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打,將臨濟趕走。臨濟走了數裏路後,覺得自己不對,卻回終夏。“拈黑豆”喻讀經,指臨濟對黃檗看經的不滿。臨濟卻回終夏,說明大悟的人,在行爲上要不違律製,才能建立水月道場,大作空中佛事。
黃檗的禅學思想,到其弟子臨濟,又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且得到妙用。在《臨濟錄》裹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髒皂隨緣消舊業,任運衣裳,要行即行,要生即生,無一念心,希求佛果,緣何如此。古人雲: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這與道—的“道不用修,但莫染汙”相即相契。黃檗把自外求佛覓心者,喝如”只是尋聲逐響,虛生浪死漢”。如癡人一般,在山頭大喊一聲,聽到山谷裹有許多聲音,便急忙下山去尋聲音。待尋不到時,在山下又大叫一聲,結果又是漫山回應,複返回山上覓音,無有所得如此山上山下尋來尋去,了無終期,只在生死六道中打轉。所以達磨祖師面壁九年,從不讓—人去見他.一切外緣,都是修道的障礙。以心傳心,此爲正見,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爲心,是認賊爲子。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遍虛空界,唯我一心,遇緣即有,無境即無,心即無心,得即無得。若官啪握一心,不動不搖,不喜不怒,不貪不惡,寂寂惺惺,不假言辭,絕念冥思,離此一切相,便是無心道人。
裴休問黃檗憚師:“如何得不落階級。師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路未曾踏著一片地。這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一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叁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生。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萬念放下,立地是佛。此“放咛也放下,置身須彌,杳杳冥冥,無杳無冥,身爲烏有,虛空遁迹。如此不受系縛,免遭輪回,便是第一自由人。
黃檗禅師說:“悟只在心,菩提真如法界,十地、四果、六度萬行都是爲接引不同根機的衆生而設的,實無一法可得”。所以裴休問:“心即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師雲:“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如實際解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非關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佛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橫說竪說,唯此“一心”。但此“一心”不屬見聞覺知。所謂的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爲中下根人說.師在悟道前,到天臺山,路遇一僧,與之說笑,似曾相識,便與同行,到了—溪水邊,值河水暴漲,師用拐杖柱地而立。其僧催師渡水,師曰:。請兄先渡!。那僧用鬥笠放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而過,回頭說:“速渡!速渡!”師雲:“咄!這個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腰。”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矣!我所不及。”這個公案說明黃檗要人做個大乘菩薩,不僅要自度,且要度人。那個僧人是菩薩化身而來勘驗他的。此時他剛出家,就已經透露出是大乘法器了.這思想恰如六祖惠能大師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迷時,仗師力得度,悟時非但自度,且要度迷者。然而律師的思想比之又高出一籌。他說:“一切法都是幻化如虛空,都是凡夫向外逐境,認境爲心,由此就有貪嗔癡等煩惱。”爲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故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雖是佛心衆生心,都是夢幻泡影,妄念即無,心即無心,亦無佛無衆生,那就自性自度,不作佛度.既然能有。無佛無衆生。時,又有何衆生得度,有何佛法可得
有衆生可度,有佛可成,皆是凡情之妄見。因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萬法皆空。生死涅槃,有爲無爲,原同一體,世間出世間,四生九有,山河大地,有性無無性河大地,有性無性,亦同一體:有亦空,盡恒河沙世界,皆是一空,既若如此。何處有佛度衆生,何處有衆生受佛度
有次裴休問:“有衆生可度否
”師說。無衆生可度!實無衆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輿衆生皆不可得。又問:“現有叁十二相及度衆生,何得言無
”師雲:“見有相者,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與衆生,盡是汝作妄見,只爲不識本心,設作見解。這是說諸法皆空,衆生輿佛皆不可得,如何度衆生
我如虛空,如來如虛空,衆生如虛空,怎麼有度者呢
佛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只是佛所示現之幻化之相.佛之報身,化身都非真身。所以師引《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黃檗要人自度,度人,無有可度之想,即叁輪體空,了無挂礙。
綜上所述,黃檗希運禅師的思想是。唯說一心。千說萬說只教人莫錯用。“一心”,分別即魔,忘機即佛。今本州黃檗山上萬福寺,有道樸初會長寫的對聯:“萬劫婆心,原來佛法無多子;福田種智,重見圓珠七尺身。”這是對禅師彈風的高度概括。黃檗婆心切,以打、駡、喝交加,截斷學人情解,獨樹洪州禅風,經久不衰,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特別是在日本,黃檗宗多次在萬福寺舉行會議,並成立中日臨濟黃檗協會,爲當今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架起了一座橋梁。黃檗禅師的功績在佛教史上永遠是熠熠生輝的。
《黃檗希運禅師的禅學思想(惟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