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曆程 一個行者的禅七日記(本如)

  禅的曆程——一個行者的禅七日記

  本如

  閩南佛學

  引言

  《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的起點在哪裹呢

  我認爲是“解”。有信無解長愚癡,有解無信長邪見,信解相應長菩提。這個“解”即智慧。佛教最大的特點是強調般若智慧,強調明心兒陸,可見中國的佛學就是般若波羅蜜,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禅,首先講摩诃般若波羅蜜。”曆代禅師都強調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麼到底信的起點在哪裹呢

  我的結論一信的起點在般若和禅裹。爲了體證般若和智慧,我於今年二月份在廈門南普陀寺參加了禅七,期望通過禅七開發智慧,堅定信仰,使自己一步—個腳印地向禅的大道上不斷地邁進,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層樓。現在將我在禅七中的體會寫在下面,懇切地希望善知識們給予指正。

  調心 二月十七日 星期一

  當我坐于禅座上的時候,就根據坐禅的要求,首先調好身體,即端身正坐,寬衣解帶,一切放松,將腹部順逆各按摩十次,獎腹中溢氣全部排出,使身體清虛恬靜、氣息清冷,自然會産生一種舒適的感覺。

  其次徐徐斂心,提起觀照,直觀身心,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乃至一切諸法,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減,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畢竟寂減;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作此觀後,仿佛自身猶如水中月、鏡中像、熱時炎、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頓然了知自身從無量劫來,使我對即心是佛的道理有所體悟,今對我要在日常生活中,不間晝夜,不分行住坐臥,常行此觀,與十方如來攜手同行。

  一念 二月十八日 星期二

  忽然一念生起怎麼辦:當前一念生起,千重關鎖不得,萬丈繩索索不住。如何能把它消減掉呢?當知一念如幻化,如陽炎,本來就是虛妄無實,你說它離你近,十方世界求不得;你說它離你遠,看看祗在目前。你要捉拿它,它又轉遠去,你要躲避它,它又來追你,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造就是妄念的特征。因此對待妄念,用不著愁它慮它,它本來就是沒有實體的,本來就不存在的,祗要不理睬它,做到不迎不拒,一切妄念自然無影無蹤。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妄念當下頓息。

  念佛 二月十九日 星期叁

  《嚴經》說:“佛衆生,叁無差別”修禅必須把自己的心和佛心連成一片,所以念佛十分重要。在《文殊說般若經》稱此爲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就是系心—佛,念念相續,於—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因爲念—佛的功德輿無量諸佛的功德平等無二,人此叁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時身心方寸,舉足下足,皆是道場;揚眉瞬目,盡是菩提,這個念佛的法門是從佛的果位而起修的妙行,當下即能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真正的念佛,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什麽是無所念呢

  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霎時心佛泯然無相,平等無二,這就是如來的法性真實之身.要想成佛必須念佛,所以在撣七裹念佛法門是關鍵的關鍵,但必須把握住,不能心外求佛。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所以黃葉禅師說:“心即差”。

  起境 二月十日 星期四

  在念佛的時候,很容易看到西方叁聖手執蓮臺前來接引,或見阿彌陀佛身放光明,照躬我的身心,或見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種種相好,或見眼前出現青黃赤白等等光明。如果見到這種種境界時,即攝心不著.應觀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叁界如幻唯心所現。此時眼前這些現象自然消失了.禅者遇到善境、順境不要貪著,遇到惡境。逆境不要恐懼。若能如是,才能進—步健康地修學下去。《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可見佛與衆生,盡是心中妄見。祗因不識本心,才生起種種見解。才作佛見,便被佛障,作衆生見,被衆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本真心即成輪轉.所謂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過叁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爲出世佛。

  守心 二月十一日 星期五

  弘忍禅師說:“本真心,勝念他佛”坐禅能凝然守心,妄念不起,則自然清淨本源佛自然顯現。又把守本真心的意義,提高到。涅槃的根本,人道的要門,十二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的高度來看,認爲衆生的佛性本來清淨,就象太陽被烏雲遮住。但能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如何守本真心呢

  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約略說之,凡有五種:一知心體,心性清淨,體輿佛同。知心用,能生起恒沙功德,妙用無窮。起作恒寂,萬惑皆如。叁常覺不迷,覺在心前,覺法無相。四常觀身空寂,內外通明,愰如置身於無量光明的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守一不移,動靜常一,空有不二。令學者,時見佛性。迅速進入定門。念念之中,不起妄想,即是禅定。如眼見色時,不染於色,是爲眼撣門;耳聞聲時,不染於聲,是爲耳撣門。若能守本真心,不焉外境所牽,不按煩惱所煩惱所系,則生證有余涅槃,死人無生法忍。可見禅者能守一不移,悟此心體,本地風光,顯露無遺。佛的果位,即不期然而然也。

  相繼 二月十二 星期六

  守本真心,要念念專注,心心相續,正念不斷現前,無有暫歇。如人學射,後箭射前箭,箭箭相柱,勿令落地.故經雲:以智慧箭,射叁解脫門,箭箭相柱,勿有間隔。說明守心要持之以恒,矢志不移。所謂一念守心一念佛,念念守心念念佛。又如鑽木取火,未熱而息,火不可得。此指半途而廢者,不僅前功盡棄,難免輪回之苦。是以趙州憚師對衆說:。你若—生不離叢林,終日不語,這樣下去,五年十載,沒有人說你是一個瘂漢。若能長期堅持下去,佛也奈何不得你.你若不信,可以截取老僧的頭去。又說:“僧行腳時,除卻二時粥飯是雜用心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則佛道長遠。”

  守心時,要知心是何物,黃檗禅師說:“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減,不青不黃,無形無相……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心如虛空,不可測量,將何以守

  實際上妄念不起就是守心,所以息心妄慮,佛自現前。

  開悟 二月十二日 星期日

  參禅的目的,是要求識心達本,徹悟心源。即通常說的開悟.怎樣才能開悟呢

  道信禅師認爲: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會心,亦不思維,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虛心自明淨.因爲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心是無相的。不可以性得,性即本源自性天真佛.不可以佛更得於佛。不可以無相更得於無相,不可以空更得於空,不可以道可得於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義爲自己有所得有所悟,即落魔道,那是野狐禅.故佛言:“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叁世諸佛、曆代祖師,不將—法輿人。祗教人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是大智者。一切盡不分別,當下即是染淨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終日不離—切事,念念不見一切相,處處不生心。所謂忘叽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盛。

  結束語

  一轉眼就過去了,它給我的啓示卻是無限的,對我來說。邁進禅的道路僅僅是一個開端,或者銳是信的起點。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良好的開頭,在今後的日子裏,我爭取在二六時中,時時守心,淨念相續,做一個無心道人,能安然端坐,任運不拘,不被諸境所惑,心心如同虛空,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離卻無有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行諸佛之所行,一超直入如來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