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常不輕菩薩光聖《妙法蓮花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聖光
閩南佛學
《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花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鸠摩羅什譯。是一部明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大乘經典,爲我國天臺宗立說的宗經。
《妙法蓮花經》乃佛將入涅槃叁個月前,于清淨衆中演說的,向人們宣告有唯一佛乘無二亦無叁,乃至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是如來的心要,諸經的根本。
在法華會上,女衆即身成佛的有龍女,男衆有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曾于過去世忍辱不倦,力行弘揚法華之道,在這裏特舉出他的忍辱教化,提示衆生皆能成佛,以培養衆生自尊、自肅、自信的精神。使我們內懷常不輕的信解,外敬常不輕的形象,身效不輕的行爲,口宣不輕的教言,以便效法常不輕菩薩,自行化他,乃至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法華經》。在《法師品》裏即發明五種法師功德之不可思量。列舉如下幾點:
一、法師之功德聯系常不輕菩薩與法華法師的關系
1、會上大衆之功德;
在法華會裏的大衆中,有無數天龍八部四衆弟子,聲聞緣覺菩薩。他們各各都在佛前聽聞佛說法華經的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中而生隨喜贊歎此《法華經》,佛都給他們受記令他們也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2、未來誦《法華經》之功德:
佛又告訴藥王菩薩:“當我滅度以後,假使有。人聽到這《妙法蓮花經》一偈一句,而能在一念中生隨喜贊歎心,我都給此人受成佛之記。”
3、法師乘願再來;
有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法華經》的法師,他們都已經在過去生中,供養過十萬億的諸佛。慈悲憐愍一切衆生,因而生到人間,他們都是大菩薩的化身,而來軟化衆生。
4、法師當得作佛:
唯有這些能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這部《法華經》的人,在未來的世界中必定成佛。
5、法師悲願:
佛滅度之後,這些法師爲憐愍一切衆生,而生到這五濁惡世,爲一切衆生廣演宣說《法華經》,爲人說一句一偈,都是佛遣派他們來的。
6、法師擔荷如來家業:
若有人能讀誦《法華經》,此人能得到佛一樣的莊嚴。這人好象把佛法荷擔在自己的肩膀上,他最喜歡說法,使大衆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可得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
此即舉出其人其事,以印前法,令生深信,使于五濁惡世時代,能夠真正竭力流通、弘揚《法華經》的人,須從堅固自己的信仰開始,進而結交那些善能辨別《法華經》的精神之人們,然後才能普及于一切衆生。前品就是爲了提起人們的信仰,說明信仰《法華經》即有如此這般的功德。
然而其他的人,如連《法華經》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是否永遠沒有得到法華妙理的機會呢
因此有了《常不輕菩薩品》的闡述!法華雖然是以真正了解佛心的人爲中心,但亞不是說有了這些就萬事大言。因爲佛陀的目的在于救度一切人,不僅要救度,還要使人人成佛。佛陀就是以這種大慈悲心教化衆生,佛陀同時教人人,發揮這種大慈大悲的心腸,去接觸所有的衆生;這種精神就是《常不輕菩薩品》的根本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菩薩爲何名常不輕
因爲這位菩薩遇見比丘、比丘尼,或者遇見優婆塞、優婆夷時,均會向其禮拜贊歎而對他們說:“我是非常的尊敬你們的,爲什麼緣故呢
因爲你們都會實行菩薩大道,必當會成爲佛陀的!”同時這位菩薩,不專心讀誦經典,”唯行禮拜,乃至在遙遠的地方看見佛教的四衆時,也會專程趕去禮拜贊歎,並對他們說:“我不敢輕慢你們,因爲你們必當會作爲佛陀啊!
在四衆之中,有些增上慢比丘,便對常不輕生出嗔恚心,當常不輕菩薩向他們叩頭時,他們就用腳踢他的頭。這是因爲他們的心穢不淨,積聚了貪瞋癡之毒,故以惡口相罵常不輕菩薩。他們說:“你這個比丘,真是太愚癡了!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如此失去佛教的威儀。”又說; “你不敢輕看我們,又給我們授記,說我們應當作佛,我們不要你授如此虛妄之記。你真是胡說八道,真是沒有出息的壞東西!”
常不輕菩薩如此修禮拜、贊歎四衆的忍辱法門,經曆了許多年,雖然他常被他人打罵,但是他一點也不生嗔恨心。他常這麼說:“你們應當作佛。”說這話的時候,許多人就用木棍,瓦石之類的東西打他的頭和身體。他就趕快走到遠的地方,又高聲說:“我不趕輕慢汝等1你們皆當作佛!”因爲他常說這句話的緣故,所以那些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稱他爲“常不輕”。
會被人稱常不輕菩薩的原因,就是因爲這位菩薩遇到佛教徒就虔誠地禮拜、贊歎一點也不敢輕視人家。他察知人們有佛性,衆生都有佛性,必當也會成佛的緣故。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男女代表,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在家學佛的男女代表,是已受過佛陀教誨的人。這些佛教徒有的很認真地在用功修行,可是有的未必是在真正的學佛,若有朝一日發起菩提心的話,將來成佛是沒有問題的,常不輕菩薩就是根據這一點,故遇著佛教徒即禮拜贊歎!所以稱爲常不輕菩薩。
叁、常不輕菩薩臨終之際
這位常不輕菩薩,在他將要圓寂的時候,突然在虛空中,即聽到威音王佛所說《法華經》裏的萬萬億偈頌。他不但聽聞了,而且還能受持,即得如前面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淨無垢。他得到六根清淨之後,不僅沒有命終,反更加增長壽命,到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常常爲人宣說《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的功行是禮拜一切學佛的人,使人人能夠自覺,不管受人家的怎樣惡罵,怎樣迫害,都不願意改變其忍辱的方法。也許是積聚這種功德的緣故,才能在于臨命終時聽到空中的聲音,這裏表示他自己的內心已得到自覺之意。經典裏面到處可以看到“聞虛空聲”,這是一種響徹于自己的內心之聲,是自覺的呼聲。自覺到底是什麼
當然是意味著自得佛陀所說的《法華經》之真正精神,也就是救度他人而努力的事。可說是沒有自他之別,大乘佛教的特點就在這裏,就是自他一如的境界。常不輕菩薩的禮拜他人,就是由這種圓融無礙的精神而來的。其結果將在臨命終時,佛陀所說《法華經》于他內心産生出巨大的力量。
四、常不輕菩薩的冤親平等觀
常不輕菩薩一生所行的禮拜他人的行爲,就是認定一切衆生均具有佛性,是他慈心的結晶。他是爲了促人深省,深恐他人在迷惑煩惱中過著其平凡的生活,這是令人多麼可惜的事!可是凡夫都因忠言逆耳,被人忠告時,不但不接受,還會起了惡感。對于忠告者不但不感謝,還施用種種方法想加害忠告者。如經裏所說的以譏笑,惡罵、杖打,擲石等行動來對待常不輕菩薩,對于這些迫害不唯不忿怒,還會繼續他的忍辱行,視冤親平等,依然敬重這些人,說這些人當會成佛,他可說是能夠將一切超越逆境,所謂得意不驕,失意不怒是也。
在常不輕菩薩獲得六根清淨,常爲人宣說《法華經》的時候。以前對常不輕菩薩有增上慢的四衆弟子們,以及打罵輕看他的人,給他取常不輕的名字。他們看見常不輕菩薩得大神通力,又能背誦《法華經》這麼多的偈頌,還能爲人樂說《法華經》,得辨才無礙,又得身心清淨。當他們聽聞這位常不輕菩薩說《法華經》後,都默然信受,跟隨常不輕菩薩在一起修行
五、常不輕菩薩命終以後
這位常不輕菩薩所教化的衆生,有千百億那麼多,皆令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他生命終了之後,有二千萬億佛出現于世,都同號爲日月燈佛。在這二千億佛的法中,常不輕菩薩還是說這部《法華經》。以如是的因緣,又等到有二千億佛出現于世,都同號爲雲自在燈王佛的佛法中。常不輕菩薩生生世世受持讀誦及爲所有四衆弟子,廣說此部《妙法蓮花經》,得到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常清淨無染。在四衆中說法,心無有怖畏。常不輕菩薩,曾經供養了這麼多諸佛,恭敬、尊重、贊歎以及在諸佛的面前種諸善根。以後又再有千萬億佛,出現于世。他又在諸佛的佛法中,說這部《妙法蓮花經》,所以他應當成佛。
釋迦牟尼佛雲:“那時的常不輕菩薩,就是我。假使我在以前,不受持和讀誦此部《妙法蓮花經》,或者不爲他人廣說此經的妙法,我就不能這麼迅速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爲我在以前佛所住之處,能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以及爲他人解說,所以現在我能很快成佛。”
佛言:“以前那些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弟子們。以嗔恚和輕賤我是無智的緣故,故他們在二百億劫中,都不能遇見佛,不能聽聞到佛法,也遇不到僧人。千劫中在阿鼻地獄受極大的苦惱,受完罪報之後,又再托生做人。遇見常不輕菩薩,來教化他們,令他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當時輕慢常不輕菩薩的四衆是誰呢
就是現在法華會上的跋陀婆羅等五百位菩薩,師子月等五百位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位優婆塞。他們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道路上,已經得到不退轉的境界,善守戒律。還有其它四衆以前增上慢者,現在他們都在我面前發大菩提心。因爲佛在往昔讓他們種下菩提種子的緣故,所以現在來聽我說法。”
佛在前世,勸示所有人,令他們發菩提心,修無上道,生生世世都講《法華經》,而他們已經聽過。《法華經》就是第一最妙的佛法,開示及教化衆生,令他們得住涅槃之樂,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我又教化一切衆生,生生世世受持這部《法華經》。佛自己也生生世世:曼持此經,在千百億萬劫,及不可思議那麼長的時間,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世尊,都是常常說這部《法華經》。就因爲這個原因,諸位修菩薩道的人,在佛滅度之後,聽聞這部不可思議的《法華經》。千萬不要生出疑惑的心,應當專一其心,爲一切衆生廣說這一部經。此人生生世世能遇到一切諸佛,很快的成就諸佛之道,成就菩提。
六、學習常不輕菩薩偉大的忍辱精神
學習常不輕菩薩偉大的忍辱精神,就是學習常不輕菩薩的事迹,充分的體現出菩薩的無緣大慈,平等大悲的胸懷。證悟法身常住之理,不輕視每一個衆生,他的殊勝的菩薩行轉化了那些增上慢人,悟入佛慧。那種罵詈不瞋,打擲不怨的忍辱行,還能高聲爲人受記,這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高尚至潔的情操,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然則長遠的佛道修行,真正能作一位法師,會有種種坎坷的道路,所以我們要以常不輕菩薩爲楷模。爲慈愍衆生故,不退道心,同時也折服自己的慢心和嗔心貪心。 :
當知這部《法華經》,能大饒益所有菩薩摩诃薩,能令我們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在如來滅度之後,應當常常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部《法華經》,必能成佛。我們要向常不輕菩薩學習,修忍辱法門,入法華叁昧,百折不撓,給衆生受記,能克服一切困難,永往直前。別人罵是瘋子,神精病都置之度外,繼續行菩薩道。
學習他無有疲倦,樂說無礙,佛給他增壽要他去弘揚《法華經》,別人打他、罵他,他還給人受記,這就是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量,視冤親平等無有分別心。命終之後,入法華叁昧,唯有一佛乘,永遠弘揚《法華經》即身成佛。
當知我們修行,必須斷盡煩惱,才能成佛。常言道: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沒有嗔心的人才能有成就,越長越莊嚴,具足如來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面上無眩真供養,口內無瞋吐妙香,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如來德相,只因有無明煩惱未能證得,所以才輪回六道受苦。象常不輕菩薩那樣視衆生是佛,不輕視一切人,見人就頂禮、受記“汝等當得做佛,我刁;敢輕慢汝等,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做佛。”所以常不輕菩薩,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禮贊常不輕菩薩光聖《妙法蓮花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聖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