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上的轉依義(戒斌)▪P2

  ..續本文上一頁麼意外事故,或車子誤點等,卻尚未可知。同樣無漏種雖已代替有漏種起現行,可是由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畢竟只是第六識在定中的活動,因爲見道乃是靠止觀力而得的。所以所熏成的無漏種起現行,由于是初起,力量薄弱,只能夠斷塗分別而起的煩惱障、所知障,對無始來隨身的俱生障(微細)在見道時猶未斷除,一旦出定,無漏種就不起作用。只有數數修習,到真正轉依的時候才斷除俱生障。在此之間的修習,都由止觀的繼續來作爲轉依的實踐方法。由以上推論而知,轉依最徹底,永不間斷全力以赴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止觀。《攝論》雲;“菩薩巳入于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于修道中如何修行

  于此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無量百千胝那庾多劫,故修習而得轉依。”

  總而言之,聞思是認識的曆程,是無漏種起現行的增上緣,雖然也說是轉依的方法,可止觀不僅僅是推動轉依的主力,·電是實踐的基礎,如果說聞思是入門,止觀便爲求得轉依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以認識爲實踐的基礎,以實踐爲認識的加深,如此循環往複,轉依才得以圓滿。四、能轉智與所轉舍

  掌握並運用轉依的方法,是爲了更好完成轉依的任務。轉依內容有四,謂能轉智,所轉依、所轉舍、所轉得,在四義當中,是能轉智以所轉依爲所依,由所轉舍從中證得所轉得。此中,能轉智和所轉舍二者,都是實踐中的法,在轉依過程中極其重要,直接關系轉依的生成,爲突出轉含二種過程中所依據的條件,下面對能轉智與所轉舍略加解釋:

  能轉智,亦名能轉道,這是指能轉含二障,轉得二果的法,即智慧。智慧的現行,必須得遇淨緣,得善知識的開導,聽聞彙法,如理作意,稱量思維,才能生起智慧,這智慧是一種能斷惑之力,它能審察事理,判明是非,有斷惑證真的能力,總攪地前地上及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慧,通常說有叁種作爲斷惑證真的不同道體,這就是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

  所謂加行智,以聞思所成慧及修慧一分爲性,緣諸佛菩薩所說正法敦理,依教修習觀察法性,漸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引發根本智得名。所謂根本智:由加行智,違相即盡,便起真實無漏的智慧。所謂後得智:根本智引發所得來的智。智體無漏卻有分別,變似真如,這種所觀空性的體性是真如,也名法性。同根本智無異。

  此叁智,在《唯識論》中統分二種:①能伏道:這是說此智能伏二障種子勢力,致使它不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有漏道指有漏加行智,無漏道指加行、根本和後得叁智。②能斷道:此智能永斷除煩惱,所知的二障種子和現行,這僅屬于無漏的智慧;所以它在叁智中,是限在根本和後得二智。

  問曰:根本智是永斷二障,何以屬能伏道

  答;根本智以程度上有區分,比如初地時的根本智,並未全斷二障,而是斷證的一分,只有一分的真實轉依,雖是根本智,亦攝于能伏道。

  由此二道或叁智能夠轉舍一切染法,

  廠障(所斷舍)所轉舍{

  {非障(所棄舍五、轉依的結果轉得一切淨種子,這淨種便成爲證果的所依。

  再說所轉舍,它是由能轉道的智慧力量舍去煩惱種子和劣無漏法,舍的含意是,從此以後永遠不再成就。此中有二(1)障舍;也就是所斷舍,指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意思說當無漏的真無間道智生時,和障于聖法的煩惱所知相對峙,才有能斷之力,因爲障和道是敵對性的。如明與暗,二者相違,可以想像,聖道現前就無惑障立足之地,由于聖道增盛,二障衰減,使二障不得不斷滅。(2)非障舍:亦名所棄舍,即是要轉舍二障之余的非障,即有漏善法、劣等無漏種子和無證法。其實這些非障法,並沒有發生多大障礙的作用,也無需要用功滅除,因此大可不必斷舍,這棄舍的舍,是說到金剛喻定現前的時候,引起最極圓明純淨的本識,明白地說,當能持的第八識轉爲純淨無漏時,就不再任持有漏法和劣無漏種子,此識所藏的,純爲殊勝無漏種,這些非障種子也自行消失,以及現行也永不再生。在金剛道末無間道時,頓然灰盡,純淨無暇。如圖:二執L所知二障

  從上述轉依方法作爲入門,以便作爲對轉依整個實踐的曆程,通過止觀修習,由得轉依而告終。可知如是轉依結果便從舍中所得。《唯識叁十頌》雲: “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憑籍能轉的智慧,轉舍煩惱、所知二障,從而體用兼得,得證二轉依果,即所轉生的大菩提果和所顯得的大涅槃果。

  阿賴耶識的能藏之義正舍去時,連同二障種子同歸于盡,如此則變換了另一本識——無垢識,無垢識所攝均無漏種現行熏習,無有盡時,在聖位中智用強大,以智爲主。智分別有四種,從八個識角度說,它們分別由有漏八識中轉依而來,四智統攝了一切無漏功德,以菩提作爲大總攝,菩提則是轉依所得,理由在(1)轉第八識所得的大圓鏡智,能攝藏無漏種子,能現自受用身土和余叁智的智影,狀如極光明大鏡。 (2)轉第七識所成的平等性智,和有漏第七識其用相反,于內證諸法平等理性,外觀諸法自他平等,無有高下,常與大悲大慈恒共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所欲及變現他受用身土。 (3)轉第六識所得妙觀察智,善能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便能在諸大會上,轉大*輪,施設無數方便,斷諸有情疑網,令得妙法的安樂。(4)轉前五識而得成所作智,就示現一切身土等法,來適應地前和二乘聖人並凡夫的根機,以成佛果本願力所應成的事業。如圖;

  廠女@@@——N§/\m——Ⅲe@女±“。”i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土問曰:*大菩提爲什麼是所生得呢

  ”答:“因含藏在賴耶識中的菩提種子本來俱有的,卻被所知障蒙蔽了無法生起,後由能斷的聖道力量,斷除所知障,清淨種子即可由種位發起現行來,所生得的原因就在于此。”

  問:“轉識成智,四智到了佛果位才能轉嗎

  ”

  答:“四智有在地上初轉的,也有在佛果位轉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入初地,就現前。但在初地以後的各地,有時現,有時不現前,直到八地才永現前。妙觀察的生空品觀察智,二乘見道時也現起。法空觀品觀察智,到菩薩見道位才生起。因法空所觀,只有菩薩非二乘能觀。而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劍佛果位才能現起。”

  衆生在轉依後的一切法唯無漏功德,唯菩提是無生大用,體即涅梁,真如體性、自性清淨法界,爲轉依後所顯的實體。簡別于真如,真如即統一切法,涅槃是證體時對真如的描述, 因涅槃是聖者轉依所顯的自內修證,因而別立此名。《涅槃經》曰: “無生滅,無造作。”這是對諸法實體的形容,體用不即不離,表明佛法並非趨向空寂,于是對用立名,可見涅槃是無漏功德的所依。歐陽竟無說: “生得一分菩提,即顯得一分涅槃,涅槃必待菩提而顯,所以要發菩提心來顯現它。作用爲菩提,歸趣仍在涅槃”。

  其次,爲什麼說涅槃是所顯得呢

  由于其體即真如性,如虛空般清淨無染,此清淨法界體,本就衆生無始以來所具德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但爲客塵煩惱所知二障遮覆,便不顯光明。如果光明,一旦顯發時,自性本體一時盡清,其相大白,猶如雲開日顯,是爲顯得。

  雖是一切法中同—“實相,然而斷惑除璋各有不同。論中列有四種涅槃: (1)自性清淨涅槃,即衆生聖人共同體性的實相涅槃,而由衆多的客塵煩惱所覆蓋,如蓮花出淤泥,本自清淨,湛然凝寂,無有生滅。其體與一切法不異不一。 (2)有余依涅槃:煩惱已斷,真如已證,涅槃亦得,只是殘余的微細異熟苦果依身未滅。(3)無余依涅槃,煩惱不僅滅盡,所殘余依的異熟苦果也滅,是衆苦滅盡無有余地的涅梁。 (4)無住大涅槃:這是大悲心菩薩所顯示的涅槃,此位菩薩,縱然住無余依涅槃,但爲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唯以無住而住。

  六,結束語

  轉依顯示了佛教最根本的特色,非哲學及余教所能及,從其概念所涵攝的範圍而言,轉依爲無上果的概念,由能伏斷二障的,對賴耶識,真如的舍染得淨及迷至悟的所依,舍棄二障和劣無漏種,便于轉依得大菩提涅槃果相,如是別開生面地闡述轉依的異時因果,引出種類差別,著重設立方法以實踐,強調轉舍的所在,最終趣向于體用兼的、人人向往的菩提涅槃,故對其一系列的名義步驟等科目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時,對自己在學修方面有著啓發與借鑒。

  

  

《唯識學上的轉依義(戒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