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十重戒淺談
乘剛
閩南佛學
梵網經中最基本的便是十重戒,這十重戒常被人視爲佛教的根本戒——即諸戒之母。如能嚴持十戒,即得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以祈望大家對於十戒加以重視,貝浪門幸甚,僧團幸甚。
所謂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酤酒、說四衆過、自贊毀他、堅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叁寶戒、茲分別略述如下:
不殺生戒:即名不奪命戒,如有那個斷絕我人的生命。使它不再繼續相生,生命不能延續下去,就叫殺生.因爲命爲一切生靈之最寶貴的,如果我們爲了自己的私利,斷他人的生命,這豈不是殘忍之至了嗎
所以佛教中所說的殺生是在違反衆生要求生存的意志上,強斷他命,故說殺生是—極之罪。
《增一阿含經》叁七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生命,此爲我之所欣愛耶
若爲我所不喜愛,則我去破與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爲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爲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已所不愛。不快之法而系縛他
。
據《分別善惡報應經》上記載說殺生有十種惡報,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叁、有情驚怖、四、恒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
殺業的惡報是如此可怕,所以世尊特別的注重殺戒,在大乘菩薩戒中,這—戒排在重戒之首。佛讓我們戒殺就是要使我們遠離殺業,成就大悲法門,同時更能做到放生,或是救濟將被殘殺的衆生,使之得到解脫,及得到保護,以成就大慈行門。也就是說守持殺戒,即是止惡行善的妙道,便能無盡的功德。在《十善業道腳上說:“…若離殺生,即能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爲十
一、於衆生普施無畏。二、常於衆生,起大悲心。叁、永斷—切嗔慮恚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減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戒:又名不予取戒,也就是說人家根本沒有把這東西給你,你就把它取了過來便是偷盜.這也是佛教絕對不允許的.即使是世間法律,也是禁止的.不過世間法律只是禁止盜取,而佛教則能進—步做著布施等的慈善行爲.在《華嚴經》上說:“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悲,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輿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
在《十善業道經》雲:“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爲十
一.資財盈積,叁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減.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一十,命終生天。。據上所述守持不偷盜的善行,有如是的功德。反之,犯了偷盜戒,在《分別善報應缈上說:一、多結宿冤;二、恒常疑慮;叁、惡友隨逐;四、善友遠離;五、破佛淨戒。六。王法谪罰;七、恣縱豫逸;八、恒時憂惱;九、自心不樂;十、死人地獄。。偷盜的惡報如是可怖,望修學者皆當慎之。
叁、不淫欲戒:又稱不淨行,即是以愛欲染汙自己的內心,趣於非法的境界上,而染汙清淨的戒品。世尊對於出家的僧衆是絕對禁欲的,因爲愛欲是人最大的系縛,若不根本斷除是難於得到清淨的解脫,所以世尊才嚴製行者,必須守持梵行,如經中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總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可見淫戒對於修學佛法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諸有不想在欲海中翻騰,在愛河裹浮沈,守持淨戒至關重要。當知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依正報說:犯淫欲是要墮叁惡道受極重苦,或於地獄抱鐵銅柱,或爲畜牲鴛鴦等。就余報言:轉生來到人間,不是妻妾相競,就是婦不貞良,或是所有眷屬,不得隨自心意,使得家庭不和,是以淫欲實爲衆苦之源,障道之本,凡學佛者皆宜戒之。
四、不妄語戒:發言平正,真實直述其所見、所聞,是爲不妄語戒。這—戒並無特殊的工夫,實在是很容易修持的。但是一般人爲好奇心的驅使,沒有見過的事,稻說有見過,沒有聞過的事說已聽過,捏造妄言而致使自己失去人格和信用。如果能老實的守持不妄語戒,所得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在《十善業道鋤中曰:。若離妄言,即得八種所贊法,何等爲八
一、口常清淨,優鉢華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反之,犯了妄語戒,在《分別善惡報應缈中說:“有十種惡報;一、口氣恒臭。二、遠離正直。叁、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淺勘。七、稱揚不實。八、誠語不發。九。愛論是非。十、身謝惡趣。。惡報如是,凡修學佛法者當皆戒之。
五、酤酒戒:亦名賣酒。酒是一種能使人麻醉的飲料,喝了會令人昏醉,因此大小乘戒及僧俗諸戒,對酒無不嚴製,不但出家五衆不應做酤酒的生意,就是在家二衆亦不可飲酒。
酒爲五戒之一,一般通常把飲酒看得很重,那麼佛又爲什麼把酤酒列爲本經的重戒呢
只因爲飲酒的過患很大,但不過是本人了。可在大乘菩薩看來,不是頂重的罪,所以不列爲重戒。可是酤酒賣人,使衆多的人受到酒的毒害,甚至國破家亡,失身喪命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如纣王,幽王等廣作酒池,晝夜長飲,以致亡國喪身。又如號稱詩仙的李白也是因飲酒過度,誤認月在河裹而投入河內,溺水身亡。還有一位持五戒的居士,由於誤喝酒後失性,見鄰家—只鷄走來遂乘機執殺,烹煮佐酒,之後鄰婦前來找鷄,他又答不見,並起淫心,強迫成奸。因一時的酒醉,致使五戒全犯。
總之酒乃萬惡之源,以至導致五逆十罪,因此說酤酒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前面幾個例子都是因酒造成的,這正是因釀酒酤酒所造成的惡果,這決不是菩薩所應有的行爲,所以本菩薩戒經中,先製賣酒於人的是非。
六、說四衆過戒:凡是受過菩薩戲的佛子,不得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等的罪過是非.在世間做人,不論怎樣的人總不免有過錯。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明知他們有過亦本著佛法的悲心,運用極爲善巧方便,好相勸說,使他們改過忏悔、重新作人,但不可向外宣說四衆過失。這樣不但使四衆難堪,而且有辱法門聲譽,使如來的聖道不興.《蓮池大師發穩》中雲:“既雲同道,若遇有過,應當叁谏殷勤,密令悔改,內全僧體,外護俗聞,而乃咨口發物,贻羞佛化,豈大士之心耶
”又雲:“尚教化人莫說,而反自說,慈安在乎?信安乎?”由此可知,既受過菩薩戒,應時時以大慈悲爲心,利人爲志,如果四衆有過,應當以菩薩利人的菩提心,去教化他們,使之至速悔改,能一念歸善才對!
七、自贊毀他戒:自贊就是爲了自已稱贊自已的功德,把自已的各種特長盡量的向外宣揚出去,使人知道,從而使諸名利養,又得善信尊敬。可見,自贊完全是從貪求名聞利養不斷向自已湧來。既得名聞利養的貪心而來。毀他就是譏毀他人所有過惡,把他人所有的種種缺點盡量張揚出來,使人知道,使之失去名聞利養。可見毀他,完全出于妒忌他的過失,目的在于顯現自已,所以說這是不盡人情卑劣下賦的事。《菩薩善惡報應經》雲:“若菩薩爲人所贊,默然受者得罪”。據此受人稱贊尚且不可,何況自贊毀他,故說這是極重罪,爲重戒之一,諸佛子且當慎之。
八、悭惜加毀戒:悭是悭吝不舍,即凡屬于自已的,不論是錢財、知識、能力等總是無條件的保留在那裏,不論什麼人來求助,都不會得到絲毫的幫助,並對來乞者加以無情的辱罵,故在菩薩戒中列爲重戒。
總之悭惜是鄙吝最大的劣行,或吝財、吝等,這些與佛子皆不相宜。《優婆塞戒經》雲:“見乞者,多少隨宜給予,空遣還者得罪。”由此可見,在家菩薩尚且不可鄙吝,何況出家菩薩豈可悭吝。須知吝心生起,即是減失菩薩的大悲心。是以學菩薩行的同道們自已不吝,還要教人不吝。
九、嗔心不受悔戒:嗔恚是叁毒之一,也是生死的根本,古德雲:“嗔心不除,離道遙遠。反之能生慈悲心,即可得益無盡。”《蓮池發隱》說:“心地平等,本自無嗔......觀諸衆生如赤子,不忍傷也,視諸衆生,如已父母,不忍逆也。”
故此戒在七衆佛弟子間,都是不可違犯的,但所犯的過失輕重,由于大小乘不同,也就有明顯的差別。大乘菩薩以接取衆生爲唯一任務,不論什麼時候與衆生來往都應以親切之感和顔悅色的與衆生相處,假定常與衆生生嗔,那就與道相乖與都相違,這樣衆生與佛道相遠離,所以其罪是很重。常言:“一念嗔動,叁業齊彰。”佛法行者不得不特別注意。
由此,斷嗔恚,生慈心,是何等重要!有了慈心,才是符合大乘菩薩行的饒益有情的旨意。
十、謗叁寶戒:此戒又名謗菩薩戒。叁寶是一切衆生的良佑福田,可衆生由于邪見作祟,從思想上産生種種的錯誤觀念,對什麼都會加以誹謗否認,以致造成很重的罪過。
謗是乖違的意思,凡是說話不審實,見理不順理,曲解異說,皆謂之謗。《蓮池發隱》說:“世有謗辭,傳播後代,使初學淺識,隨而和之,此則自謗教他兼備焉有!爲取快目前,遺累矣!”
由此已顯明的指示我們,犯了爲一時取快的著作謗辭,則要受災殃無盡,及于萬世,可見毀謗叁寶,其罪無邊。
以上所說十重戒,是修學菩薩行的根本戒《菩薩戒經》雲:“善學諸仁者,是菩薩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俱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叁惡道中,二劫、叁劫,不聞父母叁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切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上所述,善能受持,則得無盡的功德,反之,若犯,則永失大益,故祈願大乘行者用心爲幸。
《梵網經十重戒淺談(乘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