛叁觀思想

  成敬

  閩南佛學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漢地本上文化不斷的激蕩,不斷融合,形成了適應發展的華夏佛教特色,尤其到了隨唐,這種趨勢就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其最有代表性即是“禅宗,天臺宗”兩大派系

  其一.天臺宗的中心思想是“教相觀心。”換言之,絕不是只依知解,更非盲目的修禅而偏於一端,必須要定慧雙修。如“無慧之定,則墮於盲目禅;無定之慧,則落於空虛境。”這重定、慧雙修,即是天臺宗的特色。

  一、叁谛、叁觀的思想淵源

  叁谛思想,據《瑜伽論》卷四十六(大正藏叁十二一五四七)就有:“相谛,語谛(說谛)、用谛”之說。另:《七處叁觀經》(大正藏二一八七六C)記述了:“觀身,觀五陰,觀六衰”等觀法,還有《婆素跋陀》、《叁法度論》(大正藏二五一二四C)言:“等谛(俗數谛);相谛、等一義谛。” 由此可見,在原始經典裏,就有此說。這些可以說是天臺形成叁谛思想的經典依據,智者大師又通過《仁王般若經》,《璎珞經》,確立了天臺宗的教觀思想。而此二經,近代學者曾責爲成就於公元五世紀間。乃漢地自造之經典,筆者認爲佛典只要合乎佛之根本說,就可以作爲依止,脫離現實內容,而多推究其有訛問題,是無聊的!

  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之(叁)菩薩軟化品偈”有“無緣無相第叁谛,“忍中無二叁谛中”,“勝慧叁谛自達明”,“叁谛現前大智光”、“於第叁谛常寂然”等說法,在卷《二谛品》(大正藏八一八二九B)也有“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想,若菩薩見衆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等一義谛也。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之說經卷(七)《受持品》(大正藏八——八叁叁B)又言:“世谛叁昧,真谛叁味、第一谛叁昧,此叁谛叁昧,是一切叁昧王叁昧。”

  可見《仁王般若經》可以說是天臺宗之起源!

  關於叁觀思想,在《仁王般若經》的序品裏所述:“法假成實觀,孚假虛實觀。這或許是依《大品般若》卷二(大正藏八一叁叁一A)之“名假施設,孚假施設,法假施設”而言的。在《璎珞經》“賢聖學觀品”(大正藏二四一一O一四B)也有如此說,文曰:“佛子以自在慧化一切衆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谛,般若空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谛觀,而非其中道第一義谛觀。其觀觀者:初地己上有叁觀心入一切地,叁觀者: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四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二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

  由上可見初地上的菩薩,是相似第一義谛觀,至初地以上,如能修持正觀即:從假入空二谛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谛觀,亦稱爲“空觀,假觀。這可說是叁觀思想的淵由。

  二、叁谛圓融與一心叁觀

  叁谛圓融之說,是智者大師以中道思想爲指導提出的,智者大師對宇宙萬有的事像,皆用“空谛、假谛,中谛。叁谛來诠釋。一切事相.本無自性,無善無惡,無迷無悟,一念起,叁千世界具現,一念滅,叁千世界皆悉不現,此曰:空,惟以因緣所生故,由於因緣和合,當下體出故,稱之爲假。但空不壞業,空假一如不相離故。由如平等一如的海水爲空,千波萬濤爲假,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水波不二,這不二的當體,稱之爲中。智者大師《摩诃止觀》中,又以鏡爲喻,鏡明當體是空,種種映像爲假,具有明與像的鏡身,即是中,所以“空,假、中”叁谛是相即(體)相入(用)。互相圓融無礙,所以現代黑格爾辨證法比擬之,空即是“正”,假即是。反”,中即是“合”。智者大師認爲宇宙的本體是空,其現像爲假,其妙用是用,叁而一、一而叁,叁即一.一即叁,此即是天臺叁谛圓融分而妙說。

  叁觀惟在一心之中,一心即一念,空觀是: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是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是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即此叁觀,是對此叁惑而成立的,爲破除世人惑而顯差別相,終不礙平等一如的聖理。使觀世上一切萬物皆是空(指變化不實而言),以破見惑.思惑,這就是一切智,知道此理,就是般若(智慧)假觀是破塵沙惑,明察差別理,生出志道之心,衆生佛陀本來如是,何以有異,思慮及此,自然生起作佛之心但由佛的立場言之,應用一切差別的境界的智,可以自由教化人間,這就是道種智,由此智而得成解脫德。可是原來法是非平等,也非差別,不偏於此兩者就是宇宙真理,迷與此兩者,就是根本惑。所以從中觀非無的態度來體察中道實相,以此破除根本的無明惑,成就一切法本無差別的一切種智,如是現出宇宙本來面目,即法身之德,生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妙境。迷者迷此心悟者悟此心,一心叁觀,就是開示我們打破迷妄的內心,證悟菩提涅槃的境界之方法。故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心佛衆生二無差別故。

  叁、叁谛配叁觀之實踐說

  叁谛和叁觀的關系,智者大師圓寂前,以口授的《維摩經文疏》第二十一卷(大正藏二八之二——一一OB——二七A)中指出了:1.別相叁觀,2.連相叁觀、3.一心叁觀,所謂別相叁觀是:觀曆別叁谛之理,,以“從假入空觀”,爲只觀“真谛”而未觀“俗谛”,“中谛”;“從空入假觀”是只觀“俗谛”而未觀“真谛”,“中谛”;“中道第一義谛觀” 是只觀“中道”的別教叁觀。別相叁觀即異別相,以“從假入空觀。,非單觀“真谛”爲空.同時亦將“假”,“中”,悉以觀爲空;對於“從空入假觀”,非單觀“俗谛”爲“假:“真”,“中”,悉以觀爲假;若入中道,非單中道爲中,是以“俗”;“真”都觀爲“中”的。一心叁觀,是指一念之心,不可得、不可說,而圓觀叁谛的。但別相叁觀是屬別教、別相叁觀和一心叁觀是屬圓教。大師更在《摩诃止觀》(大正藏四六——二五A)說:《法華》譬如有人穿鑿高原,唯見幹土,施工不已,轉見濕上,逐漸至泥後則得水;幹土譬初觀,濕土譬第二觀,泥譬如第叁觀,如上所述,是次第觀法,但圓教的一心叁觀與一心叁谛,卻不經次第而圓融;即“一空一切空”、“不假,不中”謂之空,“一假一切假”,“不假、不中”謂之假;“一中一切中”,“不空;不假”謂之“中”的不可思議叁觀叁谛的思想。

  總而言之、智者大師的思想,他能將叁谛的理論,配置於實踐上的叁觀(智門),而樹立起天臺教觀法門;是相當的圓融。

  四、結論

  由上所述證明,“叁谛”、“叁觀”思想,其根本依據的經典是《仁王般若經》,《璎珞經》。可是過去研究天臺的學者,關於叁谛,叁觀的源起都以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大智度論》爲根據的,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仁王般若經》,《璎珞經》的組織,原來就是依龍樹思想而來的,而《中觀》《大智度論》又是龍樹菩薩的根本論,所以說依《中論》、《大智度論》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中“叁智實在一心中得”悟入“一心叁智”的。智者大師的叁谛,叁觀思想都是依圓融的中道思想爲總的指導方針。所以,佛陀的叁轉*輪,也無不是導入“中道”的至理來指導人們。故此“快樂主義。、“苦行主義。都不是證道的關鍵、唯有“不苦不樂”的中道行,才是佛陀生涯的原理。這在原始佛典中,都有明顯的指示、以上說明了,智者大師可說是繼龍樹之後的集大成者,是有來曆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