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濟群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一時,但也不過是昙花一現。在教界具有廣泛影響,爲人們受持奉行的述是《梵網經》菩薩戒。此經古德注疏很多,有智者《梵網經義疏》,賢首《梵網菩薩戒本疏》,新羅大賢《梵網經古迹記》、《菩薩戒本宗要》,新羅元曉《梵網經戒本私記》、宋慧因《梵網經菩薩戒注》、明藕益《菩薩戒本經箋要》、《梵網經玄義》等二十多種。@大師關于菩薩戊的著作有《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梵網十重戒諸疏所判罪相緩急升同表》,《.梵網經賢首疏盜戒第六種類輕重門科表》、《梵網戒本宗要科表》,《梵網經古迹記科表》、《菩薩戒受隨綱要表》、《菩薩璎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等@。其中《梵網經菩薩戒淺釋》,是依賢首《疏》等,對《梵網經》的一些重要或難懂的名相,進行淺易的注釋, 《梵網經古迹記科表》、《菩薩戒本宗要科表》是將二書科判撷錄出,並稍作整理,以便學者披閱之前,先了解其組織綱領。《梵網經十重戒諸疏所判罪相緩急異同表》,大師列了二種:一依舊疏列:主要根據隋智者《義疏》、唐新羅元曉《私記》及《持犯記》、唐明曠《戒疏刪補》、宋興鹹《疏注》、明蓮池《發隱》、藕益《合注》的六家注釋,對其十重戒判罪輕重的不同,給予比較說明,一依新疏列:根據唐賢首《戒本疏》、唐傳奧《記》,唐勝莊《述記》, 唐新羅義寂《戒本疏》,新羅大賢《古迹記》及《宗要》,唐法銑《戒疏》,唐知周《戒本疏》七種,對十重戒判罪緩急,進行比較。使我們在不勞廣涉注釋的情況下,就能知道各家判罪輕重同異。大師在《梵網十重戒諸疏所判罪相緩急同異表》中,還教我們學習菩薩戒,如何擇選注疏及入門次第。大師認爲:學習.1B疏,當以智者《義疏》爲主,明曠《戒疏刪補》、藕益《合注》輔之,蓮池《發隱》等,可以緩閱,元曉《私記》及《持犯要記》有很多精彩的釋義,應該詳細研習,藕益以後,有明弘贊《略疏》、寂光《直解》,清德玉《順朱》、書玉《初津》等,其中以弘贊,書玉注疏較勝,·亦宜緩閱。新疏中以賢首《戒本疏》,義寂《戒本疏》、大賢《記》叁!種最爲精湛。學者應專宗一種爲主,而以他二種輔之,勝莊《述記》可以參考。元曉《私記》及《持犯要記》雖然判入舊疏,然有精義,學習新疏者也應該讀讀。其他像唐傳奧《記》、宋慧因《注》等,都可以不飼。《菩薩戒受隨綱要表》是綜合各種菩薩戒的思想,對菩薩戒受隨的各個問題,作了精辟的解釋。在受法中:有依法師受與自誓受。依法師受,諸師所立儀軌不同,宋靈芝律師所撰,最爲完美:自誓受戒見《瑜伽師地論》,《梵網》須見好相,《占察經》、《本業經》及《瑜伽論》可以直受。受時有全分受與一分受:一分受是依《本業經》說: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薩,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薩。《梵網古迹記》廣明此義。彼雲:“隨所受者意樂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就,名爲菩薩。”受戒之後,有失受與不失受:依《本業經》菩薩戒有受法無失法,依《瑜伽》故舍菩提心或犯重戒,都會失受。二說似乎相違,大師認爲:·如果論種體一熏永在,如果論功能或違緣失,所以不相違也。至于隨法有隨行差別與忏悔方法。隨行差別是依凡位菩薩與聖位菩薩區分。聖位菩薩對十重戒有開有製: 依《文殊問經》、《涅槃經》,《優婆塞戒經》說菩薩十重戒製定之嚴格,依《瑜伽》、《攝論》辨菩薩爲了利生,可以開殺等七支、十惡。南山雲:“淨心菩薩得無分別智,行殺生等,地前不合。”仟悔方法有忏重與仟輕:犯十重罪即巳失戒,當對十方佛前行方等忏,見了好相,舊戒還全,更不須受,如果不得好相,忏滿一年,再受戒,這是依據賢首義寂諸疏所判。犯輕,對首或自責都能忏除清淨。《菩薩璎珞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是大師依《菩薩璎珞本業經》錄出的,此不贅述了。七,律學思想大師與戒律因緣是,初期學《有部律》,推崇義淨,後來因友人的規勸,改學《四分},宗南山,窮研叁大部,此外就是贊賞靈峰藕益,讀《靈峰宗論》、《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大師一生就是根據這些思想,從事修持,弘揚戒律,著書立說,並對律學的核心問題,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個人看法。1,僧種斷絕:大師曾在泉州承天寺戒期間開示說:我們沙彌戒與比丘戒都是不能得的,原因很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因爲傳授沙彌戒要有二比丘,傳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也受不成。從南宋迄今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盡管如此,我們還應該好好地、鎮靜的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挂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大師在《徵辨學律八則》⑩有著更詳細解釋不得戒的道理,並提出了二種補救的辦法。一是勸令禮占察忏儀,求得比丘戒。引藕益大師說:“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按《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說:“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其心疑惑,不能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巳(禮仟七日之後,每晨以身口意叁輪叁擲、皆純善者,即名得清淨相),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師爲證。一心立願稱辨戒相,先說菩薩十根本戒,次當總舉菩薩律儀叁種戒聚。所謂攝律儀戒(五、八、十、具)、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自誓受之,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爲比丘、比丘尼。”藕益大師在叁十五歲退爲沙彌,專心禮占察仟法,至四十七歲正月一日,乃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一是在未得戒以前,爲護法心,維持現狀,不令斷絕。令巳受而未得戒者,學習比丘律。以上所言二事,大師以爲第一是根本的辦法,第二是維持現狀的辦法。此二事要同時並行,不可或阙。如果唯有第二而無第一,則永遠無真實比丘出現,唯有第一而無第二,則過渡現狀不能維持。 因此,大師希望在此未世有五人發心學律禮占察輪,如能獲得戒體,則令正法久住。2、對大乘、小乘、出家、在家戒的區分:通常以菩薩戒爲大乘戒,七衆別解脫戒爲小乘戒,比丘,比丘尼具戒,沙彌、沙彌尼十戒爲出家戒,叁皈,五戒、八戒爲在家戒。大師則有不同的看法:以爲菩薩戒爲大乘,余皆小乘,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雲:無論受何種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那一種戒專名爲小乘呢

  再說出家在家之分:其實叁皈,五戒、八戒都通在家出家,如明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叁皈人,如是言之,只有叁皈也能算出家人,又如單受五戒也可算出家人,因爲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之前,止是五戒出家人。所以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像明藕益大師大弟子成時勝旦二師,都自稱出家優婆塞。八戒也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爲能增上功德句。3、重視叁皈五戒,普勸出家人常受八戒:大師認爲菩薩戒是不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叁皈五戒,我們倘能得叁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爲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所以要注意叁皈五戒⑩。又八戒雖爲在家二衆而製,但出家五衆也可受持。《藥師經》說比丘、比丘尼等受持五戒,誦藥師名號,臨終能感八菩薩前來接引往生⑩。4、維護律儀莊嚴,提倡分受:在戒律中,說到五戒,菩薩戒都有全受與分受兩種不同的說法。通常人們不管能否實行,都是全受,受了之後,任其犯戒。大師有鑒于此,爲了維護律儀的莊嚴,提倡分受。大師認爲:如是諸戒能持否,如果不能持,或一、或二、或叁,或四,都可隨意,甯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1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了本應有罪,受了犯之,則罪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

  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先可受這二條,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爲難持,又五戒中最難持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後,萬不可輕率受之⑩。不學律就不知道僧伽行事。很多人受了戒之後,不學律儀,就俨然以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的身份出現,受人供養,剃徒傳戒以爲都是合理合法的。大師的律學思想給我們揭示了很多實質性的問題,並指出我們這個時代僧尼的任務和出路,這是具有曆史意義的。縱觀弘一大師一生,是以複興南山律爲己任,兼弘菩薩戒,在家律學。大師深入研習南山律,身體力行,培育律學人才,著疏立說,爲普及律學知識,樹立僧尼的戒律觀念,鞠躬盡瘁。今天我們紀念大師,第一,要學習他嚴持律儀的高尚品質,依律行事,做到僧像僧,廟象廟,第二,!要繼承他的事業,發心學習弘揚南山律,禮占察輪相,希望將來有真實比丘五人出現,傳戒弘律,住持正法,改變教界對律學的無知局面,使佛法長住世間。

  注:①見弘一大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序}②見弘一大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序}⑧見弘一大師{余弘律因緣}④見弘一大師《余弘律因緣》 ;⑤見性常《親近弘一法師之回憶》⑥見曲廬《南山律學院昙花一現記》⑦見亦幻{弘一大師在白湖}⑧見性常{親近弘一法師之回憶}⑨見性常{親近弘一法師之回憶}⑩見瑞今{親近弘一法師學律和辦學因緣}⑩見僧睿{弘一法師略史}@見僧睿{弘一法師略史}弘一大師{南閩十年之夢影}⑩見萬泉{寫在參禮弘一律師之後}傳貫{隨侍一公日記}@見火頭僧{弘一律師在湛山}傳貫《隨侍一公日記》⑩見弘一大師《鈔記扶桑集釋、編印緣起》⑩見弘一大師《圈點南山鈔記跋》⑩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叁十叁種合訂本}⑩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叁十叁種合訂本}⑩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叁十叁種合訂本》⑩見弘一大師《行事鈔扶桑集釋,編印緣起》⑩見弘一大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例}@見弘一大師《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梵網經》條@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叁十叁種合訂本}⑩見弘一大師{律學要略}⑩見弘一大師{弘一文集}@見弘一大師{律學要略}@見弘一大師《律學要略》@見弘一大師{普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④見弘一大師{律學要略}

  

  

《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