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會泉法師的禅學思想(普照)

  會泉法師的禅學思想

  普照

  閩南佛學

  前言

  會泉(1874——1943),近代高僧。

  七歲喪父,十叁歲喪母,因而感到人生如夢如幻,對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産生疑問。十九歲毅然出家,探討生死大事,本來面目。遂參學諸方,首次參禅于甯波天童禅寺,夏天聽諸大德講經。冬天靜坐習禅。曾聽過印光大師講《楞嚴經》、谛閑和尚和幻入法師講《法華經》。 修禅定,重解行,受教于八指陀頭寄禅和尚,學修更加勇猛。二十五歲到金山寺入大徹禅堂修定,參究生死根本。金山門風高峻,而師乃能在禅犍樞之下得個翻身,他在定中體會到:“身心世界融入于無所得之大光明藏中……。”多少年來,他從諸禅師參究向上一著。中年以後,從事講經宏法,著有《阿彌陀經集講》、《佛學常識易知錄》、《心經集講》,《傳法遺軌》。

  《大乘起信論科注》、《普門品集講}、《金剛經講要》、《金剛經集講},並用禅意解經。從他的著作中{金剛經集講》就是一篇典範,其禅意彌滿,含蓄宏深。

  現從這篇文章窺探他的禅學思想,以饷讀者。

  一、般若的體用會泉法師在《金剛經集講》中解釋般用禅門公案開導衆生,修禅應在日常照生活中體悟,直示學人以.見物不壞體用,來並發般若智慧之門徑。

  如僧問智門:如何是般若體了

  門雲:蚌含明月。

  僧雲:如何是般若用了

  門雲:兔子懷胎。

  這段禅門公案引人灤慮,旁通一線。

  此問般若體用,意不在文字上,而言中有物,物物互攝。雪窦禅師說得好:

  一片虛凝絕謂情,人天從此見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與禅宋作鬥爭。

  這一片虛明凝淨之光,不用在天上,人間尋求,是離語言,絕情塵,自然呈現。蚌含玄兔有著深深的含意,曾引起禅者共參。然要知蚌含玄兔的般若體用,盤山和尚說的更爲確切, 。即此間!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二、無住相布施

  {金剛經》講到菩薩手法應無所住行手布施,會泉法師用良價禅師向僧的:對話,讓人體悟如何行于布施。

  昔洞山良價禅師問僧:甚處采

  僧曰:遊山來。

  山曰:還到頂麼?

  僧曰:到。

  山曰:頂上有人麼

  僧曰:無人。

  山曰:恁麼則不到頂也

  僧曰:若不到,爭知無人。

  山曰:何不且住

  僧曰:某甲不辭住,西天有人不肯。

  山曰:我從來疑著這漢。

  禅門公案,理趣無窮。遊山,要到頂,行菩薩道,要行無住相,即見相而心不住相。到頂,而不住頂,菩薩行不住相布施,用法而行即舍法。會泉法師將行菩薩道與禅宗思想相結合,禅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充分表現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這與大師晚年行利他的身教是分不開的。

  他行于布施是沒有有住與無住的念頭,他行菩薩道的精神巳到了趙州禅師說的“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拈去沈空滯迹,犯手傷鋒,俱來是納僧去就,直須莫入人行市,莫坐他床榻,正不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有自由分也”的境界。

  叁、一切佛法皆從此經出

  爲了使衆生持頌此經, 《金剛經》道出了誦讀此經的殊勝之處。會泉法師爲持誦此經的人更能明了佛意,借用雪峰問德山宣鑒禅師的問答加以開導。昔雪峰問德山宣鑒禅師曰: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

  山打一棒曰;道什麼。

  峰日:不會,至明日請益。

  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峰因此有省。

  一問一答,到最後雪峰禅師略有領悟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終無一法可說。佛以離言說相,離文字相,而說空之真理,無過于《金剛般若經》。所以般若經說:“般若爲諸佛之母”。再進一步說,一切世法出世法,皆從此經出,足見般若爲一切善法的根源。然爲度衆生,而施權宜之計。會泉法師再舉一例:

  僧問首山省念禅師曰:

  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

  山曰:低聲低聲。

  僧雲:如何受持

  山曰:不染汙。

  此問答非常精彩,一語道斷,佛說法四十九年,只是依衆生方便善巧而施。那有一法可得。小聲、小聲,不過是藉以開悟衆生,而取名《金剛經》。所以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何受持呢

  只要心不染汙。答得簡略,明了果斷。

  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經中的重要環節,六祖聽此經而開悟。會泉法師舉此例,意在于使衆生識自本性。“昔五祖爲六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善自護持。遂以衣缽付之,並爲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

  一種境界的囚徒,所以要馬上跳出來,出乎其外,不停滯在一種境界上,不斷向前。故菩薩以無所住心而修、而證。五祖言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就是《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五、無實無虛

  一切諸法,既是生滅如幻,刹那變遷,當生時是無實,當滅時是無虛,虛實同時,不著兩邊。會泉法師爲說明《金剛經》此意,舉例:“昔脅尊者遊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衆曰:“此地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地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問曰:“汝從何來

  ”答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處住。”答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答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答曰:“諸佛亦非。“脅尊者爲垂示如來說法真實不虛,右手指地曰,聖人入此,地變金色。此乃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問答,顯示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無虛者,乃非相即性,有真實體。故曰:我心非往,我心非止。從非往、非止悟出虛實,實在虛裏,虛實相乘,乃成如來妙法。所以六祖曰:“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德性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金剛經》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六、無我法

  要找回“真我”必須除掉“自我。一個習禅者,應當了知無我法。會泉法師在解釋《金剛經》中,借用黃蘖禅師:的話,告誡衆生。黃蘖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爲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則差,以心傳心,此爲正見。”一切衆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性,能識自本心者,即身成佛。若以心外求法就充滿分別知見,被凡塵所系縛,陷入名聞利養的牢寵。要成佛在于一念之間,悟者即見如來,迷者流轉生死。

  真是“道心唯微,人心唯危”。會泉法師教導學道之人,應直下無心,通達諸法中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我相、法相即空,得我空智,我見障即除,則證本來無我之法性。總之,一切法皆無我,則一切皆無我法。

  七、叁心不可得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會泉法師用德山宣鑒禅師,見一婆子點心的禅意,衆生應無住于叁心,叁心不可得故曰非心,即是非心,不可不舍。“昔德山宣鑒禅師,至豐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是什麼文字

  ”山曰:“《青龍疏鈔》。”婆曰:“疏何經

  ”山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買亦不得。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山無語,遂詣龍潭,發明巳事,並將《疏》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至此方悟非語言文字而得擬議也。”一切諸法皆是緣生,即假即空,了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無時不在遷流之中,說過去,巳是過去了不可得,說現在,巳無住,說未來還沒有來。

  所以六祖說:“一念不生全體現,若知心體靜虛,本無一物,則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幹心事,如何有若幹種心诃得呢

  "《金剛經》示以過去無有滯留心,現在無有執著心,未來無有豫期心,而解脫于無住心,就是平等法性,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八、若以色見我……

  《金剛經》再叁地破除我相,即除衆生的執著。會泉法師在開示中對于修行方法,曾引馬祖和懷讓禅師的對話作爲借鑒。“昔馬祖在南嶽,常習坐禅,南嶽懷讓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圖甚麼

  ”祖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之。祖曰¨磨作麼

  ”師曰:“磨作鏡。,祖曰:“磨磚豈能作鏡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祖曰:“如何乃是

  ”師曰:“如牛駕車,若車不行,打車爲是

  打牛爲是

  ,祖無以對。師又曰:“汝學坐禅,抑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聲。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祖聞示誨,如坎醒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比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聽我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叁昧華無相,何懷複何成

  ," 禅師啓示我們·,要成佛,不應執于坐相,若執坐相是佛,那麼磨磚也能成鏡。會泉法師借此例,讓人去體悟,衆生不應以色相見佛。佛的法身是緣起

  無自性,從法身現起的應化身,雖有叁十二相,也是緣起無自性。若取相執實,專在形式上見佛,即是業識分別,執著六塵境相。猶如鏡中執像,水中撈月,了不可得。應常觀自心,從心地下手,即能識自本心,當見其道,即見如來。故懷讓禅師說:“叁昧華無相,.何懷複何成

  ”

  《金剛經》在第叁十一分的知見不生中,由離相而說到離見,由離見而說到不生法相,以達妄盡情空的境界。會泉法師爲破衆生妄相,舉一例:“昔長沙景嶺禅師,因之僧以手摩之曰:“大衆,此僧即真,實爲諸人提綱商量。,會麼,乃爲偈曰,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

  “又有僧問:“亡僧遷化後向什麼處去也

  沙曰:“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複誰行

  ””《金剛經》已經多次說“四相”不可得。會泉法師也再叁舉例,讓人領悟“相”不可得之法,不可得即不應執著緣生幻有之相。

  “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凡有知見,不能離六塵幻相。知見越多,塵勞越縛。

  這樣妄境熏妄心,安心取妄境,就會被知障所礙。若當下不生妄見,不起妄相,明了生死涅槃,皆是空幻,虛幻不實,則十方真寂滅,誰在複誰行

  ”

  十,六喻偈

  《金剛經》到了最後四句偈,闡明出世無爲,是入世有爲之體,入世有爲,是出世無爲之用;體用合一,理事雙修,方能圓成般若波羅密。會泉法師舉例說明此理。“昔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登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還會麼

  ”帝曰:“不會。志公曰¨大士講經己竟

  ””會泉法師舉此例,讓人領悟世間一切事相,都是造作,依緣而生,依緣而滅,空無自性。所謂“理悟不離事修,事修應從理悟。”學道之人應以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六喻觀察一切事物。世出世法都是幻相之假法,如夢中物、幻化相、水上泡,諸影相、朝之露,閃電光,能常觀此六喻,示一切法無常,虛妄不實,即能漸入無常無我的空寂境界。

  會泉法師以禅宗公案注釋《金剛經》,與曹溪大師一脈相承。能通宗教,,發明心地,語言簡練,寓意深刻,在《金剛經》注釋中,實爲上乘之著。本文舉其大要,旨在將大師的禅學思想公諸于世,意爲研究般若者,另辟幽徑,!當否

  敬希獨具只眼的禅匠,舉手中的棒頭。

  

  

《會泉法師的禅學思想(普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