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看見友人的外表美醜及動作表情,手可以感覺友人手的溫度以及握手的方式和力度。這時說明你的知覺作用已通過眼睛反應到友人身上,並進行美與醜、熱情與冷淡的分析。與此同時,你自己身上的知覺作用仍然在發揮作用,試問這兩種知覺作用是否都是你的心所具有的呢
如果你堅持說身體的能覺輿視覺、身體(手)和眼睛同時各有獨立存在的知覺,那麽你就應該有兩個或者更多的知覺,你的身上就會有許多種心的體性存在,同樣會許侈種的佛性存在,一身就能成就二佛、叁佛乃至無數佛.由此可知道,閉眼見暗、開眼見明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故而心在明暗之間的認識也是錯誤的。
5、隨合隨有
心在明暗之間既然是不能成立,那這見相分別的心到底在那裹呢
阿難心想:我常聽佛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生種種法生是七識的作用,法生種種生是六識的作用。因爲無明能生起種種煩惱和虛妄分別心,這種妄想分別心就是七識。妄心生起後,就鰂蔔界的萬事萬物産生種種虛妄生滅的差別相(妄境),這就是心生種種法生的道理.而心所産生的種種分別作用又對外界的事物産生種種概念——世間集成真實。如天地、江河、土木。人獸、冷熱、香臭、苦甜、好壞等認識概念;又因爲虛妄不實,變化無常的世間境物,對凡夫俗子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使我們被境物所轉而産生種種分別心,見到好的東西就貪求,見到不好的東西就棄舍。這些都是外境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在意識作用下的反應,因外界而生起六識的作用分別,所以說法生種種心生。心輿法(六根與六塵)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關系,同時生起,同時滅亡。思維對外界的分別作用就是心理體性的表現形式,心對境産生概念和意識分析是互相依存的,並且對什麽樣的境界就會産生輿之相對應的概念。這種計度分別的概念隨時隨地都在起作用,所以就不—定在內、外和中間叁處了。
我們想知道心是否在思維中,就必須知道心是否有體
還是無體
(一)無體:如果心是無體的,那麼心的思維分別就隨時隨地能對外界事物産生分別輿認識的作用。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眼。耳、鼻等五根與意識是相互作用的(相合的),如果說無體的心可以和意識互相作用。那麼就應該在五根之外加上一個無體根。如此一來,十八界就成了十九界,六根便成了七根。這種說心是無體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有體:說明有體輿否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1)如果說心有體,那麽你用左手扭痛右手,你能感覺疼痛的心是從內發出,還是從外面傳進來?如果從內傳出就應看見自己的內臟;如果從外面傳進來就應該看見自己的臉面。這樣一來,就又回到心在內和心在外的錯誤中去了。
(2)如果說心是有體,那麼是一體
多體
遍體
還是不遍體呢
心若是一體,扭痛一處就應全身疼痛,看到一物一境則應看到整個大幹世界的全部。如果扭痛在—部分和看到一個景物,必然有開始固定的那一點。而你認爲心是一體的,如此就不能成立這種觀點。
心如果是多體的則是具有很多心性,其結果必定會連哪一種心體是自己真實心都要弄不清楚。
如果說心性是遍全部身體,則形同上說。更是不可思議。
如說心是不遍體的,那麽同時扭痛身上的任意兩個地方,只應有一個地方疼痛才對,假設兩個地方都能同時感覺到疼痛則是遍體,那不遍體就不攻自破了。
綜合上述理由,心有體和無體既然都是錯誤的,那麽心在思維中的說法就自然不能成立了。
6、心在中間
阿難又以爲心在根塵中間.其理由是:身內不能尋到能知能覺的心,在內不能成立;身與心又互相産生知覺與分別的作用,故外境不離五根所對應。如此看來,只能是潛伏在根塵中間了。
佛陀認爲:心在根塵中間,必定有獨立存在的位置。不管是在身體的內部還是表面任何方位都是相待的,沒有絕對的中間。如果假設—個點是中間,那麽這種假設就只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實際的存在;如果把某一點看作是中間,那麼這種被認爲是中間的某一點也是與其它另外的方位相對應的,因爲世間的任何地點和方位的概念都是相對成立的。西是相對束而存在,沒有柬就沒有西,沒有西哪來的束;上是對下而存在,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下也就沒有上;圓心對應圓而有,沒有圓就不可能談什麽圓心,沒有圓心也畫不出圓。同樣道理,內外、左右、前後、南北等方位的確定也是如此。因而在身內、身外以及眼睛所對境的任何—點,都找不到一個固定不變的中間位置。我們應知道,凡夫心隨境轉,認識也隨著境的轉變而變化,既然心在中間的位置也可以隨境的不同而轉化,那麼心也因此而變化無常,雜亂不清無所尋處。所以心在根塵中間不能成立。
阿難急忙辯解說:
“佛陀,我所講的心在中間不是您所講的這兩種位置,而是您過去所講的自己的眼神經是能見事物的因,能看見的外界一切景物是緣。眼睛的見因與外界事物的緣兩者相互作用産生認識(即眼識)。眼睛本身就具有識別的功能,而外界景物是沒有知覺的物體,由此可知心認識作用發生在外界景物與眼睛接觸的中間。這種認識作用即是心性的作用,也是心所處的位置。”
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
若說心在眼輿被見物的中間,那麼心就應同時具備物質和心識兩種體性。如此以來石頭輿石頭,樹木與樹木之間就必定能産生認識與被認識的作用,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爲任何物質的本身是沒有知覺作用的,只有能見的心才具備思維,分別與認識的功能。故此說心在眼睛和物質中間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7、一切無著
阿難六次徵求心性所在都無所得,被佛陀反駁得啞口無言。突然他想起佛曾多次對弟子說:“能對外界産生能知、能覺、能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于是心中一動,滿懷信心的向佛提問說:
“我若一切都無所在,也不執著於一切,這種一切都無所著的狀態作用,應該叫做心。我現在心裹沒有執著,請問佛陀這種現象,就是心嗎
”
佛陀又問阿難:
“阿難,你說自己的心現在已經不執著於—切,那麽什麽叫做一切呢
”
縱觀宇宙萬事萬物,星辰。虛空、山河大地、江海湖泊、花草樹木、輪回生死的人生、有情類和無情類、動物和植物等等包容在一起所有大幹世界稱之謂—切.若說無著於—切,那你的心是有呢
還是沒有
如果說有心,形同龜毛鬼角.因爲你認爲無著於—切的事物而且無心,那麼認識自己不住於一切而無心的心性,又是什麽呢
如果說有心,那麼必有所對物體的一切境的相狀.有相則必有方位和處所,就有隨相而分別認識的心性.鳥在空中飛,魚在水中遊,水向低處流,雲在天際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裹天”·如是等等一切,又怎能說無心就無著於一切呢
佛最後總結說:
“我說不住於一切,是說,“一切有即是空。”不是你所說的“舍棄—切法而不住。”如是豈不是本來L,有所著而言不住嗎
因此,你說一切都無所住即是心性所在,這也是錯誤的”。叁、七處徽心的實踐意義
七處徵心是從七個方面指出了衆生迷執妄心的原因。目的正如經中所說:“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當知,賊之所在”這種使衆生迷不知返的妄心也就是虛妄分別心,它是虛妄萬法生起的根源,所以不破除它就不能止散亂而歸心於寂靜,就不能夠顯示出真如妙心。因此七處徴,的實踐意義在於說明了以下叁個問題:
1.妄心非心:妄心是妄識,是人們對萬事萬物的虛妄分別認識,妄心隨境物而幻化,隨境物而分別,境遇物遷,變化無常,所以也叫妄想心。而心是指妙明真心、是真如、是涅槃。 這種心是絕一切念而有,離一切境而存、忘慮息言而在的不二法門。故此,妄心是衆生,心即是佛,二者絕對不能昆爲一體,這就是說妄心非心。破妄心的目的是返歸妙明真心,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不知道自性本自清淨,佛性本自具足,而有如如不動、常住不滅的真心存在(即成佛的根本)。也不知道妄心一除當下便是真心,反而一味向外攀求(攀緣心)。不知自生法性、佛性常寂滅,反而被表面的生滅變化、夢幻泡影所迷惑。如能將身心的、物理的、精神的等互相關系和作用中所産生的各種因緣,返回到生起攀緣心的本來位置,那麼本來清淨的正見、正覺和光明寂然的自性就會超然而出,抛棄所有的煩惱魔障,得解脫自在的妙明真心。
2、妄心無體:妄心非心,隨物境而幻化,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自性之體。妄心因爲無體,所以成爲衆生隨境幻化輿流轉生死的根本。在大幹世界之中,妄心生妄法(即是說錯誤的思想指導我們産生錯誤的認識),造種種惡業,而且錯誤的把自己的認識當成就是真實世界的體現。認爲無常即常、無樂即樂、無我即我、無淨即淨,時刻都處於顛倒妄想之中。而且我們世界的名相與概念———即世間集成真實,把生死無常、變化無窮的假相,當成真實可獲得的東西來追求。有追求就想有所得到,因而有所謂的理想、幻想、理論、實踐、規律。概念、製度以及行爲規範等等。這些促使人們一生都在忙於追機求緣,舍此取彼。在妄想與執著的圈子裹打轉轉;在所謂的追求中獲平衡;在似得非得中尋安慰;在醉生夢死中求解脫;在自暴自棄中求超脫.以致於生生世世,妄心無始無終,因果相繼相承,造業沒完沒了,來去不明不白,難離生死苦海。因此,《楞嚴經》的“七處徵心”是修習“楞嚴大定”的最根本基石,而明白妄心無體,則是證得妙明真心的根本基礎。
3、妄心無處:阿難“七處徵心”的目的是力求徵得妄心的所在,但都被佛陀一一破除,這就說明妄心是無處的.妄心雖然無處,但無時無刻都在對衆生發揮作用,這又說明妄心無處,無處不在,因爲它對衆生的支配作用真是無處不在。戰爭輿和平,友好輿敵視、發展與停滯,進步與倒退等等,無一不是妄心所起,妄心所現。縱觐中國曆史,多少曆史名人、文人騷客因妄心而造業,生出一個個悲恸的故事和傳說.或爲名。或爲利,或兩者都想得到,得到後不想失去,失去後又想得到;或想得天下,或想得民心,或者兩者都想得到;更還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唉!難怪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玄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嶽飛精忠報國竟死於風波亭,秦桧爲貪富貴,束窗謀奸計.自古以來,英雄豪傑,名門望族,社會賢達尚且感歎。聖賢寂寞。而不能人生如意,更何況市井之徒。凡夫俗子、下裹巴人呢
不管是流芳千古也好,還是遺臭萬年也罷;不管是把酒問青天,長生極樂時也好,還是來去匆匆,不明又不白也罷;不管是“堪歎人生不得志”,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些都只能是昙花一現,花開又落去,都只能是生死輪回長河中的—朵浪花,這不正說明了妄心無處而且是流轉生死的根本嗎
照此一想,破除妄心的確是很重要的了。難怪阿難要七處徵心,佛陀要七處破妄,這些都是佛陀大悲心高,拔苦救難的具體表現。
叁、結束語
關於徵破妄心,各部經典都有講敘。《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同樣說明過去心不可得一因爲妄心無處;未來心不可得—因爲妄心非心的道理。因爲妄心無處、無體、非心,所以即無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了不可得的。通過破妄心而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輿“楞嚴大定”則是異曲同工之妙。
學習“七處徵心”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明白妄心了不可得。而學習《楞厳經》的義理則是要使我們明白:妄心寂滅當下就是眞心,一切法具生滅相,又具寂減相,一切法因妄而顯真的道理.這就是。了義密因。的楞嚴大定法門。只要我們按《楞嚴經》所宣講的道理如理修持,何愁妄心不破,真心不頭,煩惱不除,佛道不成呢?
因此,如果說《楞厳經》是—把打開成佛大門的鎖匙,那麽“七處徵心”則正是這把鎖匙的頂端。當鎖匙的頂端對准鎖孔時,你已經樹立起正確的知見;當頂端進入鎖孔時,你已俱足菩薩的位次了;隨著鎮匙的不斷推進,你的見解和位次就越來越高深.當鎖匙打開鎖時,你已經人佛法的真谛(即開悟)。只要用手把鎮從大門上取下,就是十地菩薩了。如果再輕輕的—推大門,那麽真知正見的妙明真心,(佛的果位)腳在你的眼前。
《試述七處徵心及其實踐意義(持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