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希運禅師的禅學思想
惟明
閩南佛學
希運,唐時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身長七尺,相貌壯嚴,額間隆起如珠;聲音朗潤,意志街澹,聰慧利達,精通內學,廣修夕陣,時人稱之爲黃檗希運。
黃檗在洪州高安縣鸶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爲黃檗山,往來學衆雲集,會昌二年(842年)裴休在鍾陵(今江西),迎請黃檗禅師上山,安置在龍興寺,旦夕問道,並隨録日常對話成集,爲《鍾陵綠》。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又請黃檗至開元寺,隨時間道,並記綠爲《宛陵綠》,即是現行的《傳心法要》大中四年(850)圓寂於宛陵開元寺,賜谧號“斷際禅師”,塔號。“廣業”。有《語録》、《傳心法要》問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道明等十二人,以義玄爲最。
黃檗繼惠能南禅,傳百丈“即心是佛”之法要,倡導“非心非佛”之弘旨,獨創洪州之斥喝,位於各家之上。傳承古今,獨盛於束瀛。現將其思想梗概略述如下:
一、心、佛、衆生、無二無別
黃檗說:“諸佛菩薩與—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佛心,心即是佛。”這說明一切衆生與佛菩薩都具有佛性,此佛性在凡夫位不失不壞,在聖位亦不假修添。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爲衆生時,此心不滅:爲諸佛時,此心不添。除此心外,更無別佛。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有相貌。黃檗認爲凡是有靈性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佛性猶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心朗照叁千大幹世界,猶如虛空,常寂一如。又喻如地球繞太陽轉,白晝、黑夜都常轉,不停不變,無明無暗。所以說虛空無內外,法性自爾。故衆生即佛,佛即衆生;衆生輿佛原同一體。心如虛空,任你勤時、靜時,是凡是聖,皆本一如,無形無相,非色非空,不可求,不可逐.求之則背覺合凰逐之往前一步,則碰得頭破血流。退一步則墮入萬丈深淵。。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減,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傳心法要》衆生悟此心,即如虛通寂靜,回脫根塵,任運安樂,莫記,莫憶、莫緣、莫念、直下便是佛,俱足圓滿,便無所欠。
黃檗禅師在洪州開元寺時,裴休弓天到寺內,經過廳堂,見到壁上有晝,於是便問住持:“這畫是什麽
屍住持雲:“畫高僧廠裴休說:“形影在這裹,高僧在什麽處
”住持無言以對.裴休又問:“莫有禅僧嗎
”住持說:“有一人!”於是請黃檗出來.裴休用前話悶他,黃檗大喝一聲:。裴休!。裴休突然應:“諾!”黃檗又說:“在哪裏?”裴休言下大悟。這是黃檗接引的機用,也透出他把衆生看成佛,佛輿衆生無二無別。廣大如虛空。若有別就生起各各不同的叁乘因果了。在《傳心法要》中雲:“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染無壞。如大日輪遍照直說四天下,日開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衆生心亦如此。“即佛心,衆生心都如虛空之性,廓然不變,無痕無迹。能如此,見一事即是一切事,見一滴水即觀十方世界一切水;觀一法即觀一切法。此心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無相有相,遍十方,無彼無我。”黃檗又發揮心佛一如的禅風。主張“即心即法,法即是心”法本非有,心即是空,空即真空,有是妙有。真空妙有,即十方世界不出一心,萬法不離一念。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二、忘心是佛
黃檗憚師說:“佛輿衆生唯此一心更無別法。”如此則佛心衆心,同屬一心,迷自心即是生死苦海,悟自心即是寂滅涅槃,佛與衆生只在一念間。迷是衆生,悟即是佛。若心不隨轉,便不受系縛,若念念無住,不念而念,便是解脫,所以說:“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又自達摩大師來華,唯說一心,唯傳—法,以佛傳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法,佛則不可取佛,乃是本源清淨心。因爲法佛都是本源清淨心,此心天然本;寂,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即心即佛,頓然超出等妙二覺之上,言下即悟,擬議即差,但直無心,本體自現,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念便證菩提.所以黃檗說,在我宗門不說無有定法,只要知道息念忘慮,佛自現前。若以妄念排遣妄念,遣妄亦是妄念。不可將心更求於心,如能當下無心便是佛,一切有生有滅之法,皆是虛幻的假相,那麽欲找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就是以有生有滅的概念去造作了。須知不生不滅的概念—産生,就墮人情見的塵網!,只因分別是妄念之本。博聞多學,見聞覺知都是妄念。凡是有尋有求就是妄見,不管是佛道還是魔道皆是惡道.所以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但是凡夫迷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境空,境空即心減,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但同時也應明了,萬法皆由心建立,遇緣即有,無境即無.只有心境俱滅,能所雙亡,才是真法。
祖師西來,唯傳一心,心心相印,只在默契之中,不著相貌。如有一次,裴休托—尊佛像到黃檗禅師面前跪下說:“請師父給安個名字吧!”禅師大叫一聲:“裴休!”裴休應:“諾!”禅師就說:“替你安好名字了。”名字是假名安立,與其本體自性毫無關涉。又如,臨濟禅師開悟後,在黃檗處接受勘驗。一日,臨濟在勞動,見黃檗來,就柱镂而立。黃檗間:“這漠困耶
”臨濟說:“镘也未舉,困個甚麽
”黃檗便打,臨濟接棒一拉,將黃檗拉倒,黃檗便喚維那扶起,維那走近說:。和尚怎容得這瘋顛漠在此無禮
。黃檗起來,又打維那,臨濟钁地雲:“諸方火葬,我這裹一時活埋!依常情之見,臨濟胡鬧,黃檗打了維那也是很無理的。然而他們心靈的默契,從中體會到的喜悅。豈能以凡夫及維那的情見所能體會得到的!黃檗認爲凡情皆是妄見,爲了斬斷情見,所以他接引學人,開口便打,動念就喝,著念就乖,一遲疑靈明覺性就倏忽而去了。當前一念,你想用千斤銅鎖也鎮不住,萬條繩索也綁不牢;,留不住也舍不去。只有任運自在,息念養神,無心於事,無事於心,能直下無心就裴休問黃檗禅師:“心心相傳,爲什麽無心
”黃檗曰:“沒有一法可得就是傳心。了知這心,就是無心.當下無心就是佛。”妄念本來沒有自體,若識到本心本來清淨常明,徹照叁千大幹世界,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嗔無貪,無勝無負,天堂地獄,六道衆生都了不可得.於此,苟能直下無心,則凝思之心,亦莫非真如之用。故淨心非捨妄心而有,是以無須作意去妄。總之,觀心看淨,是病非禅.但直下無心,任運自在,則當下無不解脫自在。
叁、常如是禮
黃檗禅師在修證上,亦有獨到之處。惠能的作風較爲平實,但處處透露真谛;道—的作風變化無端,卷舒擒縱,殺活自如;百丈亦是如此。而黃檗雖承道一,百丈的血脈,光大洪州之家風,然而機峰更陡峻,手段更淩厲。傳到弟子喀濟義玄,得到進一步發展,開臨濟一宗。
黃檗在《傳心法要》裹提出這樣的見解:學道人若欲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減,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蓠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門。本無—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切煩惱,是無法可得的,道不可學,不用修,只在心的體悟上.道無方所,無名字,情量盡處就是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誠如道—禅師的。道不用修,但莫染汙-.若欲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撚無常斷,無凡無聖.經雲:道,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所謂。道不用修。者,意即真理非修行而獲得.。但莫染汙-者,即任運而行,無絲毫造作趨向,這種平常心。黃檗在《傳心法要》中表達得更是惟妙惟肖,讀之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似。世人不識你,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麗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叁界境遇,名爲出世佛.好一個。任運騰騰。心如頑石,都無縫罅!。如此之境地何用“修”道
學人苟能於中得—、二分,雖不可說是當今之活佛,亦是灑脫之自在人也!
但能隨緣消舊業,更莫任意造新殃.實法無顛倒,你今間處,自生顛倒.如果沒有忘念之障,就可頓超叁界.世間萬法皆由此心而變.道不可求,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如此也就沒有佛,法.僧叁寶了.澧佛,誦經、叁藏十二部經典理論都是妄念。黃檗在杭州鹽官會上,唐時宣宗爲沙彌,師在大殿禮佛,沙彌見到就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長老你禮佛,求的是什麽
”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常如是漫。”沙彌問:“用禮何爲
”師便用掌打他一記耳光,沙彌就說:“太粗野了!”禅師說:“這是什麽地方,說甚麽粗細!”隨後又打,沙彌便走掉.這個公案看出,禅師是要人不分別,不修而修.無論誦經,禮拜,見聞覺知都任運自然,無求無著。逭時六根門頭,語默動靜都是佛。如要忘境,必先忘心,心忘境泯,即如如佛。即使證得佛果,“也無菩提可得.忘心如同法界.所以說:如來藏本自空寂,無有可得。
臨濟開悟後,一次外出參學,在半夏時回山,看見黃檗看經,就說:“我把你當成一個人,原來是一個拈黑豆的老和尚。”住幾日就辭別,黃檗說:“破夏來,何不終夏去
”臨濟說:“我是臨時來禮拜和尚的;”黃檗…
《黃檗希運禅師的禅學思想(惟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