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一时,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在教界具有广泛影响,为人们受持奉行的述是《梵网经》菩萨戒。此经古德注疏很多,有智者《梵网经义疏》,贤首《梵网菩萨戒本疏》,新罗大贤《梵网经古迹记》、《菩萨戒本宗要》,新罗元晓《梵网经戒本私记》、宋慧因《梵网经菩萨戒注》、明藕益《菩萨戒本经笺要》、《梵网经玄义》等二十多种。@大师关于菩萨戊的著作有《梵网经菩萨戒本浅释》、《梵网十重戒诸疏所判罪相缓急升同表》,《.梵网经贤首疏盗戒第六种类轻重门科表》、《梵网戒本宗要科表》,《梵网经古迹记科表》、《菩萨戒受随纲要表》、《菩萨璎珞经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等@。其中《梵网经菩萨戒浅释》,是依贤首《疏》等,对《梵网经》的一些重要或难懂的名相,进行浅易的注释, 《梵网经古迹记科表》、《菩萨戒本宗要科表》是将二书科判撷录出,并稍作整理,以便学者披阅之前,先了解其组织纲领。《梵网经十重戒诸疏所判罪相缓急异同表》,大师列了二种:一依旧疏列:主要根据隋智者《义疏》、唐新罗元晓《私记》及《持犯记》、唐明旷《戒疏删补》、宋兴咸《疏注》、明莲池《发隐》、藕益《合注》的六家注释,对其十重戒判罪轻重的不同,给予比较说明,一依新疏列:根据唐贤首《戒本疏》、唐传奥《记》,唐胜庄《述记》, 唐新罗义寂《戒本疏》,新罗大贤《古迹记》及《宗要》,唐法铣《戒疏》,唐知周《戒本疏》七种,对十重戒判罪缓急,进行比较。使我们在不劳广涉注释的情况下,就能知道各家判罪轻重同异。大师在《梵网十重戒诸疏所判罪相缓急同异表》中,还教我们学习菩萨戒,如何择选注疏及入门次第。大师认为:学习.1B疏,当以智者《义疏》为主,明旷《戒疏删补》、藕益《合注》辅之,莲池《发隐》等,可以缓阅,元晓《私记》及《持犯要记》有很多精彩的释义,应该详细研习,藕益以后,有明弘赞《略疏》、寂光《直解》,清德玉《顺朱》、书玉《初津》等,其中以弘赞,书玉注疏较胜,·亦宜缓阅。新疏中以贤首《戒本疏》,义寂《戒本疏》、大贤《记》三!种最为精湛。学者应专宗一种为主,而以他二种辅之,胜庄《述记》可以参考。元晓《私记》及《持犯要记》虽然判入旧疏,然有精义,学习新疏者也应该读读。其他像唐传奥《记》、宋慧因《注》等,都可以不饲。《菩萨戒受随纲要表》是综合各种菩萨戒的思想,对菩萨戒受随的各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解释。在受法中:有依法师受与自誓受。依法师受,诸师所立仪轨不同,宋灵芝律师所撰,最为完美:自誓受戒见《瑜伽师地论》,《梵网》须见好相,《占察经》、《本业经》及《瑜伽论》可以直受。受时有全分受与一分受:一分受是依《本业经》说: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萨。《梵网古迹记》广明此义。彼云:“随所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就,名为菩萨。”受戒之后,有失受与不失受:依《本业经》菩萨戒有受法无失法,依《瑜伽》故舍菩提心或犯重戒,都会失受。二说似乎相违,大师认为:·如果论种体一熏永在,如果论功能或违缘失,所以不相违也。至于随法有随行差别与忏悔方法。随行差别是依凡位菩萨与圣位菩萨区分。圣位菩萨对十重戒有开有制: 依《文殊问经》、《涅槃经》,《优婆塞戒经》说菩萨十重戒制定之严格,依《瑜伽》、《摄论》辨菩萨为了利生,可以开杀等七支、十恶。南山云:“净心菩萨得无分别智,行杀生等,地前不合。”仟悔方法有忏重与仟轻:犯十重罪即巳失戒,当对十方佛前行方等忏,见了好相,旧戒还全,更不须受,如果不得好相,忏满一年,再受戒,这是依据贤首义寂诸疏所判。犯轻,对首或自责都能忏除清净。《菩萨璎珞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是大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录出的,此不赘述了。七,律学思想大师与戒律因缘是,初期学《有部律》,推崇义净,后来因友人的规劝,改学《四分},宗南山,穷研三大部,此外就是赞赏灵峰藕益,读《灵峰宗论》、《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大师一生就是根据这些思想,从事修持,弘扬戒律,著书立说,并对律学的核心问题,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看法。1,僧种断绝:大师曾在泉州承天寺戒期间开示说:我们沙弥戒与比丘戒都是不能得的,原因很多,今且举出一种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因为传授沙弥戒要有二比丘,传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也受不成。从南宋迄今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好好地、镇静的在此受沙弥戒比丘戒才是!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仪,岂不是好,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大师在《徵辨学律八则》⑩有着更详细解释不得戒的道理,并提出了二种补救的办法。一是劝令礼占察忏仪,求得比丘戒。引藕益大师说:“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按《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说:“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能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巳(礼仟七日之后,每晨以身口意三轮三掷、皆纯善者,即名得清净相),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师为证。一心立愿称辨戒相,先说菩萨十根本戒,次当总举菩萨律仪三种戒聚。所谓摄律仪戒(五、八、十、具)、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自誓受之,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藕益大师在三十五岁退为沙弥,专心礼占察仟法,至四十七岁正月一日,乃获清净轮相,得比丘戒。一是在未得戒以前,为护法心,维持现状,不令断绝。令巳受而未得戒者,学习比丘律。以上所言二事,大师以为第一是根本的办法,第二是维持现状的办法。此二事要同时并行,不可或阙。如果唯有第二而无第一,则永远无真实比丘出现,唯有第一而无第二,则过渡现状不能维持。 因此,大师希望在此未世有五人发心学律礼占察轮,如能获得戒体,则令正法久住。2、对大乘、小乘、出家、在家戒的区分:通常以菩萨戒为大乘戒,七众别解脱戒为小乘戒,比丘,比丘尼具戒,沙弥、沙弥尼十戒为出家戒,三皈,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大师则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种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由此看来,那一种戒专名为小乘呢

  再说出家在家之分:其实三皈,五戒、八戒都通在家出家,如明藕益大师,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也能算出家人,又如单受五戒也可算出家人,因为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出家人。所以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像明藕益大师大弟子成时胜旦二师,都自称出家优婆塞。八戒也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能增上功德句。3、重视三皈五戒,普劝出家人常受八戒:大师认为菩萨戒是不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人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来生定可为人,既能持五戒,再说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临终时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甚好。所以要注意三皈五戒⑩。又八戒虽为在家二众而制,但出家五众也可受持。《药师经》说比丘、比丘尼等受持五戒,诵药师名号,临终能感八菩萨前来接引往生⑩。4、维护律仪庄严,提倡分受:在戒律中,说到五戒,菩萨戒都有全受与分受两种不同的说法。通常人们不管能否实行,都是全受,受了之后,任其犯戒。大师有鉴于此,为了维护律仪的庄严,提倡分受。大师认为:如是诸戒能持否,如果不能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1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了本应有罪,受了犯之,则罪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

  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先可受这二条,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难持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轻率受之⑩。不学律就不知道僧伽行事。很多人受了戒之后,不学律仪,就俨然以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的身份出现,受人供养,剃徒传戒以为都是合理合法的。大师的律学思想给我们揭示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并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僧尼的任务和出路,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纵观弘一大师一生,是以复兴南山律为己任,兼弘菩萨戒,在家律学。大师深入研习南山律,身体力行,培育律学人才,著疏立说,为普及律学知识,树立僧尼的戒律观念,鞠躬尽瘁。今天我们纪念大师,第一,要学习他严持律仪的高尚品质,依律行事,做到僧像僧,庙象庙,第二,!要继承他的事业,发心学习弘扬南山律,礼占察轮相,希望将来有真实比丘五人出现,传戒弘律,住持正法,改变教界对律学的无知局面,使佛法长住世间。

  注:①见弘一大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序}②见弘一大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序}⑧见弘一大师{余弘律因缘}④见弘一大师《余弘律因缘》 ;⑤见性常《亲近弘一法师之回忆》⑥见曲庐《南山律学院昙花一现记》⑦见亦幻{弘一大师在白湖}⑧见性常{亲近弘一法师之回忆}⑨见性常{亲近弘一法师之回忆}⑩见瑞今{亲近弘一法师学律和办学因缘}⑩见僧睿{弘一法师略史}@见僧睿{弘一法师略史}弘一大师{南闽十年之梦影}⑩见万泉{写在参礼弘一律师之后}传贯{随侍一公日记}@见火头僧{弘一律师在湛山}传贯《随侍一公日记》⑩见弘一大师《钞记扶桑集释、编印缘起》⑩见弘一大师《圈点南山钞记跋》⑩见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⑩见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⑩见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⑩见弘一大师《行事钞扶桑集释,编印缘起》⑩见弘一大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例}@见弘一大师《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梵网经》条@见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⑩见弘一大师{律学要略}⑩见弘一大师{弘一文集}@见弘一大师{律学要略}@见弘一大师《律学要略》@见弘一大师{普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④见弘一大师{律学要略}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