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閩南菜姑的起源和地位(法清)▪P2

  ..續本文上一頁動僅僅是8月1日的事件,此外,各地並沒有反基督教會活動發生。時對該事件的審判結論:菜會與基督教會的沖突,古田屠殺事件發生後,帝國主義的炮艦開入福州,在英美領事的壓力下,清地方官對參與該事件的齋教徒二十六人處於死刑,六十六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

  菜會爲了維護民族的尊嚴反帝國主義的教會,遭到清政府的鎮壓。然而宗教不會因統治者的鎮壓而消失,它同樣能從不同的面目或角度進行它的活動,所以我們推論閩南的菜姑與此菜會一定會有關系。此事有待後日研究。

  3、由居士轉化而來

  由於居士住家清修而演成菜姑。清修與貞修閩南菜姑至目前對此問題還分不清。所謂清修是有經家庭後,立誓修持佛法。貞修:即沒有出嫁,立誓修持佛法。有結過婚的叫清修,沒結遇婚叫貞修.廈門普願堂原是向勤姑(當今主持)的母親在家裹清修,她自幼隨母持素奉佛,自誓爲貞修,慢慢地形成,佛教活動場所——“願蓮堂”。

  民國年間廈門有一些寺廟。本是住僧人,後來僧人離去由其女徒管理,如紫雲岩本是僧靜通住持,靜通離去由其女徒管理。碧山岩自明代(1368)年間建至抗日戰爭前皆是由僧人住持,從抗日戰爭時住持傳載遷住南普陀,由清智女徒黃淑珍管理。寺廟無僧只有女居士,這居士就自然而然成爲廟主,做爲廟主理當是出家人,所以她們無形當中成爲菜姑了。姑的來源大體是以上叁種,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菜姑的形成不是單純的。而是帶有社會錯綜複雜的關系。天教、齋教是社會的秘密組織,他們爲了反抗異族的統治和抵製帝囯主義教會的侵入,他們當時雖是失敗,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典範。由居士而演化爲菜姑卻是教內因素,當時許多大德法師不贊成女子出家剃發。憎人主持寺廟由于沒有足夠的出家人爲助手,寺廟諸事往往須仗皈依信徒辦理,久而久之,居士在廟中就有一定的地位,當家的又把居士當爲親信,已是司空見慣。特殊的環境,獨特的地位,就會産生特別的“教人員”。

  菜姑無論是如何的産生,時下我們所見到的她們除服裝頭發輿出家人不同外,一切的生活起居,思想動態,皆與僧人無別。

  二、地位

  “菜姑”佛陀時代所製定的七衆弟子中任何一種都不像,若說在家二衆中的優婆夷,她卻超越優婆夷的範圍,長住於寺廟裹遇著僧尼般的生活.若說她是出家衆,卻不符合“發染衣”典範.不過有一些對戒律略有所知,而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佛教徒,把萊姑歸爲“學法女”法女是七衆中的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將要進入比丘尼的階段是在沙彌尼之上,她必須是剃發。姑是帶發,憑何而說是學法女?事我請教了當代律學巨匠圓拙老法師。圓老說:菜姑應稱爲:“家優婆夷”從戒律上雖沒有此名,但處於閩南這風俗習慣也只有如此的稱呼。佛陀製戒常人不得以改,然而在特殊的情況還是會因地製宜,並非墨守成規。

  出家優婆夷輿在家優婆夷有何區別,一般人都會這樣問。可以從戒律來區別,在家優婆夷受的是《優婆塞戒》;這是由於善生長者的求佛問法而由佛陀親口說出的。共有七卷二十八品。這是爲投合在家人乃至當時外道的根器而說的。這是一部很好的經典,從一個初信佛的俗人直至成佛的曆程都有詳細的指引。但從受戒得戒因緣上說,這是最最難受難得的一種大乘戒(見聖嚴法師《戒律學網要》)。出家優婆夷受的是《梵網菩薩戒》。分爲在家與出家戒其標志淫戒,優婆塞戒邪淫,因爲俗家人是很難以斷淫.所謂戒邪淫即俗家居士受此戒後除夫妻外不得輿他人行淫。聖嚴法師對此有段話:。根據菩薩成的精神而言,凡是菩薩都該斷除淫欲,雖或方便髒而可有其淫欲的行爲,但卻不得存有淫念。小乘重在戒行,菩薩重在戒心。聖位的在家菩薩是爲悲心度生而不妨行淫、絕不同於凡夫是貪戀淫樂而行淫。所以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是斷淫的,既然斷淫,在家出家的分別,也僅是化現的形相不同而已。但在六種菩薩成本之中,由於各別所對機宜不同,故有在家出家及偏輕偏重的分別”。

  六種菩薩的分別:《璎珞戒》一十重(沒有輕戒)

  《梵網戒》——十重四十八軽

  《瑜伽菩薩成》一四重四十叁輕

  《菩薩地持經》 一四重四十叁輕 

  《菩薩善戒經戒》一八重四十六輕

  《菩薩優婆塞經戒》——六重二十八輕

  這六種菩薩戒本來是出家輿在家都可以受,但是在家優婆夷若受出家菩薩戒在於現實生活中有諸多的不方便,故此佛陀開設方便大門爲在家居士說優婆塞戒。家優婆夷住寺岩庵堂遇單身的生活從形體上看不像出家,從性質上即與出家無二,所以她們必受出家菩薩戒。

  一位佛教徒的身份地位往往是能在於衣著而顯示,如比丘輿沙彌的分別是前者著叁衣(大衣,七衣、叁衣),後者著缦衣(沒有條)。那麽出家優婆夷(菜姑)應該著何種衣。叁衣是佛陀爲比丘尼而製定的叁種衣,每一種都有分格是表示此類人能令衆生種大福田。就連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都是沒有資格披此衣。然而時下卻有些受優婆塞戒的居士披起五衣,這豈不使人贻笑大方。若是戒律規定受優婆塞戒的居士是不能夠披衣,只有受梵網菩薩戒方可披缦衣。受優婆塞戒的優婆夷若長期住於寺廟也是不能稱爲“姑”亦不能披缦衣,只能說是住寺的近事(優婆夷的華意)。目前有一部分在家信徒到中年或晚年時因家庭不和或爲追求寺廟的清淨生活,或是爲何因由來到寺廟。由於住家時,或住廟以後受過優婆塞戒,便自稱是菜姑,披起五衣,對於青年菜姑即有“老之威”此實爲可悲也。菜姑在閩南佛教上是一大特色,其産生有著特殊的情況,但被尊爲菜姑者亦要有許多條件,最主要的是必須是貞女,受梵網菩薩戒。若受優婆塞戒或是結遇婚只能稱爲近事女,不得有菜姑的尊號。菜姑在閩南的人們心目中是以和尚、尼姑—樣的神聖。非隨便的阿婆住在廟裹就可稱菜姑.

  閩南菜姑的形成是得到教內許多大德法師的認可。如名聞遐迩的弘一律師初至阖地見到閩教女子帶發修行贊歎不已,說道:如此更爲如法。(此是采訪圓拙老法師的綠音)弘老爲何要說“如此更爲如法。呢

  圓老接著說:在明清比丘尼還俗者甚多。比丘尼還俗,從佛教戒律上是允許,無罪,若自己覺得守不住戒律,向大僧說明即舍棄歸俗。此乃世尊許可。但是一個尼姑的還俗會引起衆多的俗人對佛法的譏嫌,給佛教帶來不良的影響。再者佛經常言:說僧過者當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一個比丘尼還俗本是無罪,但給佛教造成不良影響。使衆生造口業,這豈非無過耶:所以過去老一輩的師父是非常贊歎女子出家,帶發,她們如果覺得不能單身生活即回家,不會引起俗人的譏嫌。若過慣單身帶發住寺也是一樣的修行。

  圓老又說:菜姑受《梵網菩薩戒》,若想還俗即舍去淫戒,改持不邪淫即不犯戒,沒有任何罪報,回家當優婆夷同樣可以修行。弘老所說“更爲如法”也就以上說的比丘尼還俗使世人譏嫌,再加上比丘尼戒—般女子都是無法持嚴,戒律不嚴,住於比丘尼位,這不及帶發修持更有功德.

  菜姑在閩南被尊是出家人,聖嚴法師卻不同意,他在《戒律學綱要》關於式叉摩尼的問題上說:有人以爲在寺中従小帶發修行的女子便是式叉摩尼(那的異譯)。其實雙是不對的,未落發也未改裝的女子,僅是居士女的一種,居士爲在家輿在寺的男女四種;在家的男女居士,稱爲近事男與近事女,在寺的男女居士稱爲近住男與近住女。所以,住於寺中帶發修行的貞女,乃屬近住女的一種,她們是居士的四衆之一,尚未進入出家五衆身份的階段。中國現有許多女子,住於寺院而仍帶發俗裝者,自以爲是出家人,那是她們不懂佛教製所致,實則她們還是俗人的身份。。當然菜姑若在佛陀製戒時代是不能稱爲出家人,但是佛陀製戒是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下的製度。佛戒雖不能更改,但也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有一些戒律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用。比如《比丘戒》中的。不得手把散飯食應當學”。印度的習慣,吃飯用手把飯搏成一團,然後送到嘴裏。佛製比丘不能吃散開的飯。此中國人拾是相反,我國吃飯(漠族地方)都是用筷把散飯送到嘴裹。如果我國僧原原本本—點不漏的按佛陀所製的戒去行持,也同樣用於搏飯丸而食,那人們能夠接受嗎

  又如:“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印度人不穿內褲,比丘只是穿著外裙,凡是大小便必須蹲著。但在中國一個正常男人如果蹲著小便,人們會以爲是斷根人。所以從戒律上雖沒有記載菜姑爲出家人,然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民間習俗而産生的菜姑。人們公認爲是出家人,而我們僧人爲何不能容忍呢

  佛陀沒有製定的我們都不能做嗎

  若是如此佛陀當時並沒有規定寺廟放功德箱。收門票,給信徒講價錢超度祖先,而中國和尚爲何又違背佛陀呢:由此看來中國和尚並非食古不化,都懂根據中國的情況而製定—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治教方針.故此佛教製七衆弟子在我們今天的中國應該是八衆,分別是:(1)比丘、(2)比丘尼、(3)沙彌、(4)式叉摩尼、(5)沙彌尼、(6)出家優婆夷、(7)優婆塞、(8)在家優婆夷.爲菜姑立牌應爲:“家優婆夷XX蓮位”。

  叁、價值

  菜姑能在閩地生存這麼長的時間,又是有著龐大的隊伍(凡女子出家者百分之九十五是帶發的),一定有她的價值,否則面對著現代文明必會被淘汰.那麽菜姑究竟有什麼價值呢

  逭首先我們得從現代人間佛教的發揚談起。人間佛教首倡是太虛大師,他說:叫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想要成佛就先要做好人,自己的人格品德能夠高尚即是去佛不遠。把以往被視爲深不可測的佛法變成生活化,使人容易接受。大師當時的“人生佛教”想沒有引起佛教同仁的重視,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四屆二次會議,趙樣初會長才大力提出: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是解決當今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基本途徑。這一思想對當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極爲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意義。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的思想、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群衆。普渡衆生利益有情向來是佛徒作爲准繩的前提。僧人的職責是以。弘法爲家務,利生是事業”,但是面對著不同的時代,就必須改變不同的方式,車子《理或論》說:“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不論任何思想它的生存價值是決定在對世人是否有益,人們是否能接受它。所以一個理論系統要隨著時代的更遷又能讓人接受它,就有必要不斷地修改。故此推廣人間佛教也是爲了適應這個時代的機宜。那麽又將如何有效地推廣人間佛教呢

  我們不妨可以說組織菜姑是最有效的方法。爲何要這樣說

  當今佛教在中國似乎是最爲盛行的一種宗教,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廟宇林立,真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香信徒之數是他教無可比擬。但若問其人,則多爲不知教理,不知佛是何名、僧是何物,就連自身爲何要到寺廟來禮佛都不甚了了。然而基督教則不同,它的傳教對象多是機關、單位、學校的人,基督教能使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信仰,並不是他的教理見長而是他的宣傳方式方便,他們利用以常人同樣的身份進入到各個單位進行傳教,他們的方式使人感到親切,不會有任何隔閡.在傳教的過程中不會出現阻礙,例如一個牧師和一個和尚同時進入—個單位傳教,僅管和尚的理論勝過牧師幾百倍。但最後牧師成功而和尚失敗。原因很簡單,是和尚的裝束讓人—見就意識到他是代表著佛教。還沒有講話時人們已經在提防廣“這是佛教徒要小心”有的甚至會敬而遠之,避免麻煩。否則被領導發現—定倒楣不是扣工資。就是加強思想教育。人們爲了生活都會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事。所以在和尚還未發言前,他們都已經抱有成見,那和尚的傳教能成功嗎

  再者和尚進入機關、單位主管人員就開始監視著,若有所舉動即加以阻止,深怕宗教思想的滲透.基督徒的身份與常人無別,他可以同他們—起工作,使人對他們沒有戒備之心。那他的傳教當然是能夠徹酬的進行。所以要推廣人間佛教,閩南地帶佛協會應積極的組織菜姑隊伍,把她們規範化的進行管理、配合僧尼爲她們舉辦專門培訓班,使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提高。培養成就後讓她們到各機關單位去工作,以她們的身份容易接近民衆,從中爲他們講授佛理。但這並不是進行一些不利於國家的封建理論滲透,而是通過這個橋梁向民衆解釋,真正的佛法不是人們意識中的“迷信”,佛教同樣的要破除封建迷信。佛教的宗旨是要勸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要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擁護政府領導,做個安分守已的公民。若是要搗亂社會,反對領導的都不是佛教的思想。佛教在中國長期蒙受著不白之冤,佛法的生存是爲了要利益社會,爲人類做貢獻,維護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卻被人視爲社會的寄生蟲,有損人民思想健康的封建思想。此事釋迦若知定會珠淚沾襟,悲歎末運的衆生與真理無緣。

  利益人類是佛教的要領。在當今社會人們非常著重於眼前的事物。那如何讓人承認佛教確實是在利益群衆呢

  只有通過福利事業,如幼兒院、孤兒院、施診所、醫院、義務導遊等等.然而做這些工作僧尼都是極其不便,如果能組織輿培養好菜姑隊伍。這些事情由她們來承擔是恰到好處。菜姑做這些事比起居士可說勝過百倍。因爲菜姑沒有家庭的負擔。能夠專心的投入佛教事業。佛教這幾年雖辦了不少福利事業。但是缺乏專業人才,沒有完善組織機構,所做的一切令人感到不算很成功,若果能組織培養好—批既是出家人又是在家身份的菜姑隊伍,我想人間佛教的旗幟將是樹遍社會各個角落。那時人間就會減少許多爲非作歹的人,可以爲國家省下一大批養警察,建造監獄的資金。這豈不造福人類,安定社會嗎

  

  

  

《閩南菜姑的起源和地位(法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