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真如緣起
月照
閩南佛學
《大乘起信論》一書,總攝如來所說甚深法義,貫徹法性法相之要,辨明唯心唯識之旨,文約義博、辭精意廣,統赅群經,並包諸宗,破除凡小邪執,發起大乘淨信,乃聖教之綱要,佛門之要典。曆代禅講諸宗,莫不奉之爲明鏡,近代楊仁山大居士教人學佛,必讀《起信論》。他說:“鄙人常以《起信論》爲師,僅萬余言,遍能貫通叁藏聖教。”又說:“學道之初,首先熟讀《起信論》正文,再閱注解,通達此論,則一切經典易入門矣。”曆代高僧,學者關于本論注解著述有一百七拾余種之多,可見本論在佛學上的重要地位,本論立義即爲——真如緣起說。
真如緣起說總明一心二門,一心是宇宙之本源,是世出世間的物質和精神的一切現象的本質,也是衆生本來具有的成佛的依據和主體,對于一心的認識,可以從實體和緣起(靜和動)兩方面,即開出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
心真如門是指宇宙一切現象的本體,具有無量的性功德,能産生世出世間的善因果,它是無相的,也即是非生非滅,非染非淨。無差別相,不動不轉,真實如常的,是絕對的本體,具有體(體性),相(相狀),用(作用)“叁大”。心生滅門包括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現象,就是真如本體的相和用。那麼,一心之中,爲什麼有正反二面呢
本論提出真如不變隨緣的重要論點來說明,雖然真如是非生非滅,絕照言離相的,但因“無明”之風忽起,使心現生、住、異、滅四相,隨任因緣而生滅,生起內外、染淨的宇宙萬象。心真如門顯示心的本體,絕對無差別的一面,隨無明緣而起。但真如本體仍恒靜不動,就好比金子一樣,雖可打出金獅子,金戒指,金項鏈等各種差別相,但金子本體一如不變。又好比水與浪的關系,海水一如平靜的,但被(無明)風的攪動,形成波浪(各種差別相)但水的本性是不變的。即是,生滅不礙真如,真如不礙生滅,沒有真如就沒有現象,現象離不開真如。真如雖顯現象,但仍保持自性不變,真如顯現象,並不是直接生起現象,現象是外在的無明所創。隨緣有二,一是“違自順他”:即隱藏真如自體,顯現出種種虛妄現象。二是“違他順自”:對治虛妄現象,顯現真如自身的一切功德。由于衆生“違自順他”,就是生起染汙現象,也就是無明,就是妄念,于是真如,生起生滅差別的妄見,成爲不變真如生起現象的緣,即一切現象的根源,輪回的根本。
本論分真如爲“離言真如”和“依言真如”兩種。“離言真如”即遠離妄念,遠離各種相狀,沒有差別,無言可說,無名可附,離言真如是真如的本來面目,本來狀態。“依言真如”是說真如雖不可說,不可念,但爲了向人們解釋真如究竟是什麼,使人們理解生信,勉強用名言來诠顯其性質,稱“依言真如”。“依言真如”有二義,一是;“如實空”。這是指真如的空性一—清淨本然的空,即真如自體。真如沒有虛妄分別,故無妄境,即自體真實。二是“如實不空”。真如自體清淨本然,具足無量無邊清淨功德,所以稱“如實不空”,就是含藏清淨功德,由此又名“如來藏”,即衆生都含藏無量功德,本具清淨如采法身。(6如來藏”,也就是衆生的佛性,即成佛的依據。
本論提出一個新見解,不生滅的真如和生滅的無明妄念和合叫阿黎耶識,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如來藏是淨,不生不滅。無明是染,有生滅心,從不生不滅心起,不生不滅之心,舉體起動,不離有生有滅的現象,不生不滅的真如,舉體起動爲有生有滅的現象。所以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外沒有生滅變化的現象,又可以說生滅變化的現象之外,也沒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就是生滅變化的現象,生滅變化現象就是如來藏,兩者不異而同時。如來藏雖起動爲生滅現象,但真性不變。所以,不生不滅的真如與有生滅的現象劃然區別,兩者又不一。如來藏和現象是不一不異的,由常住真心與生滅妄念和合的阿黎耶識是展開一切現象的源泉,這裏所形成的如來藏和阿黎耶識的交涉,正是《大乘起信論》的中心論點。
此識(阿黎耶識)有二種義,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雲何爲二
“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阿黎耶由于具有真如和妄念兩種屬性,從而有覺和不覺二義。所謂“覺”是覺照,覺明,即照見萬事萬法的真理,覺悟了解真如自體的智慧。所謂“不覺”是迷妄、無明,無明由細轉粗,千變萬化,現出一切妄染的境界。這樣迷和悟,染和淨,無一不是阿黎耶所具有,它是一切現象緣起的總體、總相,宇宙萬物的根源。它統攝一切現象,生起一切現象。覺有本覺始覺二種,“本覺”指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德性,因有的淨心,“始覺”是說,衆生本覺心源,由于無明的刺激,影響而不覺,處于迷妄狀態。後來由于本覺從裏面影響妄心,佛法從外教化妄心,因而逐漸開始有所覺吾,直至完全契合本覺的心源融爲一體,稱爲始覺。本論又把不覺分根本不覺和枝末不覺二種,枝末不覺又分爲叁細六粗之九相來詳細分析,涵蓋一切妄染的境界。
總的來講,一切現象都是心識的産物,所以論曰: “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又說:“一切法如境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由此本論又提出衆生要通過修持,使本來具有的真如去熏習,影響無明,那麼“本覺熏不覺,從而;限除妄念煩惱,滅絕無明,不起妄境。無明滅,妄境緣也滅,這樣主客都空,同時,由生滅還歸不生滅!”從染入淨也就返歸真如,顯現真如的本來面目,證得涅槃。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說,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蔚爲壯觀,意義深廣。唐代許多宗派學說,都和這思想有關,天臺宗和華嚴宗都以真如緣起論的基礎來建立自身的哲學體系的,淨土宗和密宗也含有真如緣起說的成分,至于禅宗神秀一系(息忘修心宗)和洪洲、荷澤等宗(直顯心性宗)和此也有密切關系。唐代華嚴,天臺和禅諸宗都重視把握“真心”,提倡返本還源,這也是後來中國佛教思想發展的基本路子,並且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的思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