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新福)

  試析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

  新福

  閩南佛學

  省庵大師(1686—1734)江蘇常熟人,是淨土宗九祖。七歲禮清涼庵僧容選爲師,種下善根。十五歲剃度落發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其平生嚴淨戒行,志深道遠,行在梵網,志趣四方,依四十八願而行,廣弘淨土念佛法門,爲衆生開西方門路。

  省庵的一生,不但鑽研經典,而且勤修淨土念佛。他不辭辛苦,曆遊參方,庚寅年,依渠成法師聽講《法華圓義》,谒紹昙法師,聽.《唯識》、《楞嚴》、《JL觀》諸部經論。並兢兢業業精研教理,精通了性相之學,成績顯著,曾受昙師記別傳靈峰四世天臺正宗。甲午年,叩靈鹫和尚,在崇福寺參念佛是誰,恍然大悟。此後以弘法利生爲己任,爲法忘軀,日閱叁藏,晚課念佛,講經說法,弘揚淨土,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以種種苦行成就衆生。戊戌年春,住杭州隆興寺,奉紹昙法師命,演說經律,闡揚佛陀遺教。癸醜年佛成道日,他向弟子說: “我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言訖進關念佛:每天定課念佛十萬聲,甲寅年四月十二日,出關給弟子開示,侍者請師書寫偈頌:

  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

  書寫以後說;“我十四日決定往生矣。"十叁日結跏跌冥坐,至五更起身沐浴,十十四日巳時,對弟子說:“你們要關心生死大事,專心念佛。"言畢合掌向西,隨著念佛的音聲往生極樂世界。

  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厭娑婆苦,欣安養樂,力求出離,立意建立人間淨土。

  他以念佛求生西方而不住安養,與東土往來,作苦海慈航。現將省庵大師思想略述如下:一、厭娑婆苦

  娑婆世界是一個業聚的世界,亦稱五濁惡世。其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人生在這個世界都是逼迫受苦,娑婆世界的苦,約有八種。

  l,生苦。省庵詩曰:“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每遇饑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即吾人從無始以來,因無明造業,隨著業力,順業受生,在中陰裏結成生死種子。入胎爲人,出生後需精心撫育,從學話至習禮義,要經過許多艱難,長大成人,又勞苦終身。人的一生就是在起惑,造業、受苦中度過。

  2、老苦。詩曰:“萬事輸人巳退藏,形骸白愧少康壯。朱顔一去杏無迹,華發新來漸有霜。。這說明人生是無常的,除了少天,必向老年邁進。人當度過少壯年華,身體老弱,精神不振,智力衰退,食欲減少,營養不良,身體多病,難以支撐,只是坐以待斃。趁早覺察,念佛往生。極樂淨土。

  3、病苦。詩曰:“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即人的色身是由四大組成,一旦四大失調,病魔纏身、折磨身體,百般痛苦,死生不得。

  4、死苦。詩曰:“識神將盡忍無掌,·四大分離難主張。脫彀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幛惶。"人生的規律,有生必有死,生死是自然現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分明,既造業則要受報,·難逃因果法則。

  5、愛別離苦。詩曰:“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語令人欲斷腸。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常情,人生處世,不可能與家庭社會永遠相處不離。遭到生離死別,失去親朋好友,在內心是無比的痛苦。

  6、怨憎會苦。詩曰:“苫事人情皆欲避,誰知夙業自相招。有錢難買閻翁赦,無計能求獄率饒。兵敗張巡思作鬼,身亡蕭氏願爲貓。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與人相處是非常爲難的,你想逃避,誰知夙業招感,如磁吸鐵,怨家相逢,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7、求不得苦。詩曰:“窮達由來有夙因,轉生希望轉因循。揚帆屢見沈舟客,挂旁偏傷落第人。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鹑。"這說明苦樂業報是有來由的,有人不種善根,想貪求世樂沒有疲厭,心高力拙,能力有限,不自慚愧,拼命追求,幹出殺盜淫妄事,弄成大禍,殺身受罪,實在可悲。

  8、五陰熾盛苦。詩曰:“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肝腸斷處情難斷,血淚枯時恨未枯。臨海廿年持使節,過關一夜白頭顱。”這是說明心理和生理的現象,如果不會用心,五陰熾盛是難以抑製的。

  以上八苦,是衆生業力所感。但佛性在衆生性中,只是迷而不覺,成佛和做衆生全皆由己。業力升沈,苦海無邊,若能念佛,回頭是岸。要遵循佛陀教導,觀無常苦空,滅貪欲心,橫渡愛河,登涅槃彼岸。人身四大假合,念念壞空, 爲淨其意,首先作不淨觀,即作死想,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啖想,骨想和燒想,念自心清淨。其次,住四念處。①身念處,觀身不淨,內外汙穢,②受念處,觀受是苦,世間無實樂,③心念處,觀心無常,念念生滅,④法念處,觀法無我,沒有自性。以此修法,心得解脫,畢竟清淨。

  總之,省庵大師觀八苦厭娑婆,念佛,求生淨上。

  二、發替提心

  修淨土行,信心是第一要素,有了信心就能專意念佛,求生西方。但是樹立信心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爲衆生業障不同,心性不一,發心有正有邪、有真有僞、有大有小、有圓有偏。因此,省庵大師著《勸發菩提心文》是爲衆生作出指歸,令衆生離苦得樂。

  發菩提心大約有十:

  1,念佛恩重。釋迦如來愍念衆生,行菩薩道,說法四十九年,照破六道昏蒙,爲衆生開示人天正路,對衆生機說叁乘法。雖然佛巳滅度,但正法久住。今逢勝緣得正法眼,修解脫道。不發心難報佛恩。所以要發菩提心,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才能證得圓滿菩提。

  2,念父母恩。今得人身,幸蒙父母撫育成人。今出家修行佛道,要發四無量心,趣向菩提,常行佛道,普度群迷,使生生世世父母皆得撥濟,皆得超升o

  3、念師長恩。師長是出世接引導師,解釋佛法義理,開正法眼,今巳成熟禮儀,具足戒晶,身披袈裟,,修諸勝行。若不發心,立堅固願,行不退轉,罪惡難逃。于是要發圓覺妙心,不住化城,直登佛地。

  4、念施主恩。施主是成就大道之因緣,如果沒有施主供養衣服、醫藥、飲食和住所,怎麼能安心辦道

  要悲智雙運,福慧具足,令信施沾恩得福。

  5、念衆生恩。從無始以來,世世生生,與衆生彼此有緣,現雖與世隔絕,互不相識,安不念其恩

  況衆生都有佛性,過去現在父母是未來諸佛,當念恩報恩,發菩提心,速證佛果,以修行功德,普皆回向,法界衆生。

  6、念生死苦。人是因惑造業,因業受苦。今雖得人身若不發心,速求出離,結冤造業,若無常到來,輪回受苦,永無出期。故應當以信願行,精勤念佛,求生極樂淨土。

  7、尊重己靈。·本來心性與釋迦無二無別,爲何佛陀早巳證得智慧德性,只因衆生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虛受生死,故必須發淨心,趣向淨土。

  8、忏悔業障。持戒要精嚴,謹防有漏。如來禁戒之嚴,必須具足受持,若有毀犯,終必墮落。常生慈悲心, 善護菩提,若有細微小過,當求仟悔。

  9、求生淨土。當知此土衆生業重,進道甚難。勤修淨土,一心念佛,,清淨叁業,使自性圓成極樂世界。但稱念佛號信心易退,應當以信願力持,晝夜之時念佛到底,決定往生淨土。

  10、令正法久住。佛雖滅度,正法猶在。念佛法門是佛不問自說,因人說法,以法化人。曆代祖師每得法益,皆竭力提倡。使淨土念佛法門住世長久,但不易做到專心,必須具足信願行證。發廣大願度無量衆,使正法久住世間。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與佛有緣,便成佛道。修淨土念佛法門,只要信心不退,心心做佛,西方即在眼前:爲了堅定信心,念佛還要發大願,淨身口意叁業,方可速證。

  叁、發願

  發願是修道證果的重要一環。如果只發心沒有願力隨行,空談是沒有效果的,要證涅槃必須心行相應,端心正念,證無上道才能取得成就。

  省庵大師《涅槃會發願文》具體敘述了四十八願,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條走不盡的路。菩薩萬行的道路,是普度衆生同登極樂。修淨土念佛,不但要求取得自度,而且能夠度人。發誓立願是有因緣的,爲上報佛恩,下不負己靈,憐愍衆生,上求佛法,下行化度,而發宏願。其因緣有十種:一者念佛恩重難報)二者念父母恩,叁者念生死苦,四者自傷不逢佛世,五者睹佛法欲滅,衆生可愍,六者舍利難值,自欣得值,七者涅槃難遇,生悲愍心,八者令諸衆生,未種善根,令得下種,巳種善根,令增長故,九者令諸衆生歸佛法僧,遠離邪見,十者與現前大衆,同發誓願,求生淨土。省庵大師;願力宏深,體現了他的淨土思想已達到高度境界。

  四十八願內容充實,思想鮮明,其發願有以下四個方面:①報父母恩。父母撫育教養成人其恩之重是無法比喻的,今既出家修無上道,證果有期,·當以念佛報父母恩德,使生生世世父母令其得度。②清淨叁業。身口意清淨是成佛的根本,應當以念佛消除業障,求佛加持速證神通智慧,嚴持戒律,不行毀謗,善自護持清淨法身。③憐愍衆生,願生佛世。觀大地衆生都有佛性,是可以救度的,發四無量心,拔衆生苦,普度衆生離苦得樂, 供養諸佛,轉妙*輪,建立人間淨土,普令衆生發菩提心,闡一乘佛法度叁乘人,具足菩薩萬行,以布施持戒功德施予衆生,直取正等菩提。④成無上佛道。衆生無盡,我願無窮,佛道無上難行能行,難證能證,若成佛已國土莊嚴。總而言之。發誓時願力宏深,意志堅定。要明自性是衆生,佛道是在自心行。了一切法空不可得,畢竟空無相無願,究竟成佛。

  四,精通經教

  省庵大師對教理是很有研究的,他博通衆經,一生講經說法,精通經教。大力弘揚淨土,結長期念佛,實證淨土教義。他留傳于後世的有《淨土詩》108首。還有《西方發願文》和《東海若解》,言簡義赅,語言流暢,通達義理,致使深文奧義,淺現于讀者眼前。

  淨土念佛雖然簡單,但也要注:意途徑,否則會走上歧途。于是大師指出,其由有叁:一者教理不明,二者不遇善友,叁者自不覺察。所以必須從經典中尋找捷徑,如彌陀經雲: 口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還要親近善友,聽其開示,另外要自己覺察,是否心念在于佛念,不知佛在自心,離心別有。念佛致誠,佛垂護念。淨土念佛與經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精通經義,才能如理入道。

  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建立在研經閱藏的基礎上。深入經典得大智慧,懂得性相的了義之教,心滅則法滅,心淨則佛土淨。

  勸修淨土入方便門,專心念佛淨化思想,轉娑婆爲淨土。

  五、克期取證

  曆代祖師弘揚淨土,接引衆生,使衆生離苦得樂。提倡淨土法門是至頓至圓,若志心誠意,做到專心致志念佛心境清淨,能消除一切業障。斷一切妄念,感應彌陀垂慈接引,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聖號雖容易,但要信願行證,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勸發菩提心文》指出發圓覺心,了心境空不可得,要度自性衆生,願成自性佛道。實際上是爲衆生指明道路,勸修淨土念佛。如此生起信心,立大誓願,佛道無上能修所修,能證所證。有了信願就能清淨其意,一心念佛,自成西方淨境。

  修淨土法門,既要具備信願行,又要清淨叁業。大師的一生就是以淨行爲根本,以淨土爲歸宿,修戒定慧,常行精進,取最近的路念佛,以持戒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證無生忍,在阿彌陀佛座前,聽無生法,得大神通,逍遙自在。極樂世界是最上善人雲集之處。必須勇猛精進,克期趣證。于是大師開悟後閉關,晝夜念佛十萬聲,出關告衆曰: “吾十日前見西方叁聖降臨虛空,今日再見矣,吾其生淨土乎。"若有衆生堅定信願行,行住坐臥常念佛號,百修百證,西方現前,這是毫無疑議的。一心念佛是攝萬法于...一念,若念佛精進不退,能消無量災難,圓成極樂世界。

  綜上所述,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主要是以念佛作爲行菩薩道的方便。面臨衆生沈溺苦海,重入娑婆,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使正法住世永不斷滅,度來世衆生同生安養。他的一生慎重利生之行,修證並進,常坐不臥,日午一食,取得了念佛生西的成功。而他的心性淨明,不著東土,不住西方,常行佛道,化度娑婆。並以持戒布施功德回向衆生,廣度群迷,以趣證無上正等正覺爲最終目的。大師的思想是末世衆生修解脫道的指南。

  

  

《試析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新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