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見到了諸法的真相(一切現象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時,即見到了佛,覺醒無迷的完全洞見了真理,當真理無欺的呈現時,佛性即在當下,當下即是佛的全身,無相真身,真如法性!見法即見佛,見法即與佛同在!
覺悟
認識佛陀的偉大教育
佛陀是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真理最無上圓滿的聖者,他究竟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聽聞到他從大慈大悲、博大精深的胸懷中流露出來的殊勝、無與倫比的偉大神聖教育真是叁生有幸了!
佛教教化的是整個社會人類乃至所有衆生,寺院乃是傳播佛陀偉大智慧的學校,佛教不是階段性的知識教育,而是涉及每個生命個體生死大事的偉大究竟教育。
佛教是每個生命的必修課,不是選修課,因爲生死煩惱人皆有之,不論何人,學佛了生死是必不可少的!故此佛教是每個衆生都不能缺失的一種教育!
當然,是否認識到這種教育的必要性,則看個人的善根因緣了!
佛教是普遍性的教育、終生的教育、終極的教育,宇宙人生中大徹大悟者的教育!
佛教乃是大覺悟者的教育,不是政治。世俗的一切貪戀,並不能帶來究竟的安甯。不要忘了:佛陀未出家時,身爲太子,論勢,權傾天下;論財,富甲天下;論住,豪華宮殿;論吃,山珍海味;論穿,绫羅綢緞;論行,高馬大車。但這些的這些,並不能帶來解脫、幸福。當然,過分的苦行、虐待自己的身心,也並不能帶來解脫,比如佛陀未證道前,于雪山修行,一麻一麥,皮包骨頭,並沒因此而成就涅槃【注1】。佛教是看破放下,不走極端,透破凡情俗見的束縛,而任運自如的實踐!
佛陀是教育家,而非政治家。人生社會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明善棄惡,明善棄惡之根本在道德,道德之完善在明心見性。故此,從心地下手修行,乃是學佛的根本!
關于信仰之辯
“信”即于別人的思想、觀點、主張産生認同,若此“信”是經過智慧地考察,發現符合于真理而産生的認同,則是智信;若不經過智慧地考察、抉擇而輕易地、迷迷糊糊地相信則是迷信。
“仰”者,仰慕、向往,對真理性的人格、道德、智慧産生了認同的過程即是所謂信仰矣!非迷信之可比也!信仰有究竟與非究竟之別,所謂究竟即必須是能夠引導人走向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反之即非究竟。佛教就是這樣究竟的信仰體系。
佛教“禮拜”的偉大作用和“贊頌”蘊藏的高深智慧佛門禮儀的作用在于和諧:身心的和諧,自他的和諧,人與社會、世界、自然、宇宙的和諧,它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安詳、自在、協調、平衡、尊重、禮敬、互讓的殊勝環境,創造了或者回歸了真誠、平等、和樂的宇宙本然狀態,消解了對立、敵意、鬥爭、嗔恨、貪得無厭、愚癡我執的不良心態和行爲方式。
世間最高的“禮敬”是“克己複禮”。“克己”即克服自己的無知、傲慢,戰勝自己的無明、缺點,如此即能成就智慧、謙虛、坦蕩、良善的圓滿人格,恢複彬彬有禮的聖賢德性。故此孔子問道于七歲童子,也照樣打躬作揖,孔子並不因此變得卑賤可恥,反而是成就了他聖賢的人格,他的謙卑並沒有讓他喪失了什麼,反而是得“道”(人間之道)了。爲什麼呢?因爲他禮敬的是道,他尊重的是智慧的化身,于禮敬中不存在高低貴賤,不存在面子和身份,只有道和智慧的存在,這種禮敬是忘我的,故此,當他放下了“我”的時候,反而他得道(世間道)了、成聖了。而佛門的禮敬更是圓滿,因爲它的對象是十方叁世一切叁寶!佛門裏“五體投地接足禮”乃最高無上的禮拜,五體(兩手、兩足、頭部也即全身心)完全放下,雙手翻掌接佛的光明雙足。最虔誠地禮敬拜倒在佛的金蓮座下,並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這種絕對虔誠恭敬中、忘我無我中成就了我們全身心的轉變,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完全轉化,成就了我們的最高修養和完善的人格道德。爲什麼呢?因爲在忘我、無我地禮拜中,只有一念至誠恭敬、萬分虔誠的清淨心的時候,呈現在我們整個生命和身心現前狀態中的只有佛陀偉大的道德人格、圓滿的慈悲智慧、萬德莊嚴、最高無上的光明攝受。此時此刻一切業障、煩惱、痛苦、罪障消失無蹤,唯有虔誠禮敬中佛性的流露;無我、忘我中只有佛的圓滿光明。“我”消解了,佛現前了,我與佛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中,成爲海水一味,無我無佛,佛與我無二無別,一體無二,佛的光明、德行、智慧、慈悲、法力、清涼、安詳、穩定、輕松、解脫完全在當下成爲“我”(虔誠禮拜者)的生命,在這種最高無上的敬意中,不知不覺中看破了、放下了、得“道”了。經曰:能禮所禮兩空寂,感應道交不思議。就在此萬分虔誠中完成了身心的洗滌,八識田中的轉變,在這裏面一切分析、推敲、語言、描述都是多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至誠懇切禮敬者最爲親切,非外人所能道得。這種和諧地禮拜的完成,正是對最高無上的聖賢人格、道德修養、慈悲、智慧的禮敬,它是在忘我、無我中完成了“我”的生命的提升和全身心的轉變。因爲,在忘我、無我的禮拜中,佛陀最高無上的光明成爲了我們的生命,洗滌了一切濁惡和汙穢,生命在禮敬中完成了光輝、神聖地轉變,在謙卑、敬仰、至誠中成就了禮拜者的認知和生命和諧、祥樂的安頓,妙不可言矣!
而佛法中的“誦經”、“贊頌”、“稱聖號”蘊育著最高深的智慧和修養。在這種禮拜、虔誠中,贊頌者的心靈已經充滿了被贊頌者(佛陀、正法、聖僧)的一切光明、功德、慈悲、智慧,它遠離消解了一切罪惡、煩惱和痛苦,讓汙穢的身心在萬分敬仰、虔誠中被洗滌了。私心雜念放下,忘我無我,這是唯一的要求;真心專心虔誠地贊頌,這是唯一的標准。唯有如此才是相應的,這樣的加持有如收音機的調臺,頻率調到至誠懇切處,私心雜念放下、忘我無我處,則蒙佛力加持感應道交矣!現代的音樂教授們研究表明:胎兒乃至大人經常聽受自然之天籁或者經典的音樂之聲,會讓人擁有和諧的身心乃至成就智慧的心靈、莊嚴的容貌。確實如此,但最好、最妙、最美的音聲莫過佛的音聲,有道是:“世上好話佛說盡。”佛經唯有至善至誠至真至美的文字,無有一點瑕疵、一點不良缺失,乃是宇宙中最圓滿的文字、音聲,故此,真心至誠懇切的贊頌,其效果真是不可思議!在這贊頌、稱念、讀頌佛陀、正法、聖僧的功德慈悲中蘊育著不可言說的智慧,它在虔誠懇切中表達了一種無上地贊仰,在這種無上的贊仰中完成了贊仰者的身心和生命的轉變。這是贊仰者切身的感悟和體會,于不知不覺間完成,這是多麼殊勝不可思議的教化呢?
故此,越是虔誠恭敬越是得蒙諸佛、正法、聖僧叁寶加持矣!
謙卑的人有福了!
佛法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當隨順了真理的時候,必然解脫自在,當違背了真理的時候,必然痛苦煩惱!不要把佛法說得非常神秘、遙遠,佛法在當下。生死、涅槃,煩惱、覺悟在當下,哪裏有生死,哪裏即有解脫。必須在當下提起正念【注2】,以正見【注3】觀照事物,不忘失正念,莫被自他的凡情俗見所蒙蔽,這就是了生死的佛法,解脫、覺悟的佛法。忘失正念的時候,當下即是生死,當下即是煩惱,當下即轉入生死之路、輪回之路;提起正念的時候,當下即是涅槃,當下即是覺悟,當下即走在解脫之路、成佛之路上!應該在當下看到無常【注4】,應該在當下看到緣起【注5】,故此當下可以無礙【注6】的解脫,也可以無礙的慈悲,佛法在當下成就出世間、入世間的功德。一切出世間、入世間的修持、方便【注7】都應不離正見、正念,否則皆是南轅北轍、心外求法!
佛法講智信,即使是某種佛法言論、思想的確立,也必須建立在教證、理證的基礎上才是可信的。教證即依聖教量(佛陀所說經教)的印證;理證即必須通過正確的理論(符合真理)的印證。
智信源自于沒有盲目的探討,當了解事實的確具備真理的本質後從而産生了認同和向往。迷信來自盲目、感性的執著,沒有仔細了解其是否具備真理的本質就産生了認同。佛法不是麻木不仁,但是它超越快樂和痛苦,乃是絕對平靜;雖是絕對的平靜,卻非死水枯潭。
佛法並非只在經典上,它無所不在,人生宇宙本來就是經典,經典只是在講述著人生宇宙。佛法在當下,你能體會到嗎?
愛心與感恩是世界的祈禱,也是所有宗教的來源。佛教的偉大並不是爲世間帶來奢侈、物欲,它的偉大在于斷惡修善、清淨自心的教育,它是淨化世間、遠離憂悲惱苦的引導,它的甚深智慧,洞見了無常緣起的真相,引導人們遠離謬妄的執著分別,脫離生死輪回苦惱,它的博大無與倫比的慈悲普遍到無盡的衆生,無有遺漏的宇宙性胸懷,平等的攝受一切衆生。不要把這無上、究竟、徹底的真理性教育只當作奢侈、物欲的媒介到處宣傳,這實在是一種汙染!不要把佛法當做古董去珍藏、欣賞和研究,那樣沒有究竟的利益。佛法能夠在當下幫助我們脫離煩惱痛苦,只要有衆生的地方就需要有佛法,它是如此親切,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因它能讓我們遠離生的困惑、死的恐慌,乃是獲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讓我們從迷茫中覺醒的偉大無與倫比的教育,它不遙遠,在當下就能體證,因爲生命的本質就是佛法,任何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沒有離開佛法,應該在當下體悟佛法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教導,見證佛陀親切的開示,讓生命遠離憂悲惱苦,獲證清涼解脫、坦然無礙的涅槃【注8】。不要把佛法當作古董,那實在是買椟還珠【注9】的可笑!修行不在文憑、知識,而在悟性、智慧、慈悲、戒德、定力。佛教是一門偉大超越世間的教育,雖涵蓋世間的一切善法,但它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卻是世間法所無法比擬的,它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修學宗旨,非世間所強調的技術性、知識積累的有漏學問所可概括,世間縱使博學多才也未離生死煩惱,而佛陀的教育——佛教則是以脫離生死…
《覺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