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深密經》論勝義谛
德智
閩南佛學
一提起勝義谛,似乎給人們的感覺是一張陌生的面孔,而事實上卻是人人本具,各各觀成,它不僅遍布于如來一代時教中,並且處處扮演著主人翁的角色,它的意義甚深,名字繁多。下面就從勝的異名、含義及修證佛法中的意義作以下討探:
一、勝義谛的含義及異名
勝是指勝智,又是指境。谛是真實不虛義,也就是聖人通過那種殊勝的智慧所證得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叫它真如。勝義谛在佛法裏亦名一實相印,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整個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一實相印”上的,只不過名字不同而已。
一實相印在《解深密經》裏名圓成實性。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即真實,性是性質。就是指聖人圓滿成就的真實的東西,有別于世俗谛的虛僞不實。
一實相印在《楞嚴經》中名“妙明真心”,亦名常住真心。此經的內容非常豐富而複雜,如七處征心、十番顯現、二種根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十種陰魔、二十五圓通等。盡管如此,但總的都是爲顯“一實相印”。
一實相印在《圓覺經》中又名“圓覺”。佛陀說我們衆生無始以來就具足圓滿的覺性,與佛平等不二。而差別是指佛已經開發出來了,而我們衆生卻還在迷失中,從而起種種虛妄分別執著,是、非、人、我等。
一實相印在《法華經》中名諸法實相,亦名佛的知見,或名一乘。諸法實相是指諸法的本來面目,真實的體相。佛的知見指佛出世是爲了給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大事因緣。而一乘則是指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到達佛果的唯一途徑。
一實相印在《般若經》中名爲“般若”,即指智慧,這裏是指成佛的清淨無:漏智慧,有別于世間的小聰明。
一實相印在《涅槃經》中名爲涅槃。
涅韶的義是圓寂,圓寂是最好的解脫狀態。
是處在一種永恒的甯靜當中。不是世間五欲之樂所能類比的。涅槃也不是死了才證得的。如聲聞乘聞佛說法後馬上證得阿羅漢果,滅除煩惱障,住在涅槃寂樂當中。
一實相印在《維摩诘經》中名不二法門。二是指對立的,有差別的二種法,而真理是沒有對立的,也是沒有差別的,是絕對,故名不二法門。
總之大乘經論中,無論哪一部都是以此“一實相印”爲核心,而不同的是各部經典中,都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而已。妥口《華嚴經》中又名“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論》中名“真如”等等。此處不再例舉。
從上已了知勝義谛的含義和各種異名,但這不是目的,認識之後,還要牢牢地把握它,然後通過勇猛的修行證得它,這樣我們才能做自己生死的主人,了脫生死才有份。否則,光搞文字理論遊戲,如蒸砂成飯,塵劫不得成功。
以下依據《解深密經》,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指出一些修行者誤認爲自己已證勝義谛的偏差。
二、明寓言無二相
離言無二相,是說勝義谛的本身是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是遠離一切情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說明顯一點,勝義谛不是身口意活動的範圍。
法、在佛教中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凡宇宙間的現象,我們看到的、摸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乃至看不到的,如有情、無情、心法、色法、精神、物質、本質、現象等一切中的一切都是法的範疇。雖然這些歸納起來,有種種不同,、但此處僅指有爲無爲兩種法。
有爲是指有生滅變化的一類,無爲則是沒有生滅變化的一類,除此二者外,再也找不到第叁者。
要明白無二的道理,首先要弄清什麼是二,所謂二是對立法,就是相對的兩邊。如有與無、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去都是屬于二的表現。如果把一切法看成絕對是有的這屬于常見,看成絕對是無的,又屬斷見。無論把法看成是絕對一、異、來、去都是邊見。
不二,即能如實地觀察到一切法的本質,又不離開一切法的現象。也就是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方能遠離那些不正確的知見,如實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不二。
那麼怎樣理解離言無二的勝義谛呢
《解深密經》中雲:“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首先要弄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前面的有爲是指事實上的有爲,後面的有爲無爲是屬于觀念上的有爲無爲。也就是說前面指事物的本體,後面的有爲無爲是名言概念。如說桌子是名言概念,而事實上的桌子卻是有實用價值物體。象口渴說水並不能止渴,又如說火,無論怎麼講它烈火熊熊,都不能燒到嘴巴,這些都說明了概念和事實是兩碼事。
概念是人的主觀意識給客觀存在施設安立的假名,並不是客觀的事實本身。但是我們凡夫往往對概念産生極大的執著,從而就歪曲了事實的真相,所以無法對客觀現象産生正確的認識。又因概念的本身作用是很有限的,如人的名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給他安上個名字,別人一提到這個名字,他的精神會馬上集中起來,聽聽是否在講我的壞話一一這就是虛妄我執在起支配作用。
既然客觀事實與名言概念不相等,佛爲何還要施設這些名言概念
當知這是佛陀的大悲所在。佛陀以他那種聖人的智慧,證得離言的宇宙人生真相,用後得智對普遍的現象觀察分別之後所安立的名言概念。爲了讓其他衆生也能證得覺悟,所以安立名言法相說有爲無爲等。而事實上聖者所證的這種離言法性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聖者的內自所證,爲度衆生,才借助語言媒介來表達。
切記這種名相概念作用,猶如一張導遊圖,它並不是真正的風景區,但通過上面的目標所指可以到達觀光點。如果將導遊圖視爲目的地,那實在是大錯特錯,永遠到達不了離言法性的目的,只能在生死中沈論流轉。
叁、超尋思所行相
超尋思是勝義谛的第二個持點,是說欲證得勝義谛是不能靠分別、思維、推理的手段能夠求得。因爲這些都是尋思的表現,所以勝義谛是超尋思所行相。
此處先舉一些用尋思的方法水證勝義谛所得的錯誤結果。從這個娑婆世界到東方經過七十二恒河沙等世界之後,有一個世界名叫具大名稱,那裏有一個地方聚會了七萬七千外道,同時在一起討論研究勝義谛是怎麼回事。他們采取有方法是思維、議論、推理,搞了幾天沒有什麼名堂,就引起彼此之間意見不—…—致,各執己見,彼認爲這是勝義谛,而此卻以那才是勝義谛。甚至在一個人口中先後的見解也不同,開始說這是勝義谛,——會兒又說那是勝義谛,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見解也在不停地改變。討論的結果,互相攻擊,你說你的對,我說我的對,彼此說話都用尖刻的語言刺傷對方,越鬧越激烈,就大吵大罵,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最後直到氣急敗壞而各自離散。
爲什麼他們以尋思的方法不能證得勝義谛,而造成這樣不歡而散的結果呢
以下用五點來說明。
1、因爲勝義谛是一種真理,不是現象,是聖人內在的根本智親證真如時,一點隔閡也沒有,是智境合一,能所雙亡的境界。而尋思是靠名言概念的幫助,名言概念又是建立在某一具體的事物上,所以尋思的結果是間接而不是直接的。
2、勝義谛是不可言說的,凡是靠語言表達的都不是事物的真相。如說飯不能飽肚一樣,而尋思的活動正是要助語言概念。
3、勝義谛本身是屬于無相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相的,而尋思恰巧要建立在具體有相的境界上。如要有一個茶懷,我們才會思維茶杯的相狀和作用。
4、勝義谛是不能用見聞覺知來表示的。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尋思的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見聞覺知上。
5、勝義谛真理,是要斷絕對有漏諸行上的爭論,而尋思所行的正是有漏諸行的爭論。
從這五個方面,把尋思境相與勝義谛相進行比較之後,確實證知勝義谛是超尋思所行相的。由此也告訴了我們采用尋思手段是永遠也證不到勝義谛的。如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終不可得。”因此只有息心忘慮,才能證得勝義谛。
四、離一異性相
離一異性相是勝義谛的第叁個特點,是指勝義谛相與諸行相的關系,既不是一,又不是異。
在此娑婆世界中,曾有很多勝解行地的菩薩(即指見道前的資糧位、加行位的菩薩),坐在一起討論勝義谛相與諸行相是一還是異呢
采取的方法仍是以思維、議論、分析等方法。其中一類菩薩發表自己的觀點,說勝義谛與依他起相是沒有差別的一個東西;而另有一類菩薩則反對說,勝義谛相與依他起相是有差別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弄得中間一些沒有主見的菩薩,誰是誰非,不知所措。
那麼如果說勝義谛相與依他起相真正是沒有差別的一個東西,就會産生下列的錯誤觀念。
1、一切凡夫衆生都應該見到真理,因爲勝義谛相和依他起相是一個東西,那麼見到現象就是見到勝義谛,凡聖就毫無差別。
2、假若說衆生已見到真理,那麼無漏智也已開發出來,也就是說可以證得涅槃。
3、如果他們已經證得涅槃了,再發心行菩薩道,就等于已經成佛。
事實上並非如此,聖人已見到真理,可凡夫不能見到真理,聖人已證得涅槃,凡夫仍在煩惱中纏眠,聖人已行菩薩道成就佛果,而凡夫仍就是凡夫。
既然勝義谛與依他起相不是一,就應該是二嗎
這樣從聖人的角度來講就會有五種現象出現。
1、假若勝義谛與世俗谛是一的話,那麼已經見道的菩薩,但仍沒有遣除差別{虧才目。
2、假若聖人不能除遣一切行相,也就意味著聖人和凡夫一樣。
3、既然見道的聖人對相縛不能解脫,那麼同樣也會執著此境界,起貪嗔癡等粗重煩惱。
4、如果聖人被相縛,粗重煩惱都沒有解脫的話,那麼更談不上斷除煩惱之後所證的涅槃。
5、假若說他們不能證得涅槃,那麼發心修菩薩道成佛,也是辦不到的。
總之,如果認爲勝義谛與世俗谛是兩個東西的話,就會産生這五種過失。如此告訴我們,聖人與凡夫是有區別的,如果。聖人也有相縛,就會受…
《從《解深密經》論勝義谛(德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