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在環境的影響就會産生煩惱。有煩惱就不能證得涅槃,更不能成佛。而事實上,聖人已證得真理,也證得涅槃,已成佛,所以決不能認爲勝義谛與世俗谛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
把勝義谛和世俗谛看成一個東西,會産生叁種過失,是兩個東西,又産生五種過失,所以從破叁種及五種過失等方面,當知勝義谛和世俗谛的正確關系,是非一非異的。就好象辣椒與辣味的關系,你能說它們是一個東西嗎
辣味又不離開辣椒,所以只能說二者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五、遍一切一味相
勝義谛第四個特點,是平等無差別的,無所不在,遍一切處。
佛陀時代有很多聲聞弟子,根據佛陀的教法修行。如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食、四谛、叁十七道品等一系列的法門修行。有的修五蘊乃至叁十七道品的某一種法門而開悟,然後就産生一種錯覺,把其所修的差別法門誤執爲勝義谛,所以墮入增上慢的泥潭。
那麼究竟何爲勝義谛呢
它是清淨所緣的一味相。一般平常人所緣的五蘊境界是不清淨的,是有差別的,是雜染的。但是在差別雜染的五蘊當中還有一個清淨的東西。這種境界唯有靠根本智的力量才能緣到的,是屬于聖人遠離煩惱後的清淨所緣,這種清淨所緣就是勝義谛。
這種清淨所緣的勝義谛,不僅在五蘊中有,同樣在十二處乃至叁十七道品中各個皆有這種清淨所緣。勝義谛在一切差別法裏總是保持普遍的、平等的、清淨的、無差別的,所以說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真如、勝義、法無我等都是根據勝義谛的不同特點安立的不同名稱。勝義谛真實不虛,如如不動,故名真如。又勝義谛是聖人勝智清淨所緣的境界,名勝義谛。
又勝義谛是行者通達無我之時所顯示的境界,故名法無我。勝義谛雖然異名很多,但都只不過是名異實同而已。
當行者無論通達哪一法的真如實相之後,一切法上的勝義谛也就全部通達了。
所以說勝義谛是遍一切處的。如有比丘尼,因見梅花而悟道一法的勝義谛。那麼一切法的真理都可以體會到,此即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如果認爲勝義谛與五蘊等諸法差別相是一樣的,那將會産生什麼後果呢
1、假若勝義谛與諸差別法是一樣的,那麼勝義谛也應該和五蘊等差別法一樣由因緣所生。
2、假若勝義谛真是從因緣所生,則是有爲法,不是無爲法。
3、假若勝義谛是有爲法,就不能稱爲勝義谛。
而事實上,勝義谛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有爲法,而是無爲法。勝義谛是超時空的,不論任何時地,任何一法,也無論地球是否形成,世界是否存在,佛是否出世,它都是依然存在,而且—味平等。故佛雲: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佛只是真理的發現,而不是真理的創造者,勝義谛不會因爲如來的出世與否而決定有或無,諸法的法性永遠安然存在。
如來出世只能給衆生敝上增緣,告訴人們如何認識勝義谛,從而證得勝義谛。就好比虛空無所不在,即普遍,又無形象,即能容納一切法,而又不被一切法所障礙。因此,勝義谛是透過一切有形象的差別法之後所顯現的真理。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已顯示了勝義谛的真實義理,那麼它對我們修道有何幫助呢
六、勝義谛在修證佛法中意義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開發我們真實的慧命,也就是了生脫死,成就佛果。因爲我們現在的生命都是虛妄不實、 生滅變化的,所們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慧命勝義谛開發出米。
雖然佛說勝義谛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如《法華經》雲:“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但是我們也不應氣餒,依諸經教去認識它,把握它,從而開發證得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做生死的主人,否則只好當生死的奴隸。所以聖凡區別關鍵是對勝義谛的體悟與否。
從凡夫起修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可分爲五位:
1、資糧位:是集聚福德智慧資糧的階段,從學佛到成佛是一段漫長路程,所以在未出發之前,要籌備資糧,也就是首先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多做好事,廣結善緣,爲將來修行准備條件。有福德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有殊勝因緣相助伴,否則,就會缺衣少食,障緣重重,無法安心修行。資糧位雖然還沒專修,但也是很重要的一關。如一個遠行者,先要准備充足的水果面包一樣。
2、加行位:資糧具足了就開始專修,如同旅行已經上了火車一樣。欲想了生死成佛,非下苦功專修不成。如有閉關、打七等都是一種加行用功的表現。加行位共有四個步驟,即暖、頂、忍、世第一。通過這四種步驟,不斷地修,妄念打掉,就見道了。
3、見道位:見道即是見到勝義谛,但不是徹底地證得真理,此時才算真正的見道。見道以前只能是盲修瞎煉,東撞西撞,時進時退,象沒有眼睛走路一樣。見道才是睜開眼睛,是非明了,不會再誤入歧途。
4、修道位:見道時只斷除見惑,思惑仍存,故從初地到七地不斷地加功用行,才能斷除思惑。
5、究竟位:到了佛的果位,才徹底幹淨地清掃見思二惑,真正的證得勝義谛。
由此可知,從資糧位乃至究竟位都是爲了把握勝義谛,所有的教相,都是爲了告訴我們如何證得勝義谛。而勝義谛的本身卻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人人具足的。
勝義谛對我們修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首先要依教理去了解真實相貌。如它是離言無二,是絕對的真理,非語言概念所能表示,那麼我們就要放棄用語言概念所表示的是非、人我,看淡名利與得失,即使對聖人那種表達真理的言教,也應當成那是開發真理的工具,他本身並不是真理。
如果不能認識勝義谛,終日被困擾在世俗的名相概念之中,心隨境轉,想入非非,夜不能寐,就會煩惱重重,坐立不安,即是去道甚遙了,豈不是怨枉出家一場。一個能把握勝義谛的人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所以說勝義谛對修證佛法有著重要意義。
《從《解深密經》論勝義谛(德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