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道宣律師佛教史學的叁部著作
法清
閩南佛學
道宣律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不僅因爲他開創南山律宗而垂績千古,同時他也撰述了大量的佛教史學著作。其中影響較大的如《廣弘明,集》,《續高僧傳》、《集古今佛道論衡》,都是研究中國佛教史不可多得的曆史文獻。
從我國唐初以前中古時期的思想史、文化史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個人在學習佛教史的過程中前後接觸了這些資料,不揣淺陋,僅將道宣律師的叁部史學著述評于次,敬請賜教。
一、《廣弘明集》
(1)《廣弘明集》與《弘明集》的區別:
《廣弘明集》是道宣法師繼承並擴大梁僧拈大師的《弘明集》。但它的體列有區別于《弘明集》。首先《弘明集》分卷不分篇,而《廣弘明集》則除分卷以外還按照所作的文章性質分爲十篇。 (即歸正,辯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恻、戒功、啓福、仟悔,統歸)並且在每篇之前均撰序言以明何以造錄此篇。不僅如此,《廣弘明集》還用這十種範疇給《弘明集》分類列目。又將它們收在除戒功,仟悔以外的八類中。其次《弘明集》局限于選輯古今人的文章,而《廣弘明集》則不然,除了選輯古今人的文章外,他撰寫與辯論的文章編入甚多。因此《弘明集》僅是選輯,而《廣弘明集》則敘述辯論與選輯並用。
(2)內容結構:
第一《歸正篇》從叁教進行比較,極力推崇佛教主張“只有佛才是徹底的解脫者”。也是真正的歸依處。這種獨尊佛教的觀點與以前佛道調合的看法不同。自第一卷《列禦寇商太宰問孔子聖人》起至第四卷《通極論》止。可選的文章共五篇,卻不外闡明這個宗旨。
第二《辯惑篇》不相信佛法的人是由于對佛法認識模糊,産生錯誤的看法。此外也惑于道家相性之說,這就須加以辯解。而第五卷至第十四卷所造文章屬此類。
第叁《佛德篇》這篇將有關敘述佛的祥瑞與頌揚佛的盛德的文獻選輯出來。以啓發人們對佛陀的崇仰,自第十五卷至第十七卷卻屬此範圍。
第四《法義篇》這篇主要辯解真俗二谛等佛法的教義,從第十八卷至二十二卷所選文章八十篇皆屬此類。
第五《僧行篇》自二十叁卷至二十五卷選輯高僧大德的高風亮節的行事共叁十六篇。
第六《慈恻篇》從二十六卷起至卷末共五篇都是闡明佛陀的大慈悲心禁止殺生。
第七《戒功篇》欲登聖城,必先以戒德約束自己。戒律特重慈悲,一念慈悲即功德無量。自第27卷至卷末止所選文章共九篇卻闡明此義。
第八《啓福篇》主要闡述佛教的慈濟利衆修福等事,第28卷所選的文章其中38篇皆屬此類。
第九《忏悔》諸佛大悲不忍衆生因造罪業沈淪生死,製定悔罪儀式使得自新。
在第28卷中的15篇文章就說明這個道理。
第十《統歸篇》以上九篇總從各方面護法明教。此篇系就法陳詞頌德。自24卷至30卷共叁十一篇文章,均屬此類文獻。
上述十篇爲《廣弘明集》的梗概。
該書的宗旨是爲了“弘護法綱而開明識"。(見《統歸篇序》)。這與《弘明集》的主要宗旨在于排斥異端而弘道明教的目的大致相同.
(3)《廣弘明集》的史料價值:
本書的內容比《弘明集》更豐富多采,是一部曆史文獻彙篇。道宣在《廣弘明集序》裏說:“余博訪前敘,廣綜弘明”,“孤文片記,撮而附列”(見《大正藏》第52卷見49頁)表明該書的訪求之博與搜集之廣。收入該書文獻作者缁素共130余人,南北朝100余人,唐近30人。尚有道宣敘述中所引用者未計在內。 (見陳垣《中國佛教史藉概淪》卷3、53頁)
在《廣弘明集》的大量史料中,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佛道之爭,在該書中記載叁次。北魏時代因太武帝信奉道教累加崔浩的進讒,北方佛教遭受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②北周武帝時代複因黑衣當王的谶語,並經道士張賓、衛元嵩的構陷,北方佛教遭到第二次的打擊。但是同時道教也受到損壞。③唐高祖武德年間有沙門法琳與付奕之爭。這次佛教雖未受到嚴重的打擊,但後來韓愈辟佛, 武宗毀法,直接間接都與付奕有關。這些記載說明了佛教在唐以前與道教的複雜關系,以及相互吸收,互相攻擊的曆史實錄。
其次在《廣弘明集》中還記錄佛教思想史的爭論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佛性問題,二是二谛的問題。
佛性是《涅槃經》的中心問題,同時也是南北朝以至隋唐爭論的熱點所在。東晉時代道生首先對佛性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即頓悟漸修,一闡提有佛性。這種主張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有些人甚至認爲道生的主張是。離經叛道,其中謝靈運作《辯宗淪》並與法助等諸家往返答辯。主張頓悟慚修一闡提有佛性的觀點是道生的獨具慧眼。當時他所見的《涅槃經》是法顯所得的六卷本。其中本無闡提成佛義,但道生認爲此說是傳譯未盡,闡提即衆生應當能成佛。道生的主張到北本《涅槃經》澤出後才得到證實。爲六朝以後主流的經典。
二谛是般若學的核心思想。當般若學流行于晉代,宋齊間《涅槃》與《成實》並盛。而成實師之說易與《般若》相亂。它不但于人空外主張法空,並且還大談二谛與中道。梁代成實師的代表僧曼,智藏,道悼諸家都認爲二谛可以相即而與《般若》叁論說法抵觸。因此般若叁淪學者不能不對成實師;之說加以批判。從周頤作《叁宗淪》而攻難之後,!雙方爭論不絕。如梁武帝注《大品經》,昭明太子說二谛異與二十八家往返議論,都對般若叁論的弘揚有很大影響。
我們從佛道之爭及早期佛教思想史上出現的爭論可以看出《廣弘明集》收集了這些曆史文獻爲研究中國佛教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二、《續離僧傳》(1)撰寫的因緣及所依史料:道宣在青年時代就有志于僧傳的著述。他認爲慧皎《高僧傳》中記載梁代高僧過多而需要作補輯的工作。于是他經過相當時期的收集資料撰寫成《續高僧傳》叁十卷。從梁代初葉開始到貞觀19年(645)止,144年的期間,共寫正傳331人,附見160人,即于貞觀19年完成。但在成書之後的20年間陸續有所增補,又成後集《續高僧傳》10卷。見他自己所著的《大唐內典錄》第十卷中。
該書所根據的資料,道宣自己說:“或博咨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磬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嘟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略。"他博取資料加上長時間的編修增補才完成這樣篇幅巨大的作品。道宣在《續高僧傳》後記中說,江表陳代,河北高齊都有許多大德高僧。但作者當去訪問他們時,連他們的名號都不被人們所知。更談不上什麼事迹了。有鑒于此,所以他“仰托周濟,務盡搜揚曠微有操行,可用師模,即須綴筆,更廣其類。這說明他編選的尺度是相當寬泛的。所依的史料大體上有叁種,一是著作,二是碑銘,叁是作者親身訪問的資料。
(2)《續高僧傳》的組織結構:
該傳分爲十科,每一科的後面有論無98贊。把《高僧傳》的神通改爲威道,亡身爲遺身、論經爲續論,合經師唱異爲雜科。另增護法一科。適當地反映出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時代背景。另外《梁傳》不著錄生存的人,該傳則把一些當時仍存在而有名望的僧人編寫入傳。 如慧淨(卷叁)慧休(卷十五.),法沖(卷廿五)等。
該傳“譯經屍凡四卷,記載梁至唐朝重要的翻譯家。而漢僧占的比例相當大,這意味著中國佛教發展到梁、隋、唐時代已有了自己能直接從事翻譯的專家。並顯示出佛典翻譯文學巳進入相當繁榮的時代。
《義解》凡十一卷,其中包括了各宗派的大師。這些人對當時的教派,教義的組織和傳播上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撰述了大量的作品,流傳到今天還是佛教的重要著作。
《習禅》六卷這裏包括了禅宗,天臺宗和叁階教的一些開宗人物。是研究這些宗派的建立學說,演進的重要文獻。
《明律》叁卷,其中有許多是四分律先驅者的傳記。《護法》二卷、《感通》叁卷、《遺身》一卷、《讀誦》一卷、《興福》一卷、《雜科》一卷。其中包括了許多佛教界中的出色人物。如昙無谶,菩提流支稱他爲東土菩薩並翻譯他所作的《大乘義章》爲梵文傳到西域,受到西域學者的敬佩(卷23)。;《法沖氏傳》中記錄了許多有關禅宗初期的史實(卷25)都是值得重視的。
《續高僧傳》記錄了從南北朝到唐麟德間的高僧,凡正傳498人,附見229人,較他初稿增加十分之四以上。
(3)《續高僧傳》的史料價值:
道宣法師寫該傳的態度極爲謹慎嚴肅
他綜合了大量史實,缜宻整理,分別棄取,細心剪裁,然後組成一篇篇完整的傳記。從中可以看出自後漢至梁初佛教發展的輪廓和不同人物的面貌,以及佛教思想潮流的發展傾向和對社會的影響。尤其譯經、義解兩科,作者特別注重著錄人物既多,內容也極爲豐富。關于翻譯大師的生平、學派、翻譯的過程,譯晶的好壞,以及義解沙門的創宗立說,學識著述與當代社會名士的往來等都加以記載。對于東來大德爲法忘軀的精神,西行求法不避艱險的意志,力加頌揚。高度的評價高蹈脫俗、遠絕塵器、遺棄名利、甘心枯槁的僧人。
道宣法師在撰該傳時正是初唐全國統一的時代,所以在地域—匕南北兼收,·彌補了慧皎的久缺。關于北魏南齊方面還補充了《梁傳》的不足。《慧達傳》卷二十五則是《梁高僧傳》卷十叁。此外傳中還包含很多極爲重要的史料。如梁武帝欲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衆,後因智藏的抗議才停止這一打算(見卷五《智藏傳》)。
法雅組織僧軍,幫助唐高祖作戰(卷24《智實傳》),都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叁、《集古今佛道論街》
(1)編撰的宗旨及資料來源:
該集是道宣法師晚年的著作。他撰的目的是因爲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道教人士時有異議,爲了明辯是非,他才。商榷由來,铨衡敘列V,撰成《佛道論衡》。在道宣的著述中與本書關系最密切的是《廣弘明集》。第一《歸正篇》與第二《辯惑篇》,收集曆代佛道爭論的有關文獻。該書第一、二卷所收唐代以前的文章多半是內容相同的。從份量上看,幾乎占了該書的五分之二。其次《續高僧傳》與該書也有一定的關系,該書部分材料也有來自《續傳》而稍加補充。
(2)《集古今佛道論衡》內容及爭論的主要內容:
佛教從後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約六百年。其間佛道爭論的事情很多,但該書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言論叁十篇(附錄未算在內)。第一卷錄後漢明帝時事一篇,叁國吳王孫權時事一篇,元魏時事一篇,!劉宋文帝時事一篇,元魏明帝時事一篇,梁武帝時事一篇,北齊文宣帝時事一篇,共七篇。附錄曹植、孫盛等論文叁篇。第二卷錄北周武帝時事叁篇,北周宣帝時事一篇,隋文帝時事二篇,共六篇。第叁卷錄唐高祖時事叁篇,唐太宗時事七篇,共十篇。第四卷錄唐高宗時事七篇,附錄道士郭付真舍道歸佛文志十六章。
該書所收集有關佛道爭論的問題,有些是在《弘明集》{廣弘明集}中就巳提過的,有些只在本書中提到。其中比較重要的如:①佛道二教的夷夏問題。《牟子理惑論》中早巳提到(見《弘明集》卷一),在南北朝時一直是作爲道教反對佛教的藉口。!北周武帝滅佛即以:“佛經外國之法,此國不需"爲主要理由。雖經慧經抗辯,終無濟于事(見該書卷二)。②佛道二教的真僞問題,道士以華夷不同來攻擊佛教,佛徒則以當時的道士是“黃巾之類”,妄托老君之教”,用以迎擊道士(該書第叁卷)。⑧佛道地位先後問題,在唐王朝爲了鞏固其統治,自稱是道教祖師老子李耳之後,在叁教的名位次第極力擡高道教。高祖武德八年下诏說: “老教孔教此土原基,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今可先老次孔,末後釋宗。”當時勝光寺沙門慧乘與道士仲卿在國學中對此問題爭論得很激烈。後來,貞觀十一年太宗又下诏說:“殊俗之典,都爲衆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遁忘返、于慈累代。……
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稱謂道士,如道士可在僧尼之前,返本之俗。"(《全唐文》),玄奘圓寂前,爲此事表陳高宗。
(《慈恩傳》卷九)但到天授二年(691)則天武後便改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如冠之前。"(見《舊唐書》卷六)
以上所爭論的問題也是佛道兩教曆來爭論的重要問題。至于涉及兩教教理的爭論,在本書談到只有兩次。—次是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玄奘譯《老子》爲梵文,玄奘與道士蔡晃等辯論道與菩提的異同。
又一次是在顯慶二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宮中評述名理,道士李榮立道生萬物義。沙門慧立反駁他以後,標出佛法是以因緣爲宗。這兩個命題表現出兩家不同的論點。
(3){集古今佛道論衡》的史料價值:
此書載從佛法初傳漢地時與道教的一系列複雜關系。如第一篇《後漢明帝感夢金人騰蘭入雒道士等請求角試事一》記述了佛教在傳來之時的困難與阻力。這些記載可以使我們從側面了解到早期的佛道之爭等問題。又如第四卷收集了唐初佛道交涉事件七樁,{廣弘明集》中未曾收錄,亦不見于他書。再如玄奘翻譯《老子》與道士等議論一事,較《續高僧傳·玄奘傳、}所載詳細,這都是很有價值的記述。
四,結束語
道宣法師在佛教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對《四分律》的發揮開宗弘化,以及綜括諸部會通大小的創見。他整理律學,立說著書,創立南山律宗,被後人尊稱爲南山律祖。同時道宣以他的博學多識著述了大量的佛教史學文獻,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佛教史學家。除了上面所介紹的叁大部外,影響較大的還有《大唐內典錄》,這是在唐麟德六年(660),因對于原有的經錄感到不完善,有待補充的地方,欲補前錄的不足而撰寫的。全書根據《曆代叁寶記》及仁壽錄之處很多。盡管對此二錄的缺陷不加檢討改進,加以沿用,但具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尚稱道宣錄。此外《釋迦方志》是道宣于永徽元年(650)撰,記述西域與印度的方士。內容分爲封疆、統攝、中邊、遺迹、還履、通局、時住,教相等八篇。尤其遺迹是八篇中最長,最詳細之一篇,記載漢唐之間西域求法僧所往來之道路與沿途各國之情形,屬于地理方面的著作。對了解中古時期印度,西域地理狀況等等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由此可見道宣對佛教史學的貢獻之大。他的著作對研究中國佛教史以及初唐前中古時期的思想文化史來說都十分重要。
《評道宣律師佛教史學的叁部著作(法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