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自性相品》述義(慈珍)

  《無自性相品》述義

  慈珍

  閩南佛學

  我學習《解深密經》中《無自性相品》之後,受益良多,爲了使同道們能夠共參法味,現就個人對經文的領會,述其大意。

  一、依叁無性釋一切法無性:

  一切諸法不離遍計,依他、圓成之叁性,在叁性上建立叁無性,依叁無性釋一切法皆無自性。而這—切無自性法,總攝爲叁無自性。即遍計所執的相無自性,依他起的生無自性,圓成實的勝義無自性。

  相無自性性:是依遍計所執相建立的。因爲諸法的遍計所執相,是以名計義,以義計名的名義相應法,真實自性了不可得的。它僅僅是一種假名安立,在客觀上是沒有的,只是人們妄執爲有罷了,就象翳眼人見空花一樣。遍計所執相就如空花。空花是沒有的,所以根據遍計所執相說相無性。

  生無自性性:是依諸法依他起相建立的,因爲依他起相是緣起的現象,緣起說明了各種條件具備之後,才有某種事物的産生.依他起相的本身並不是自然有的,所以說明生無自性性。而此生無性所要否定的就是自然性.且生無性就象魔術師變現的東西,似有非有,虛妄不實的,所以根據依他起相建立生無性。

  勝義無自性性:或依依他起相建立,或依圓成實相顯示。爲什麽說諸法圓成實相是勝義無自性

  因爲一切諸法的法無我性,是諸法的勝義,是一切諸法的清淨智所緣,所以是一切法的勝義谛性;又法無我性,是離去我法二執性,是無自性性之所顯.由此因緣,故說是勝義無自性。勝義無性所要否定的就是我法性,而勝義無自性猶如虛空,遍一切處,並能顯納衆色。如桌子置一處,其處虛空則無,桌子一移開,虛空則現,故虛空是由衆色所顯。勝義谛相亦複如是,它把遍計所執,依他起相空掉之後,就能顯示出來。

  虛空與勝義谛皆遍一切處,爲何勝義谛如虛空

  因爲勝義無性是由法無我所顯的.即認識到二無我,就能證得勝義無性了。假若沒有認識到我法皆空,而在人。法上執有實我,那就是遍計所執。有了遍計所執就不能證得勝義谛,故勝義無性由法無我性顯示出來的道理,如同虛空是衆色所顯的道理是一樣的。認識到叁性中遍計執是空的,沒有的,依他起與圓成實是有的,既不執空,亦不執有,即是中道。

  二、依相無性及勝義無性釋無生等經句。

  佛陀依叁無性顯了說明一切法無性已,又以叁無性中的相無性及勝義無性解釋—切諸法無生無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因爲相無自性是建立在遍計所執上的。而遍計所執不是依因果所安立的自相,其體如空花水月都無所有。若諸法自相是無所有。則不能說他有生,生是要有法才得生。沒有何從生起

  故說諸法無生。無生則無死-死是對生說的,生既不生,滅徒何滅7故說諸法無減。諸法既無生減,煩惱從何生起

  煩惱不生。內心自是寂然安靜的,故說諸法本來寂靜。既無煩惱,則不造作一切行業。行業沒有。那裹還有生死的流轉,所以說諸法自性涅槃。諸法的遍計執中,若有少法可得,後來可說令其入般涅槃;若皆無有少法.試問能以何令其解脫般涅槃呢

  所以如來依這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諸法無生無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同時佛陀又依勝義無自性性說—切諸法無生無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因爲勝義谛不論在何時,何處都是安住在無生滅之中.因諸法法體就是如此,法爾如是,永無生滅,—切雜染諸法都不輿圓成實相應。以圓成實是清淨故.諸法法性本來如此,非緣起造作而有,故是無爲,無爲法是無生滅;因爲同一切雜染不相應,建立諸法的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以佛陀說: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切諸法無生無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叁,依叁無性解—乘義

  佛教關於—乘,叁乘之說,到底那—種究竟,逭一問題在佛教史上有討論過:依《法華経》的思想,主要是會叁歸—,開權頭實.說明叁乘是不究竟的,一乘是究竟的。而唯識宗在《解深密經》裹則以叁乘究竟,一乘方便的獨特說法出現,輿《法華經》的觀點截然相反。

  《解深密經》提出—乘方便。叁乘真實。只因爲聲聞乘是依叁無性的道理修證阿羅漢果的,同樣的獨覺及諸菩薩,如來種姓的有情,他們也是依叁性叁無性的道理修證涅槃果的。所以佛陀依據這種道理密意說是唯有—乘。佛陀雖說—乘,但並不是有情的根機沒有差別,是有五種姓,有利根種姓差別。據此可知;所走的路雖同,能行的人有別。約所行的同道說唯有—乘,約能行的人異,就說有叁乘。但無論什麼種性的衆生都不能離開唯識宗的叁性叁無性法門.唯議家把衆生歸納爲(五類種姓)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種姓五類.欲成聲聞阿羅漢。或緣覺、辟支佛,佛、菩薩都要具其種性.若不具備,無論如何她修行,都是徒勞無益的,所以在五種姓中的無種姓以及聲聞種姓中的趣寂聲聞,都是不能成佛的。

  四:依叁無性教判攝如來—代時教

  如來一代時教,是隨機施設的,機有千差萬別,教有種種差殊;通常稱爲八萬四千法門,大有令人望洋興歎!爲了人們學習的方便,這就有了判教,在中國佛教宗派中,如華嚴宗有五時教,天臺宗有五時八教等,反映了中國古德對佛陀一代時教的理解.而唯識宗判教則根據《解深密經》中勝義生菩薩根據叁性叁無性的道理來判攝如來屍代時教爲叁時教。

  第一阿含時,談有。是根據依他起性來建立的,說四谛法度小乘行者.即佛在鹿野苑講四谛法。叁轉四谛*輪.當時有五比丘一聞佛說四谛法即悟道,證得阿羅漢果。但是,阿含教中只講有,未講空,即講了一半,故不究竟,不徹底。因不圓滿故有诤論。是爲第—阿含有教。

  第二般若時,談空。是根據遍計所執性建立的,說緣起性空,度發大乘心者.即世尊在第二時中爲那些初發大乘心者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不過,在般若經中只是總說,沒有象《解深密經》具體分別顯了說明。般若教雖然也是很奇特,甚爲稀有的,但也是有限的,不是最高層次的,不圓滿,非究竟,故屬隱密教。爲第二時般若空教。

  第叁深密時,並談空有。是依據叁性叁無性建立的,普度叁乘行者。即佛陀對叁乘人具體以叁性叁無性的道理分別說諸法無自性,同時以相無性,勝義無生來說明不生不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種說教法在般若經中都沒有,故般若教稱爲隱密教,而解深密教稱爲顯了教,阿含偏重談有,般若偏重談空,《解深密》則既以叁性談有,又以叁無性谀空,故本經較前二時說教更完整、徹底、究竟。

  

  本經把如來—代言教判爲叁時。並非按時間先後來判的,而是根據其義理來分別的。又所謂了不了義,並非說道理的深淺,而是說某一時的道理講得全面與否,判爲是否了義。如阿含教只強調有,而般若教則強調空。各說—半故都不了義。而唯識中道教講叁性叁無性,既講有,亦講空,較前二時更爲了義,所以唯識宗是根據叁性叁無性來判教的。

  由上可知,此品在唯識學上是比較重要的。唯識宗的核心理論是叁性,在講叁性的同時又講叁無性.叁無性的內容最早是出於此經,而本經對叁無性說明最詳細的就是無自性相品。若能把上面幾個問題搞清楚。那麼對叁無性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