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信禅師的禅學思想(湛如)▪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則沈沒,久住于觀心則散亂。《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雲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亦不散亂,直任運,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

  這種安心入道方法,建立于上述經典論述的基礎上,說明道信十分重視經教,做到“內外相稱,理行不違。"但是他對“即心即佛”的理解有自己的特色。他把《楞伽經》“佛語心第一"的安心修習與《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叁昧結合運用。《楞伽經》所說如來藏思想認爲,真如佛性立于衆生之位,能生染淨之法,一切染淨之法皆攝如來之性,故人人都有佛性。《楞伽經》將佛性和人心看成一個東西,因而只有一心,一種等同真如佛性的自性清淨之心。所以道信的一行叁昧,在融合唯心念佛和實相念佛的同時,強調明淨之心和實相之悟,溝通了如采藏和般若思想。由于道信禅學思想中摻入了般若內容,甚至引用《、金剛經》:“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巳,而無有一衆生得度者”之語來說明“學用心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所以他進而把楞伽師傳統的“安心。說改爲“亦不捉心,亦不看心,”提出“直任運”的自由放達的修禅方法。這無疑對曆代楞伽師遞相傳承的嚴格修禅方式和頭陀行守戒,形成的一項重大突破。任運自然的思想在《楞伽經》中已有啓示: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說,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情,或哭,或笑,或咳,或念刹土,或動搖。。《大正藏16卷,楞伽經》

  意思是說,一切行爲舉動都是佛事,而言說只是作相罷了。但是這一思想只有在與般若思想結合之後,才被禅宗所重視,禅宗的洪州禅一系尤其強調這一點,而這一點又是由道信發端的。

  六祖之後,《楞伽經》在形式上逐漸後退次位,《金剛經》地位卻不斷上升。這種傾向應當追溯到道信一代。道信之前的楞伽師,始終以《楞伽經》遞相傳承,道信起則加入了般若思想。除了一行叁昧,接受《文殊般若》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他還叁次引用般若經典。

  由道信禅師開創的將《楞伽經》如來藏佛性思想與般若思想結合的局面在禅宗正式成立以後也還繼續存在。慧能始終教人見性,強調“見性成佛”,但佛性真如思想是曆代楞伽師《楞伽經》中獲得的。而《金剛經》重點是在說明無住,無相的道理,所以慧能禅師始終沒有放棄自覺聖智的說教,而將佛性與人心更加緊密結合,同時與憑籍《金剛經》談空說慧,而使禅的形式更趨活潑、自由。至于洪州禅,它的禅風與《楞伽經》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 (《景德傳燈錄》卷六《道一》,又引《楞伽》以印衆生的心地,——即《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道信能將《楞伽》與《般若》融合起來的原因,首先,在于《楞伽經》具有般若經空觀的內容,乃至可以說是建立于般若基礎之上的。其次,隨著傳法地域的變化,楞伽師的思想和禅法也得隨之改變;達摩一生主要活動于嵩山、洛陽一帶。慧可雖曾一度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但大部份時間也一直行化于河南地區。僧璨則長期隱居于皖公山、司空山一帶,並在廬州(今合肥)獨山梁靜寺住過,還曾南去羅浮山數年。道信初住吉山,複上廬山,又住黃梅,則始終傳法于江南地區。上述情況表明,楞伽師的傳法趨勢自北而南,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展開。達摩慧可在北方半個多世紀活動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他們的禅法並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終于在周武帝的毀佛和佛教其他教派的排擠下被迫南下。僧璨、道信長期隱居,傳法于長江流域的安徽、湖北地區,這對楞伽師系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湖北自南北朝起便是叁論宗流行地區,陳隋以後則荊州一帶巳成爲天臺宗的重點傳教中心。《金剛經》等般若類經典即受叁論宗和天臺宗的普遍重視,又與南方人士的思想意趣契合。正由如此,才使達摩禅在道信以後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

  在道信的禅法中包含有天臺的內容。道信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見《楞伽師資記》),說明他在教授禅法的同時還傳戒。道信開創的將禅與菩薩戒結合的禅戒合一的做法,後來被禅宗繼承下來。如慧能曾說“摩诃般若波羅密法,授無相戒。” (見《大正藏》48卷P340重)道信使禅與菩薩戒行相融合,使禅法流行普遍,爲道俗所接受。況且南朝時盛行居士參禅,而受菩薩戒的人也很多。梁武帝,隋炀帝都曾受菩薩戒。智凱作《菩薩戒義疏》2卷,說明傳戒儀式。其時“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續高僧傳,智凱傳》)。智凱采用的是羅什所譯的《梵網經》戒本。道信的《菩薩戒法》雖沒有明文可考,然而“南能北秀的戒法,以自性清淨佛性爲菩薩戒體而論,可以想見爲《梵網經成本》(見印順《中國禅宗史》P54)

  如此道信的戒禅合一,很可能接受了天臺宗的影響,再加之道信所創的“一行叁昧”念佛法門正出自智凱所論四種叁昧之一的“常坐叁昧”(見《大正藏46卷、摩诃止觀》卷2上),而這一行叁昧作爲入道的方便法門則又與天臺宗的思想有聯系。

  (四)道信撣師的撣法特色及影響

  道信的禅學思想,對第叁代楞伽師來說,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談到繼承,因爲他原則上仍堅持了達摩的“二入四行”說。他堅持把立足點放在《楞伽經》,以藉教悟宗。!他認爲“心如明鏡, 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叁,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爲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悟解。"(《大正85卷、楞伽師資記》)這是漸悟的主張, 誠如《楞伽經》所示:“淨除一切衆生身心現流,`漸淨非頓。(《大正》第16卷)這一主張與後來慧能主張的頓禅是有所區別。又加上他傳法方式仍然采取曆來的林棲幽隱的修行方式,而不在城邑鬧市,“晝夜長坐不臥,六十年脅不至席。”《大正藏51卷,曆代法寶記》

  道信在楞伽師系的重點地位在于對達摩禅的發展。如上所述,道信禅法特色,一是《楞伽》思想與《般若》學說的結合,二是禅和念佛的結合,叁是禅與戒合一。這叁點構成了道信、弘忍禅師的“東山法門”。道信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般若經典,並依《文殊說叁昧經》行“一行叁昧”,將《楞伽》與《般若》結合,開了達摩系的先河。這是楞伽師學說的一個重大轉折,對禅宗有直接影響。六祖終于提出了以《金剛》爲依據,從形式上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因此可以說,東山法門是禅宗形成的過渡階段。如《楞伽師資記》記載道信語: “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佛國淨土,更不須向西方……”(《大正藏》第85卷)這巳與《壇經》“人性清淨,爲妄念故,蓋覆真如”,“西方就在眼前”,“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思想的胚胎。道信采取戒禅合一的做法,慧能也說“摩诃般若波羅密法,受無相戒。”道信在吉州爲退賊盜教人念誦般若,行“一行叁昧”,慧能也說“一行叁昧”,而更重般若,強調自覺聖智。在禅的組織形式上,從道信起,開始形成團體修學的局面。他集道俗五百余人在雙峰山習禅,成爲後世“叢林禅"的雛型,並使達摩禅出現前所未有的規模。弘忍繼之,在憑茂山“四十余年,接引道俗,四方龍象,歸一奔湊。”《曆代寶法記》

  綜上所述,道信禅師的禅法主張,禅法特色及對後來的影響,在早期禅宗史上是承先啓後,功績顯赫的一位禅門巨匠。

  

  

  

《道信禅師的禅學思想(湛如)》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