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天臺教觀(誠信)

  論天臺教觀

  誠信

  閩南佛學

  前言

  在中國佛教曆史上,最初判教的是南朝劉宋慧觀法師(生卒不詳),山東清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曾隨鸠摩羅什、佛馱陀羅和慧遠受學。禅,淨,律兼通,博學多聞。師如神秀雅,思入玄徹,當時的人說他是“通情則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雅則觀(慧觀),肇(僧肇)第一。”師于修洽《涅槃經》兩種漢譯本時,作《涅槃經》序,立二教五時判教,他把《涅槃》判爲常住教,爲後世所重視。

  頓

   一、叁乘別教——阿含(對叁乘說各別的谛、緣、度)

   二、叁乘通教——般若(通叁乘,而說谛、像、度)

   叁、抑揚教——淨名、思益等(抑聲聞、揚菩薩)

  慚 四、同歸教——法華(開叁顯一)

   五、常住教——涅槃(說佛身常住)

  

  到了南齊的時候,河南鎮平縣的劉虼(437—495),法名靈預,別名德明:再把人天教添于慧觀的五時敎,而成爲五時七階。劉虬性高潔而好學,聰慧過人,娴于經史,尤其是精通佛教經典。劉宋泰始年間,多次征召爲晉王記室,但虬召不赴官,居家學佛,長齋禮誦,博通經藏,明了禅法,常掩齋獨處,寂然若虛。每登座講《涅槃·大小品經》四衆拱聽,歡喜贊歎。他在《大乘義章·卷一》及《叁論遊意義》中載有五時七階的說法,主張施教依根器不同,其次是辨頓悟義,謂入空則其慧不二。評定頓漸之得失,以漸爲虛教,以頓爲實說,頗具調和之意,並把漸教又分爲五時:

   一、人天教——世間之教

   二、有相教——承認差別事象存在之教,如《阿含經》等。

   五時 叁、無極教——否定有差別事象存在之教,如般若經等。

   四、同歸教——如法華經等

   五、常住教——如涅槃經

  

  慧觀和劉虬是江南最早的判教家,但是這只是對諸經外形之分類,還沒有達到內容的化法。除此之外,在江北還有七家判教之說,由于篇幅限製,不再贅述。

  智者大師根據江南,江北的諸家判教,種種見解,無所不評,有取有舍,把複雜的判教進行綜合統一,對整個佛教有一詳盡的分類,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判教當中,化法四教和叁種教相,是純屬大師的創說。他依藏通別圓的四教而分類,判攝大小權實的諸經,又依頓漸秘密不定四教,而指明佛陀施教的方法,並建立了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的範疇,而分類爲通教和別教。

  可見智者大師的判教與前人不同;以法華經爲中心,判攝如來一代時教。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綜歸起來,不出“教觀"二字。

  一、藏教與析空觀

  《教觀綱宗》說: “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這說明, “無論修大小乘何種法門,都要依佛的教法而修,若不依其教法,則邪正莫辯,所以說觀非教不正。若只知如來十二分教,卻不知修觀,則妙義不顯,見地不發,其法就不足以流傳于後世。要想流傳大教,必須以觀爲先導。所以說教非觀不傳,若是有教無觀,其救不起作用,所謂分別名相不知修,入海算沙徒自困。若是有觀無教,其觀危險,盲修瞎煉,未免墮坑落塹。因此,教觀總持,不可偏執,如人之兩足,車之兩輪偏則成失。,

  所謂藏者是叁藏的簡稱,有小乘叁藏和大乘叁藏之別。小乘叁藏:一,經藏即四阿含經,二,論藏即六足一身等論,叁,律藏即五部律。因經律論各含有一切文理,如庫藏儲蓄一切財物一樣。智者大師依據《大智度論》所說的“迦旃延子自以聰明利根,于娑婆中明叁藏義,不讀{衍經}(即大乘經,非大菩薩。”故{法華經}說:“小乘學者。)名爲小乘叁藏教。

  小乘叁藏教主要是修忻空觀,正如《教觀綱宗》所說的“藏以析空爲觀。”

  析空觀是以析色入空,又名析法空,大體就是把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分析而拆散它,便見其空。這種解空的辦法當然是不徹底的,帶有色敗爲空。爲什麼呢

  因爲見一切法有生滅無常,由其敗壞而歸于滅無,所以叫空。析法空和敗壞空都是不徹底的,非絕對的,卻只是方便權說。比如就析法空來說,佛也可能說一座房子或二條凳子是出于許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假使把這種和合拆散,分成七分,由七分中再分析爲七分,乃至分爲無量分,最後分成微塵細分,如是忽然被風一吹, 哪有房子凳子呢

  因空義並非易解,所以,佛對鈍根人只說權巧法門。至于小乘學者,執著有極微等說法,那只是論師的事,不是佛緣生之所函。如能順緣生的這一原則而思考下去,就會知道不能有極微的肯定。又比如就色敗空來說,因色之生滅無常敗失而說空,這也是佛的初步引導,所謂諸行無常的直接意思,就是由存在到不存在,而不存在即是敗壞。若執著佛所說的空,即是這敗壞的空,這空就表示一無所有,那只是論師的迷執,不是佛由緣生無常說空的真實義。所以此色敗爲空,只是方便的引示,非原則性也。

  從解脫方面來說,叁藏教中雖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差別,但他們都是同斷見思,同出叁界,同證偏真,同行叁百由旬,只入化城而巳,非真實之目的。再從佛果來說;,叁藏教爲灰斷佛,即灰身滅智,只留舍利爲人天福田。藏教的聲聞乘的極果是阿羅漢,緣覺乘的極果是辟支佛,菩薩乘的極果是佛。但此佛也是灰斷佛。爲什麼呢

  因只修析空觀未見恒河沙之佛法。若以四谛來說,即生滅四谛,只斷苦集,還有道滅。修道谛反前苦集,顯偏空真理。因滅以會真,而滅幻身非真,只見子空,不見真常不空之緣也。

  總之,藏教之所以爲小乘,要是:只修析空觀,獨善取滅,佛,有無量生滅四谛。

  二、通教與體空觀

  所謂通教,能通前藏教,通後別圓。

  因佛教有聲聞、緣覺、菩薩叁種的修行人,此教能通達利益這叁種人, 故名通教。在《四教義》裏說;“又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叁乘因同果異,證果雖然不同,但同斷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真。

  菩薩有利鈍二種,但鈍根的只見偏空,不見不空,只有成灰斷佛,行因雖殊,果與藏教一樣。若是利根菩薩,非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中道,其中有但中不但中兩種不同,若見“但中”,別教來接,若見“不但·中”,圓教來接,所以名通後別圓。

  通教行人主要修體空觀,所以《教觀綱宗》說:“通以體空爲觀”。此教以體空入空,故名體法空。這比藏敦的析法空,色敗空爲進一步,而且一進就進到徹底之境。即觀現在宇宙的形形色色,根身器界,都是緣所生法,皆無白性而當體即空,非必經由分析拆散而空,或由色敗而至空。是由般若觀照的工夫,到般若智現前,便知諸法緣生如幻,當體即空。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體空觀的境界。若能無自性而見當體即空,就能證無生法忍,即是不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就四谛來說,即是無生四谛。通教引小入大,首先在觀法上引其舍棄析空觀而進至體空觀,所以說“叁人(叁乘聖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根據天臺教義,體空觀是通教觀法的主要內容,通教之所以爲大乘也是由此來決定,此宗的教觀, “以《智論》爲指南, 以大品爲觀晶。”即大乘的中道觀法。通敦之所以通後別圓,·只因其在體空觀之下行菩薩道而不舍衆生,非如小乘的恩不及物,只獨善其樂而不兼濟。但是這不舍衆生,並非只由體空觀所推出,必須加上悲願。從佛果方面而言,通教行人仍是灰斷佛。爲什麼了因未進到如來藏恒河沙佛法之緣故,所以與藏教同,其分別只在大小巧拙的不同。

  叁,別教與次第叁觀

  所謂別教,既不同于前面的藏通二教,又不同于後面的圓教,單獨說明界外菩薩的位置,所以名爲別教,《涅槃經}說:“四谛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從根機方面來說,別教是不共二乘獨爲菩薩,令觀中道之理,斷無明煩惱,證叁德秘藏,雖與前面的藏通有所差別,但非初即依中道理,而是先空,次假、後中,之次第,至若相即相融,進入初地才可論,這與後面的圓教又不同,所以叫別教。

  別教行人主要修“次第叁觀”。次第叁觀又名別相叁觀、隔曆叁觀,即隔曆次第而修習空、假、中叁觀,別教認爲空、假、中叁觀是互相隔曆而不相通。所以,必須次第觀之,由此可依次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而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若將叁觀配于別教菩薩之行位,則十信位修習空觀,十行位修習假觀、十回向位修習中道觀。但也有通修叁觀的人,如十住位的菩薩、除修習空觀外,也兼修假觀及中道觀。天臺宗將叁觀分爲次第與不次第二種,以別教的次第叁觀、彰顯圓教的圓融叁觀。

  別教所立的觀法:即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從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①從假入空觀,略稱空觀。所謂假,就是虛妄之俗谛,·空是真谛,要想去俗歸真,入空真谛,就須先觀假,知道假的虛妄才能會真,所以叫二谛觀。修此觀法,可斷叁惑中的見思惑,得叁智中的一切智,見真谛理,其所修行位,相當于別教的十住位。

  ②從空入假觀,略稱假觀。即不止于真谛之空理,進而建立假的俗谛差別觀。

  若果住空,就與二乘無異,不成佛法,無益于衆生,所以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這就知病而識藥,·應病而授藥,所以名從空入假觀。修此觀法,可斷叁惑中的塵沙惑,得叁智中的道種智,見俗谛理,其所修行位,相當于別教的十行位。

  ③中道第一義谛觀,略稱中道觀。此觀以空假二觀,方便雙照于真俗二道之觀。就是先觀空生死,次觀空涅系,見思、塵沙二惑既盡,心無偏著,所以能得雙遮的方便,又因次第用于二觀,觀其二谛,所以得爲雙照的方便,如此就中道佛性,而爲觀中道之觀,谛觀不二,惑智一如。修此觀法,可斷叁惑中的無明惑,得叁智中的一切種智,見中谛理,其所修位相當別教的初地。

  四、圓教與一心叁觀

  所謂圓者,意即不偏,圓融,互備。

  即不論迷悟,在本質上並無什麼區別,此爲真實之理,也是佛所覺悟的道理。所以圓教在顯示佛的所悟境界,也就是明示佛陀內證功夫。圓教觀空、假,中叁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所以中道之理,稱爲不但中之理,圓教菩薩以一心觀空假中叁觀、中道非但具足一切佛法,並且真谛、俗谛也同樣具足一切佛法,叁谛圓融,舉一即叁,全叁即一,一心叁觀是最上圓悟行人之法,比前之叁教有日劫相倍之功,所謂圓解、圓修,圓斷,圓證,圓位,返觀當下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叁幹性相,百界千如之法。智者大師說:“事造理具二種叁千,同在一念,雖有四聖六凡依正不同,但都從吾人一念心中,由理具才起事造,觀心實無形相,也是宛然明了。心的體用,不可思議。

  圓教行人主要修一心叁觀。一心叁觀又名圓融叁觀、不可思議叁觀、不次第叁觀。所謂一心即能觀之心,叁觀即空,假、中叁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于一心中圓修空,假,中叁谛者,就稱一心叁觀。《摩诃止觀》說:“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爲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是爲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是爲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是爲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的一心叁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 皆不實在,故名爲假,觀此則稱爲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的實體,故名爲空,觀此則名爲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爲中道,觀此則稱爲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上叁觀悉能蕩相破之。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上叁觀皆有立法之義。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上叁觀當處爲絕對之故,以此觀于空、假、中叁谛之任何一谛,而叁谛無不圓具,故稱一心叁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所以爲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

  《結 論》

  綜上所述,藏教修析空觀、通教修體空觀,別教修次第叁觀,圓教修一心叁觀,因根機有利鈍,故立四教之差別。在佛教各宗各派中,天臺教觀最爲周圓,令學者即聞即觀,目足並重,所謂教觀雙運,大小圓融。假如走于極端,偏于·一面,就好象有目無足,寸步難行,、所以,《教觀綱宗》說:“佛祖主要,教觀而巳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救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太虛。大師說“真能爲佛教發展者,可禅,淨、教叁家。但除禅淨兩宗外,其獨創一家足夠代表教門,弘揚一代時教者,首推天臺宗,天臺以教觀並弘,止觀不異”。可見智者大師之婆心極切,勉勵後人教觀總持,不可偏獨。可是,現在每見學者偏于一邊,或有教無觀,或有觀無教,誤解天臺教觀爲中國之佛教,不可學也。如此修行,豈能道德高卓,深入經藏

  因此,不依如來教觀修行,違背祖意,怎能上求如來悲智之道

  

  

《論天臺教觀(誠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