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無家可歸,故此當下是家。宇宙無盡,時空無盡,故此當下圓滿。但它已不是現在,它已經超越現在,但不離現在,當下即是至美至妙絕對清淨圓滿莊嚴,不可言說。
生命
生命的真實是當下,離開當下的生命,只是活在流變、不實、如夢的人生中。
從究竟的真相來說,唯有當下的生命才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從相對的真理來說,叁世因果如是無差,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若能時刻以究竟真相面對相對現實,無所住而生其心,即能解脫。
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心,解脫與否在當下,這個世界不妨礙你的解脫,解脫乃在自心,自心解脫即不爲世界所困擾,困擾自己的並非世界,而是自心沒有洞見實相,被無明所蒙蔽而已!
以真理的心去面對現實將是不一樣的清淨生命,以非真理的凡情俗見的慣性去面對現實,依然是落入生死輪回的困擾中。
所謂的“記憶”,其實就是“死亡者”的“再生”。人生就是死亡的過程,生命並不是增加的過程而是減少的過程,但減少似乎是一種增加,問題是你認爲壽命是既定或者未定,但這只不過是表象,事實生命並無增減,生死只是假名。
生命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流逝了,曾經年輕的人已到中年,中年也在不停地老去,一切都在無停留地變化著。清醒的心沒有變化,經曆的一切只是經曆,經曆的只是過客,無停留的消逝。不變的是明了、清醒的心,它空空如是。形形色色的過客(經曆)似乎是那樣實在,其實卻是虛幻不實,在當時卻因爲迷妄而覺得相當重要。一切不可得,但迷惑的心還是會抓住這些過客,以爲相當重要,以過客爲主人,喜怒哀樂不停迷惑于其間,不知道空空的心並沒有生死、來去、增減,亘古亘今只是如此,不可名狀!過去、未來、現在只是人的錯覺,是人在假相的造作中出現的觀念。除了因緣聚散的假相,沒有什麼,只是如此這般的呈現著究竟的真實。
與今人吵架,不如與古人對話!
當你絕望回首時,佛就在你眼前。
當你在絕望中轉身的時候,你就看見佛了。
當絕望來臨時,你是選擇隨它而去的墮落呢?還是選擇蓦然回首地跳出呢?
生命並不是必然的悲涼,因爲佛陀時刻與你同在,只是你發現了沒有呢?
對于世間的任何貪著都只能引生煩惱、痛苦。只要存有“我”、“我所有”的心,生死輪回就不斷,造業受苦就産生了!
處世間而不著世間、不貪戀世間,苦惱就可避免。盡責任、義務,但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執著心,一切皆了知是因緣,生命就會不一樣的輕松!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沒有絕對安甯的地方,貪求寂靜有時也是困擾,因爲它也是無常的,假如沒有貪嗔癡的話,世界也就不會成爲障礙了!在安靜的地方,有安靜的心,應該培養智慧,了知因緣生滅、無常苦空的事實,在看破中放下不符真理的執著,解脫才會呈現,生命將會越來越坦然!這個世間永遠不甯靜,唯有內心真正放下了一切貪嗔癡,甯靜才真正呈現了!
當看透了花開花落、聚散無常的時候,心如止水,定慧即呈現矣!
心清境甯,雖粗茶淡飯也是怡然自得;煩惱現前,縱山珍海味也是坐立不安。
茫茫宇宙,無家可歸,故此當下是家。宇宙無盡,時空無盡,故此當下圓滿。但它已不是現在,它已經超越現在,但不離現在,當下即是至美至妙絕對清淨圓滿莊嚴,不可言說。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開始即是結束;開始不是開始,結束不是結束。當下即是開始也是結束,當下是無常也是性空。在當下出發,回歸當下,涉萬裏路,曆諸艱辛,經曆浩劫,無數成住壞空,不離當下,當下無始無終,因爲緣起性空!當下即是,本來大圓滿。妄想幻化,無整無散,無嗔無貪,明明了了,寂然真淨,不顛不倒。
真理並沒有離我們多遠,就在當下。身心世界總是在生滅變遷中,如果你在當下觀照到身心無常變幻,當下就是真理了,對真理愈是深刻的觀照,則愈是遠離謬執和痛苦!佛陀的大慈悲曆萬古而常新,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一塵、一刹,莫不展現著佛陀無所不在、無所不到的慈悲安詳,衆生能體會到嗎?若息下妄想執著,當下就能體會與佛同在,不曾離佛的美妙。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叁寶的恩德在當下呈現!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爲生死在哪裏,涅槃就在哪裏,煩惱無自性,觑破即菩提(覺悟)。故說煩惱即菩提,看破煩惱無自性,放下謬執,當下即是菩提(覺悟),煩惱不可得,當下即覺悟現前。妄念在哪裏生起,正念即可在那裏生起。迷惑的時候,生活的世間到處是生死煩惱;覺醒的時候,一切如夢幻了不可得,正念現前不顛倒,清醒分明,隨處解脫。一念迷,當下即生死輪回;一念覺,無執無住,當下即清涼解脫。就如放電影,每一個靜止的圖片經過機器運轉,燈光、銀幕投射,則喜、怒、哀、樂情節俱到,若忽然機器停止,則一切情節了不可得,只是已逝的靜止圖像,毫無生命。人不放下時,仿佛煩惱痛苦不得了;一經放下,也是如此了不可得,清涼自在!修行即是于時時處處保持正念,在行住坐臥中轉迷惑爲覺醒,轉煩惱成菩提。修行是隨時隨處的,是任何人都應做的,只是是否認識到了修行的重要性。因爲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在造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善不惡之業),修行即是斷惡修善,轉無記業爲善業,更進一步看破我執之虛妄,放下我執而以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業即可出生死輪回。對自他身心有益的是善業,對自他有害的是惡業,說不上是善是惡的是無記業,但無記業本身可成爲善業也可成惡業,如吃飯、洗碗、炒菜,本身是無記業,如果邊吃飯、洗碗、炒菜邊策劃對別人有害之事,或邊起嗔恨心則是惡業了,但如果吃飯前先虔誠供佛,布施衆生,吃時帶著感恩、惜福、慚愧、平等、無貪嗔癡心等正念則是善乃至解脫法了,吃完後再真心回向也是善法、慈悲心了。洗碗炒菜可以修六度波羅蜜或只是帶著善念歡喜心也是善法。當然善法也可變成惡法。當善法以惡的動機而進行時,就是惡法了。故此修行是任何人、任何時、任何地都可進行的,絕非特定的人、特定的時間、地點才可進行。修行即是在當下斷除自己的惡業而修善法,而發善心,轉變自己的無記業爲善業,轉變自己的貪嗔癡成戒定慧,乃至于在看破“我”和“我的”虛妄,以放下我執的心修解脫道、菩薩道。故此修行是在當下的,當你具足正念,放下惡法,轉變無記業爲善業時,修行就是在當下了,覺悟也在當下開始了。不用去哪裏尋找佛法,佛法就在當下。
當沒有正念的時候,無明就蒙蔽了心,面對愉悅或不愉悅的境緣,立即落入貪嗔慣性的反應中了,生命在當下失去了自由!修行即是在當下提起正念,于覺照反省中扭轉貪嗔的慣性,這需要當下看破其無常無我的本質,而放下謬執貪嗔的習氣,完成正念的清涼解脫,真正的功夫在當下!其實所謂的愉悅、不愉悅或中性的對象都只不過是四大元素運動變化的假相而已。對于有限的感官意識來說,只是純粹的欺騙罷了!活在有限感官意識之中,難以看清真相,但即使是從理論上了知本質的無常變幻不實,沒有在當下扭轉業力慣性的執取,還是毫無辦法,對境依然受苦!
故此,具備正見,切實的修行,不能忘失正念,即使過程中有挫折,但應不達解脫不罷休!如此說來,志願、毅力相當重要!
心裏不論有什麼法塵現起,只要了知它就可以,任其生滅,只是不執以爲實,知其本質虛幻無常,覺醒的心不執著,當下即不會迷惑顛倒。
過去如夢不可得,未來未到不可執,生命的真實是當下,當下是妄執分別還是正見正念,決定著當下的生命質量。修道人即是在當下改變生命狀態的錯謬妄執而成就正見正念的真正活著的生命,沒有虛妄的生命。
因爲了知緣起的真相才能面對緣起的現實而沒有困擾。因爲知道有所造作而産生緣起,故此應以善的、無漏的真理洞察一切、面對一切,離開惡的、有漏的慣性造作(謬執妄習),生命才會有不一樣的質量。
無論何時何地,無常緣起的真相總在當下呈現著,深刻深入地體會應該不離當下,身、心、世界,人、事、物,哪一樣不是無常緣起呢?哪一樣東西是實在不變的呢?當我們看到事物的現象時,要同時觀照到它的本質,生起只是生起,消失只是消失,無論停留多長,總是變幻不實,平淡、平靜的看待一切人事物,以智慧的觀照對待人生的過程,清淨本然的心不離當下!應該在當下看到真理,真理在當下,解脫在當下。
一切現象皆因緣果報,不離無常變化,其中無我可得。
透徹因緣果報、無我空性,當下即涅槃寂靜。
告別過去,讓自己的心靈在當下活得更好!讓心靈在當下更加開放開闊,畢竟過去只是我們執著的痕迹。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來到,現在也在流變,當下的生命就是圓滿、美妙、真實的,你體會了嗎?不要浪費當下完美無缺的生命,這一切是你所能做主的!
只要當下的生命是圓滿有意義的,生命就是無限的美麗,不要擔憂過去和未來,生命的究竟真實是不要浪費當下。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我們是什麼身份,生命的意義是我們在知足中奉獻,在清涼平靜中充滿慈悲和智慧,平等地、無私地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在感恩惜福無執著的人生中從容鎮定地活著,盡我們最大的能力就可以了,以覺悟的心好好生活。
因爲我們用慈悲、感恩、惜福、寬恕、智慧的心靈對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活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中,活在美好的心靈世界中。
如果能夠以所能做到的一切去奉獻,這就已經足夠,生命可以活得非常美好、輕松,只要我們有一顆非常美好、輕松、感恩、寬恕的心靈就已經足夠。
不要把生命拖入無謂的擔憂和痛苦中,可以輕松盡責地去生活。
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有各種不同的遭遇,但重要的是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行動去面對。在得意和怨恨…
《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