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上的轉依義(戒斌)

  唯識學上的轉依義

  戒斌

  閩南佛學

  唯識學以嚴密的邏輯思維,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方法,引導人們依法修持,獲得最高無漏果,離苦得樂,趣向自由解脫的境界。而這一過程,關鍵在于轉依。如《成唯識論》說: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這裏顯示了唯識教施設目的所在。唯識的理論既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須要我們悟證。如果說了卻不付諸實踐求證,又有什麼用處

  況且唯識的行證方法,大都是覺者經驗之談,只要依照方法去修學,一定能證得圓滿菩提,所以轉依在唯識學上是何等重要啊!

  轉依,既是入唯識性的方法,亦是修觀的過程。《攝大乘論》雲: “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爲欲證得一切智慧,入唯識性。”須知宇宙的現象界,天:堂地獄,皆離不開第八阿賴耶識,乃至出世間無漏果報,也舍識上之雜染轉智而生。轉舍阿賴耶識中煩惱所知二障,顯現涅粱菩提,這一舍一得,就是轉依的妙用。佛陀降生入世施設言教,無非就是爲修證服務。爲不負世尊入世的本懷,有必要對轉依定義,方法、步驟和結果等加以論述。

  一、轉依定義轉依,是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及方法,是否正確認識,必須關系到衆生的生死與涅槃,流轉和還滅,煩惱及菩提。可是涅槃,菩提,解脫、還滅,證果,無非以轉依一詞所涵攝的意義較爲圓滿。

  轉依,依字面釋,轉即轉變。窺基雲; “轉,謂轉舍、轉得。”任何事物在轉變過程中,都有兩種對立體在不明顯地發生著對抗排斥,當一方被遣除,則另一方就成立。從字面上講,即轉舍遍計,轉得圓成。在思量能變識中,釋“轉”有二義: (1)流轉義;第七識本身相續不斷的流轉, (2)隨轉義c第七識跟著第八識轉現。第七識在未轉依前,唯取第八賴耶識能緣見分爲我,因而舍去自我,得以悟契真理,即是轉義。但轉依一詞,主要是談轉的對象,所以這裏有必要對“依”加以解釋。依,憑字面解,是所依,憑仗義。《成唯識論》雲: “依謂一切有生滅法,仗因托緣而得生住,諸所依托,皆說爲依。”依,便是指依他起,即遍計,圓成所依的依他。以依他爲所依,便有轉舍遍計,轉得圓成的意思,是從依托不離義來說、依他起具有遍計圓成的兩面。凡位以遍計占優勢,聖位以圓成顯露,能做轉舍轉得的所依止才立爲名。按字義說,宇宙萬法都不離識,一切染法以八識爲本,即賴耶做依止,因此所依賴耶是因,萬法爲果,如無賴耶,一切法則無以生起。無著菩薩說:“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無性論師說: “所依即阿賴耶識,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可見依也就是因。所依有叁:①種子依(因緣依),②增上依(俱有依),⑧等無間緣依(開導依),在《成唯識論》上有詳釋。

  再從轉變後的所依還有二種;①持種依;第八阿賴耶能含藏有漏無漏種子,這二種子,平等恒有。凡位唯是強烈有漏種的熏習,有漏現行,全無無漏。當聖道生起,滅除染種便熏起無漏種,是名持種依。②迷悟依。因衆生煩惱,隱覆真如,不達真理,而流轉生死,爲迷依,由聖道力遣惑顯真,證無漏法,不爲二障生死所蓋覆,爲悟依,以真如的未得和已得,說迷和悟。迷、悟以真如作所依而轉,真如就是衡量迷悟約標准。

  轉依就是轉舍或轉得的所依,轉是一件事,依是一種法。二事相合便有轉依的定義。二事究竟是什麼

  染淨一切法的所依即指賴耶一法,要轉變此法,應將阿賴耶識舍棄,換上一個新的所依,也就是說轉舍藏識中染汙有漏與煩惱所知相結合的法,唯以清淨無漏的種子爲依。一個人改惡從善時,也就轉舍原有的不淨依,換來善的清淨依。便于趣向解脫。把握人生根本的價值。

  二、轉依的種類

  大小乘所修證的果位不同,分別以阿羅漢果,和無上佛果。同樣,轉依位別,亦有廣狹之分。以狹義說:真正的轉依,只有到佛立才得以圓滿。從廣義議:“菩薩由資糧位乃至十地,與小乘聖者相雷同,各得一種轉依。”因此,在唯識論典中說到轉依時,列有六種,如《攝論講記》說: “究竟的轉依,雖是無住涅槃,但從轉舍轉得的少分全分等建立六種。”前四種是大乘轉依的層層深入,後二轉依位,便顯示了大小二乘的差別。此六轉依位,現依次以二說相較,以顯其種類差別:

  A、損力益能轉;

  在唯識論上,此約資糧加行初二位而說,當菩薩進入資糧位,由于過去生中所熏多聞,即對佛法産生勝解,依此力阻擋惡業襲入,種諸淨善,染汙有漏法隨即消滅,清淨種子便得生起,當進入加行位,由在資糧位上多聞熏習,從而生起慚愧力量,對已所造染業及無諸佛妙德而羞恥。于:是能鼓起力量精進不懈,損減本識所藏的染種勢力,增益本識內新增加的淨種功能,但未能斷除二障種子,要證得真正轉依,才能伏種子現行。

  B、通達轉

  《唯識論》,從第叁通達位說,亦稱見道位。此位能證得一分轉依,由經過加行位的世第一法,從而悟入見道,通達法性理,斷滅煩惱所知的粗重二障,見二空真理。因所斷只是分別障,俱生障猶存,惟轉依一分,因而尚未圓滿。

  《攝論》以初見道一直到六地,此間皆可統稱通達轉。 《論》雲: “謂諸菩薩,巳入大地于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十地。”此說,和唯識論的初地是通達,二地以上是修習有異。

  C、修習轉

  《唯識論》此約第四修習位,說此位的菩薩,從初見道直到十地,即金剛道未入以前

  在修證的過程中,以十波羅密行漸次在十地的每地中斷一種障,證一真如,即斷除初地見道所余的俱生煩惱,所知的二障粗重,漸次證得諸余真實的轉依,此斷舍斷得便名修習轉。

  《攝論》,修習轉在後四地,以六地到十地,雖所修的無相,長期真實現前,並能勤策修習,爲期待斷未淨盡的所知障,令非真實相不再現。《論》雲: “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真實現故。”這與唯識——每地屬修習轉有別。

  D、果圓滿轉(此轉在《攝論》上見解同唯識論)

  《唯識論》,此約究竟佛果位說,這是經叁大阿僧祗劫修習無量無邊難行苦行諸波羅密多行,直到金剛喻定現前時,便永斷無始以來的一切粗重障,頓得究竟佛果最極圓滿的轉依。于是叁德具足(斷、智、恩),功果圓滿。

  E、下劣轉(此轉在《攝論》意同《唯識論》)

  此約聲聞、緣覺二乘位的轉依說。它是爲針對下面的廣大轉,顯示大小乘差別轉而設立。由二乘的轉依比及佛果,遠遠無法及得上,理由是二乘所證的轉依有五短處;①唯自利;②欣樂厭苦,③唯達生空,④唯斷惱煩障,⑤唯證真擇滅,⑥無一切智無勝堪能。如此下劣絕非大乘轉依。

  F、廣大轉

  《唯識論》:約諸大菩薩的大乘位轉依說,此轉爲針對前下劣轉特立,以顯示大乘殊勝,此轉亦是果圓滿轉,但果圓滿轉專爲菩薩說,此轉表現大乘有六勝·于小乘①唯利他,②不住涅槃,③雙達二空,④雙斷二障,⑤證得無二轉依,⑥具…“切智有勝堪能。

  廣大轉指的是菩薩,並不是佛果。如《攝論》雲; “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此說與《唯識論》有異。叁、轉依的方法與實踐

  上述內容對轉依義及種類,有了初步認識,至于如何步入轉舍的所依,通過什麼方法進行實踐: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不能不詳加以說明,轉依即轉染種得淨種時曆程,種,便是所依。《成唯識論》雲:“種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種子要等待緣才能現行。緣有四種,謂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因緣指的是種子(在狹義上對果而立),其余叁緣是助種成現的條件。由此四緣,種生現決定無礙,而今有漏種的所緣境是有漏的,以賴耶爲所依的一切法也是有漏,理所當然的,現行種也該爲有漏的,但如果想把有漏現行種熏成無,漏種,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爲無漏種早巳寄存在阿賴耶識中尚未開發。衆生要獲得轉依,就需要開發,至于如何挖掘有待于轉依的方法與實踐。

  本有的無漏種子,因爲有漏現行的染法和有漏的所緣境,以及有漏種的遮蔽而隱覆,如金礦中的礦石夾雜的礦垢,雜質令金子無法顯現,須有強烈的外緣加以引發。吾人本有的無漏種也是如此。以缺乏外緣,所以不能顯現。

  因而轉依的最好方法,便是培養無漏種的外緣,外緣必須具備強盛的能力,從中引發出賴耶中的無漏種。外緣得從增上緣上培養,只有此緣成熟了,其余都將易如反掌。

  應從兩個方面來培植增上緣,即(1)·熏種:即熏習培養本有無漏種增長,(2)·斷障:即斷滅煩惱、所知二障,意謂無漏種的增盛一分,煩惱所知勢力便減弱一分,·如何去熏習無漏種呢

  (一)從廣義來說, 《攝論》雲;“佛世尊所證境界,永斷煩惱,所知障故,以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在熏無漏種的過程中,必定有能所互爲相熏,即是有影響的一種勢力去熏陶另一種正待接收的事物,現無漏種正等著開發,只有用最平等清淨法界中流出的教法作爲能熏,去熏發它,所謂依教奉行、如理作意,從而認識宇宙諸法實相,用四尋思至四實智證知、能所雙亡,當下泯滅諸分別,實證諸法實體。蛔圖:

  這時淨種漸增,即趣還滅,由淨種增長的緣故,染種減滅,染淨對峙,便不能長久共存了。此刻無漏種現行,增上緣成熟丁,諸法本體也就容易引發,這樣無分別智、所緣緣、等無間緣叁緣具備,無漏種現行,即入見道。這個聞思熏修的曆程就是轉依的入門方法。

  (二)以狹義來說,通過聞思的加行雖入見道,但還不是真正的轉依,比如欲達某目的地,到了車上,算是具備了幹糧、車票、確定了方向等一系列的籌備,至于以後或發生什…

《唯識學上的轉依義(戒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