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簡析
智德
閩南佛學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論述阿賴耶識,是從叁個方面來論述的:
第一是用聖教量來成立阿賴耶,引《大乘阿毗達磨經》中的兩個頌:“無始時來界,……”、“由攝藏諸法……”。
第二是闡釋阿賴耶識的有關意義,如釋名義,釋異名,釋受熏持種等方面的意義。
第叁是以正理證明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以賴耶爲染淨所依,如無賴耶,世出世間法,均無法成立。
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爲什麼不以阿賴耶識爲名叫阿賴耶識分或阿賴耶識殊勝殊勝語,而叫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
當知小乘唯斷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都未斷除,《攝論》又是揀除小乘顯示大乘的論典,故特別注重斷所知障。障礙所應知法是賴耶裏的有漏雜染種子,這染種是所知。而對治所知障的淨無漏種仍是所知,染淨種子都住在阿賴耶識裏。一個是賴耶的家人,一位是賴耶的客人。名阿賴耶識,只能顯出染汙的家人,清淨的客人便顯示不明,有所缺陷。名所知依就大不同了,所知依的範圍很廣很闊,是染是淨,有爲、無爲,皆是所應知。所知依都一概接收,來者不拒。況且《唯識叁十頌》說:“阿羅漢位舍。”到了阿羅漢位時,染汙的賴耶識舍掉,接替他的是一個一塵不染的奄摩羅識。賴耶識只在染汙的衆生位上有,到證無生法忍時,便被無情地棄掉了。所知依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會被舍掉,是很全面的,所以名所知依不名阿賴耶識是有其道理的。
在十相中,阿賴耶識排在第一,也是有緣由的。學佛的人,極要緊的事,是要有正見。如果沒有正見,必然是撥無因果,毀謗叁寶,不信賢良,無慚無愧,罪業彌重,不可救藥。正如古人雲:“破戒能救,破見難救。”故正見是每一個學佛者所首先應具備的,八正道中爲第一位。樹立正見,必須通達緣起法,對緣起法有了探刻的認識,深切的體會以後,方不迷執邪因,無因,不平等因而起邪知邪見,生起正知正見。一切法皆是緣起的,阿賴耶識爲,切法生起的親因緣,阿賴耶識即是緣起。弄清了賴耶緣起,正見生起來了,遠離斷、常等邪執邪見而住于中道,然後乃能修行,證果。
中國佛教的宗派中,說識有八個的,僅唯識一家而已,這八識義是法相唯識宗最殊勝的理論。其整個理論體系可概括爲“法法唯識”四個字,萬法不外五種,(一)心法,自性唯識。(二)心所有法,相應唯識。(叁)色法,所變唯識。(叁)心不相應行法,分位唯識。(五)無爲法,實性唯識。一切法中皆唯有識,識爲至尊,爲最殊勝。八個識中,前七名轉識,第八叫本識。轉識的種子亦須本識攝持,轉識的生起必須依托本識,以本識爲根本依。識雖有八,本識最極殊勝。第八識因有種種不同的意義,才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成唯識論樞要》列于十八個之多。《攝論》所列的異名,除《所知依分》所說外,“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爲性,阿陀羅識爲性,心爲性,阿賴耶爲性,根本識爲性,窮生死蘊爲性,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還名一切種子識,異熟識。現將第八識異名的意義,簡述如下:
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形容此識象一個庫藏,能容納一切染汙的種子。有叁個藏的意義:
(一)能藏:是對阿賴耶識自身說的,說此識有攝藏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能力。我等身口意叁業在行動以後,不是馬上即完了,這行動所留下的勢力(種子),就爲阿賴耶識攝持住不令散失壞爛。以後追憶起來曆曆在目,故我等記憶的保持,全靠賴耶識有能藏種子。我們學佛學法,念念不忘,這賴耶還是一個有功之臣。
(二)所藏:是說被攝藏在阿賴耶識裏,一切雜染法所熏成的種子,這雜染法,是賴耶所生的果性,一切雜染品法的現行,皆以此識爲根本依。
(叁)我愛執藏:阿賴耶識綿綿密密,恒時相續沒有間斷,第七末那識不識,以見分執著賴耶爲自類我相,常起我見我慢,與貪愛無明相親相愛形影不離,這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源,此識若轉,生死輪回出矣。
從以上意義觀察,賴耶識與一切雜染品法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所知依分》雲:“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及中《說伽地》曰:“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此段論文中的二識是指轉識與本識。轉識指前七識,暗指一切雜染品法。因一切染法,識所變故。論文文意是說,賴耶識與一切雜染品法是互爲因果的關系。以現行熏種子這方面來說,能熏的雜染諸法是因,所熏的賴耶識爲果。若從種子生現行這方面看,賴耶則是能生的因,雜染諸法就是所生的果。從現行與熏習兩方面論,本識與轉識是互爲因果的關系。
阿陀那識:是古印度語,華譯執持識。依《攝論》有二義,一是執受。二是執職。執受者,謂執持五色根不令壞爛而産生苦等感受。我們一個活蹦亂跳,喜怒哀樂無常的人爲什麼跟死屍完全兩樣呢
這是阿陀那識執受的作用。活著的人,因有阿陀那識的執受,眼等五色根才會不失不壞,直至壽終正寢。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受,一個活著的人立即會死去,眼等五色根會逐步壞爛。如不淨觀所敘述的那樣,成爲一具臭不可聞的腐屍,乃至成白骨,風化入地大。如此說來阿陀那識對我們的生命是恩重如山。二是執取自體所依。一個生命的最初形成,是離不開識,父精母卵,這叁大因素的,這識便是執持識。當父母結合時,也是衆生投生的關鍵時刻,這阿陀那識在一刹那間便執取父精母卵爲自己體,在母胎裏慢慢生長,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爲嬰兒。盡管男女結合,若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取,還是形不成一個生命。身體健康正常而終身不孕的婦女,並非是無男精女血,多數是與兒女無緣,以無識的執取。在生死輪回中,這阿陀那識確實是了不起的打頭陣的先鋒官。正如《八識規矩頌》所說:“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一切種子識:此識是阿賴耶識的因相。謂阿賴耶識所攝藏的一切雜染法的種子,相續恒住此識中,于一切時,遇緣而起現行,成爲雜染諸法的親因。王恩洋《攝大乘論疏》雲:“由攝藏諸法,故名一切種子識。
異熟識:此識是阿賴耶識的果相。依雜染品法無始以來所有熏習而成的業種,這阿賴耶識受業的牽引,而招感叁界九地的異熟果報。因不受後有的二乘,他們所有的種子均已斷盡,只有異熟果報身未盡,故不叫種子識改稱異熟識。
心:以上四種第八識的異名,都出現在大乘契經裏,以下的幾種阿賴耶識異名,是佛陀在小乘契經裏,害怕聲聞乘人執爲我,妨害他們斷惑證真,故以異門密意而說。如阿賴耶,根本識廠窮生死蘊等等,于此就不再一一說明了。此心一名,爲大小乘所共用,但定義務不相同。《攝論》的解釋是這樣:“積集諸法種子令不散失,故名爲心,雜染諸法熏習成種,阿賴耶識能積集:懾藏故,阿賴耶識亦名爲心,心以阿賴耶識爲體。”
如何悟入所知依呢
《攝大乘論》所知依相分作了介紹。
素咀覽,古天竺語,譯爲契經。契經,一是佛陀親口所宣。二是菩薩代佛所說,得到佛陀的充許印可。不論是佛陀說的或是菩薩說的契經,都符合契理契機的兩大法則。上契諸佛之理,諸佛所證的離言法性,甚深難解,如佛陀成道初時感歎說:“我法妙難思,不信雲何解,我甯不開演,速即入涅槃。”後經大梵天王的再叁請求,佛陀方開始說法。這一說就是四—蔔九年,談經叁百余回。下契衆生之機,衆生根機有利有鈍之差別,佛陀說的契經就有深淺的不同。如爲一生補處的彌勒大菩薩說的或爲倒駕慈航的文殊、觀世音等諸大菩薩所說的契經便高深難解。佛爲敎化不敬公婆,不事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說的《佛說教化玉耶經》,便較淺顯易懂。甚深極甚深,難理解難理解的契經,對有大智慧的人來說還差不多,智慧小的人理解起來就十分吃力和費勁。那些慈悲心重的菩薩、祖師,見到這種情況,爲了後學能深入契經增長智慧和弘揚佛法,便紛紛的爲義理高深難學的契經造論作釋、注、疏。如龍樹等菩薩的:《大智度論》便是爲《大般若經》的逐句,逐段的解釋,叫釋經論。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則是綜合闡釋許多部契經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詞句段”作,注釋,叫宗經論。宗爲宗依,依就是依據佛說的契經而造論釋廣不是憑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憑聖言量而造。古德曰:“依文解義,王世佛冤。離經一宇,即同魔說”。由此可見要無倒錯釋諸契經,是一種不容易的事。在契經裏確實有一些難解的經文,從句子上看來,似乎是矛盾的,究其實卻是合情合理,一點也不矛盾。《攝論》說:“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這段文從表面上看,矛盾極了,一切法是常就是常,是無常就是無常,爲什麼這裏說常,那裏說無常,還說非常非無常呢
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麼
佛陀是一切種智人,雖然對機說法,決不會出錯誤的,肯定是佛陀有什麼絕招,原來這絕招竟是叁自性。
在依他起性上,從圓成實性這一面觀察,圓成實性是真如法性永不變異的常住法,應說一切法是常;按遍計所執性這邊看,遍計所執是虛妄分別的無常法,應說一切法是無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
計無常性方面看,不能說它是常。從圓成實常住性方面說,它不是無常。依他起通遍計、圓成二分,故佛陀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了。這叁自性看來是一把打開契經寶藏的金鑰匙,掌握了它,契經裏的一些疑難問題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問經》裏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學佛的人都認爲,生死與涅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如凡夫得生死,聖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來是大聖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麼呢
思來想去,無法解決。還是叁自性才能圓滿的解答這個問題。依他起性,如果從隨順染汙分說,就是遍計所執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從隨順清淨分說,即是圓成實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己,是由遍計、圓成二性所顯示的,故沒有生死可得,亦無涅槃可證。佛陀依據這個“依他不定”的甚深義理,而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攝大乘論疏》雲:“諸佛密意語言,難信難知,依叁自性,一切密意
皆可信解,通達不謬。”叁自性對理解契經裏佛所說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們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叁自性義理,前面簡介十相殊勝殊勝語時已提到過,此處略去不釋。 (此文系摘要發表)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簡析(智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