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黃檗《傳心法要》書後(能藏)

  讀黃檗《傳心法要》書後

  能藏

  閩南佛學

  禅是在生活中當下體悟我人本來面目的一種活潑潑的智慧。蟬宗講究“活潑潑地”,就是解粘去縛,對任何東西都不可執著。

  一、由真起妄

  黃檗的彈法首先建立“一心”,用心佛衆生平等平等,絲毫沒有一點差別,來顯示心體的相貌。妄雖依真心而起,但它是無體的,是無根的,是虛幻假象的。要追逐它也迫不著,捉拿它也拿不到。對妄心無體,《楞嚴經》、《金剛經》都有不同的解釋。《楞嚴經》是就空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金剛經》是就時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二部經的共同點,都說妄心無體,妄心無處,認識到妄心無體,真心當下顯露。我人的心體雖在萬緣俱寂當中,卻具有森羅萬象諸法的生起的功能,一者諸佛菩薩,繁興大用,大慈大願,建立佛國,莊嚴國土,接引一切衆生。二者衆生迷妄爲真,失本真心,心外求法,起惑造業,六道升沈不已。

  二、迷妄爲真

  凡夫由真起妄,把妄當真,妄雖是無體的,但其力量很強,有輪回的作用,也有轉凡成聖的功能,想當初妄心熾盛,幾十年揮指一瞬間。妄的作用,不能否定,做好的事愉快做壞的事滿身大汗.沒有妄想時,一心是一佛果。有妄想時,一心是地獄。衆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佛果。要不以心生心,則心心人空,念念歸靜,從一佛果,至一切佛果。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淨,念念歸動,從—地獄,曆—切地獄,若—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也無天堂地獄.百丈禅師的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正是闡明此理.黃檗告訴我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且都是本具的如來,不加修證的。一心本無名字可取,它如同虛空—樣,無處不遍的,因爲衆生無始以來妄習成性,執有、執無,執大,執小。執你,執我,執名執義,只要有一個名言概念的出現,便有一個實體存在,不知以虛妄攀心,去緣無生無減的法體,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如說.耳能觀色,那是毫無相幹的,黃檗老婆心切,爲了顯示一心的體相,又用木雲比喻,內如枯木不被七情六欲所動,夕恤虛空不被生減諸法所障.告訴人們不要心馳外境,皆屬虛幻不實,一心爲真實。如能無心,外境即非存,就象我們吃飯時,忽然想一件很高興的事見;心被境牽,飯的味道如何,毫不知曉。又用恒沙來比喻,這沙平等對待一切,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珠馨香,沙亦不貧.這心不被一切利衰喜怒,稱譏苦樂所引誘,也不分別佛和衆生有何差別,能夠做到這般地步,才名窮境地。教相中叁賢十地次第而證的無心,和禅宗一念而證的無心,毫無差別.教下是屬心外求法,不識本心,萬法俱足,何勞徒修。以他佛的教化,尋章逐義,強按白頭,不管吃得消和吃不消.!如同法華窮子舍父逃走,這樣以來,所做善惡諸行,等引叁界中往返多劫之苦果,但是不可用一心除卻妄心,因爲妄心是虛幻不實,何苦外加一心去除它

  若用一心除妄心,豈不是妄加妄,頭上按頭

  我人自性本源清淨佛,不同世間因緣所生的萬法;可由攀緣,尋伺去獲得,只有心心相印,默契而已,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減。遍布在一切有情的當體,只因衆生妄想分別,對自己本來面目越來越糊塗,對於歸家的原路越來越遠,忘卻歸真,在本佛上實無二物,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果以修證心去求得佛法,那是夢中妄爲,習瞠實道。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不被一切生減法所拘所限,說明萬法不離其—,一心能生萬法,見聞覺知雖非真心相貌,但真心也不離見聞覺知,因爲生減法的當體,即是不生不減法本性,波浪消失,還歸靜水,煩惱當體即爲菩提。煩惱與菩提是一心兩面,不可離心生起煩惱,也不可去妄求菩提。無心境界,即爲智理冥合,心境泯一。告訴人們要直下承擔,識自本性,不可逃避躲閃。如力士得額內珠—樣,本來是本身具有的,非從外得。我們亦如是,明知自己是佛,但總是膽怯不敢認恥黃檗根據上上人的根機,故說唯傳一心,別無它法。

  叁、返妄歸真

  返妄歸真,無心、無著、無求、無相,在《傳心法要》裹黃檗反複講述,無心才能返妄歸真,叁祖僧璨大師說:“不用求真,但須息見。”一念不起當下就是真,一念無著當下就是禅,這是憚宗的真實功夫。黃檗的無心是道,道不可求。無一法可得,無心道人就是佛。達摩來華唯傳一心,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叁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爲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叁五本經論以爲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原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亦須參善知識,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诳無益,縱有珍镒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麽

  故知有爲之法。如夢幻等。

  四、學道要訣

  法身與虛空無異相,都並存於一念當中,不可用法身比喻虛空,也不可用虛空來比喻法身相,二者之間不可分別何者是佛境,何者是衆生相,因爲佛與衆生,生死輿涅槃,煩惱輿菩提原是平等,舍去此差別(比量)之相,用現量對待一切即是佛境。凡夫輿道人的差別,在於凡夫是著境生心,道人是於境離念,故凡夫執迷,是心被境轉,道人悟解,是心境雙亡,了不可得即是一真法界,湛寂十方。

  黃檗禅師告訴人們靈明覺性是佛,也就是現量境,對一切都無分別,是一味平等相,舍去兩邊,即爲中道;也就是消滅比量的一切分別妄生執著,障蔽性覺妙明一切的妄念,用現量對待一切法即是佛境,也就是即性即心,性心不異、即心即佛。佛是心成,佛即是法,法也不離心。於一切法只要不妄生見解,摒除一切用心求心,求佛求法的之心,息滅萬緣,直下無心,即爲返本歸源,學修佛道,如有一法可修,就被這—法所礙,就象虛空—樣,無一物可得,故名虛空,雖不俱萬法生起,但也不著一法爲己,佛道—如,不可著在—物上,即使是如來叁藏十二部教法,也不可作執有想,有執就有縛,執什麽東西就被什麼所縛,不得解脫。十二部雖是名言量,但也不過如來教化接引針對衆生的煩惱而施的言教,如果能離—切煩惱,本無一法可得,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一心上。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減.寶覺明心本是寂虛通達,一切諸法於中幻生幻減,只要對幻有的生減法不作真實法解,即是法身佛。

  五、成佛之道

  對一個學佛的人,關鍵在於明了一心,不要對四大假合的身體有主宰想,五蘊和合,受。想、行、識是無我的.十八界是和合生滅虛幻不實.只有一心才是我們求證的對象,故此我們要怎麼對待四大和合之體

  是隨順供養,不生貪著呢

  還是唯求適口,恣情取味呢

  如果以智食修道,是—心之趣向,如果以識心修行那是妄心,是爲背道。俗諺說:貪色者死在色上,貪食者死在食上.心在貪欲,故輪回欲界,如是因即得如是之果。以佛的言教得悟道,即爲聲聞佛,因爲他不敢相信自己本是佛,要假他人的力量。只有直下認取自心是佛,並無法向外求得,本來圓滿俱足,無一點欠缺;無一行可修,這才是無上的佛道,是真如佛。學修佛道要記住,有心即有念,有念就有生滅,生滅就與本道相逢,如果天天保持無念,月月保持無念,平等如是,這樣久之,去道不遠。古德說學習佛法不可貪多,只要把握住無著無求,就是心不生不減,即是佛道。要弄明佛陀的教化;法門雖有八萬四千之多,那是爲衆生的煩惱施設,接引教化的方便而已。並不是一座鋼鐵的塔,強壓在每個人的頭上,如果離去一切煩惱妄想分別,一念無心,無一法可得也就是佛。

  佛說一乘法所攝之種種法門,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設。若以自心本具豐般若,現見自心本淨之真性,即證菩提。即能。明心。,明心自能“見性”,見性便得“成佛”。並以此法化度衆生.過去現在未來—切諸佛,悉皆如是。造就是一實乘佛道。經雲:。解一則千從,迷一則萬惑”。古德亦雲:“守一而萬事畢。同道們,讓我們一起通達真如理,悟此—心源,真下承擔如來的家業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