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得的二智,以根本智悟入唯識性,以後得智悟入唯識之相。
行菩薩道的菩薩,不論在什麼時候,只要得真、相二見道,真正悟入唯識的性相,親證真如法界,此菩薩就立即生如來家,住極喜地。登地的菩薩,深入諸佛自證的法界,具有佛慧的氣分,是爲生如來家。
此位菩薩,以般若慧,達諸法界,得諸平等。諸平等,就是《攝大乘論》所說的得一切有情,得一切菩薩,得一切佛的叁種平等心性。意顯衆生界,菩薩界、如來界,雖有叁位的差別,而實心性是平等的。
見道既然具有這樣高深的程度,當然得以常生諸佛大集會中,見佛聞法以增進自己的福德智慧。見道入歡喜地後,就能于百千世界中作佛,智見能入百法明門,以百菩薩而爲眷屬等,自知不久一定能夠證得佛果位上的大菩提,並能窮未來際的利樂一切有情。
四、修習位
在前面通達位,雖已于諸法界深爲作證,但爲了斷除余障及證轉依,還得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以期達到所要修學的目的,故名修習位,亦名修道位。此地有十個階段,叫做十地,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第一是極喜地,菩薩于此地,最初斷除無始以來的異生性而獲得聖性無漏,具證我法二空的妙理,不像二乘人唯證我空,能夠成辦自利利他兩種義利,內心中的歡喜之念到了極點,所謂生大歡喜故,名極喜地,此地菩薩已離去了粗重的犯戒垢,戒行清淨。
二地菩薩不但不犯粗戒垢,而且進一步的遠離微細的煩惱垢,獲得戒波羅密多的圓滿,徹底的戒行清淨,故名離垢地,此地菩薩能如此,原因是已經具足了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故能連微細戒亦不犯。
叁地菩薩,能夠成就最極殊勝的如來教法總持,由于定力的深入,克服無明大黑暗,故從勝定中能發出無量無邊的勝妙慧光,所以名發光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雲:“已入叁地菩薩,于內獲得強盛奢摩地,由此證得爾焰光明。”
第四是焰慧地,此地菩薩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並且安住最極殊勝的諸菩提分法之中,生起智慧的火焰,焚燒一切根本煩惱及諸隨煩惱之“薪”,皆爲灰燼,智慧之焰增盛,所以名爲焰慧地。
第五極難勝地,謂此地菩薩所修的智慧,有真俗二智,一者乃知真谛的無分別智,一者爲知諸世間書論等的有分別智。此二智之行相更互相違,彼此難得合作一.致,故初地至四地,若真智現前,則俗智就不現前,若俗智現前,則真智又不現前。要想二智並觀,那是很困難的,而五地菩薩,有種特殊能力,能夠令此難合的二智,令其相順不違,二智齊現,這是極爲難能可貴,亦是最極殊勝的,故名極難勝地。
入第六地的菩薩,觀十二諸緣起支,安住于最勝緣起智,能引發無分別的最勝般若智,令其現前,親證緣起即空的如性,通達諸法緣起相,離一切染淨相。
入第七地的菩薩,平衡的以真俗二智觀察,而且不加強有力的功用,到達了無相住的有功用行的最後邊際。
八地菩薩,由于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爲諸現行煩惱所動,是無功用行。前七地菩薩,因是有功用行,所以猶有煩惱。
八地菩薩不但不爲有相有功用行所動,且諸相用煩惱亦不能動。
菩薩入于第九地,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四無礙解,以此法,義、辭,辯的四無礙解,而能遍于十方世界爲一切有情善說妙法。《莊嚴論》雲:“于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爲殊勝,雲何勝耶
謂此菩薩于一刹那叁千大幹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問此菩薩,菩薩能以一音普答衆問,遍斷疑故。”
入于十地的菩薩,總緣一切諸法的智慧,譬如遍覆虛空的大雲一樣,所以名爲大法智雲,此地名爲法雲地。《瑜伽師地論》卷九雲“法雲地,大法智雲合衆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衆德,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的諸多功德。智能含彼衆德,如雲含水,有能生最極殊勝的功能,覆蔽如虛空般大的惑智二障,使之不複現前
以上十地總攝一切有爲無爲功德爲其自性,至第十地的滿位金剛無間道時,—切的粗重微細二障,都可以盡斷無遺,于是登于佛位證得二轉依的大果。
所謂轉依,有能轉道、所轉依、所轉舍,所轉得四種,能轉道即是能轉掃二障轉得二果的智,所轉依即是能轉的智,轉舍染法,轉得淨法而成爲所依的東西。所轉舍即是由能轉道被轉舍的東西。所轉得即是以能轉道,轉舍二障,因之轉得者。上面所說的轉依,即是所轉得的菩提涅綴之大果。
總之,修習位菩薩在十地位中,修習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十種波羅密勝行,斷舍異生性、邪行,暗鈍、微細煩惱現行、下乘般涅槃、粗相現行,細相現行、無相加行、利他不行、于諸法未得自在的十種重障,證到遍行、勝流、無攝受、類無別、無染淨、法無別、不增減、智自在所依,業自在所依的十種真如理。簡單說來,修習地就是修十度,斷十障、證十真,成就二種轉依。
五、究竟位
究竟位者,因在前面的修習位,數數地顯發無分別智,修諸勝行,二障通通斷盡,故二果乃得圓滿。論圓滿,菩薩還須進修,故不能及,論殊勝,不是二乘的劣果可比,是究極竟了的位,故名究竟位, 亦即是佛果。有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這是說究竟位的相,其中最後一句是出其體,其次七宇顯其勝德,後八字簡別二乘,顯與叁乘有別。頌中的“此”指二轉依。
其體是真如之理,雖然自性本來清淨無垢,但有客塵二障的時候,此理便被覆蔽不顯。因能斷的無漏智,把二障斷除淨盡,故自性清淨的真如妙理始終完全顯現,即是證真涅槃。這是真涅槃所轉得。
其體是無漏智,那能生的種子,雖無始以來存于八識之中,但有所知障時,其被障礙而不能生起,若以能斷的道力,斷馀障礙,則可以由種子生起現行,這即叫做菩提,此即二轉依中的大菩提所生得。
這真涅槃大菩提的二轉依,其所證得的大呆即是究竟位,究竟位之體,即是這二轉依,這是無漏的,故叫做無漏界。無漏,就是說不與煩惱相俱、不與煩惱相應、不被煩惱所縛。這無漏,是圓滿勝明的究竟無漏。不同于二乘之無漏,尚與第七相應的所知細障相俱,故不勝明,亦不同于菩薩,只得一分無漏,還不圓滿。這二轉依的大果,乃究竟無漏界所攝。
究竟無漏界,二轉依所具有的殊勝德性,雖然很多,但可歸納爲四種,即不思議、善、常和安樂。
不思議者,因二轉依的果體,甚深微妙,斷絕尋思之境,不可以一切世間的譬喻言議來說明,故成爲不可思議。
善因清淨法界的真涅槃,離掉生滅之法,極其安穩,妙用無方,極其巧便,與不善相違,故成善。
常者,因真涅槃,無生無滅,性不變易,以大菩提常住真如爲所依,又因所化的有情沒有盡期,不斷不盡,故成爲常。
安樂者,因二轉依,自體無有逼惱,也能使有情安樂,故成爲安樂。
到究竟位圓滿,具是叁身,即是佛果。叁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唯佛果具足叁身。
自性身即是諸如來所證的真淨妙理,受用變化所依的實性,萬善衆德的本體,亦叫做法身。因是有爲無爲諸大功德所依止,這個道理,一切凡夫雖也具足,但卻被惑障所覆,自性不顯,故在凡夫,只是名爲如來藏,不名爲自性法身。到了究竟位,才名爲自性身,亦名法身”。
受用身有二種:一者自受用身;一者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酬報叁大劫長時所修集的無邊勝因而感得的。他受用身是因自己身證圓滿,乃爲初地以上的菩薩,現大神通,轉大*輪,斷除疑問,使他們享受大乘的法樂,而成爲清淨微妙的示觀身。
變化身乃爲地前菩薩,凡大等有情示現八相,或現神通,或說法門,或變化其他叁,業的種種事業而利樂他們,即成爲隨機應同的示現之身。
究竟位四智圓滿具足。四智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爲利樂一切有情,乃示現種種身土等的事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事,故名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善能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能說法斷疑,轉大*輪。
平等性智于內,則證平等的理性,在外則緣一切諸法及自他的有情,皆成爲平等的思量,因有自他平等的思想,故生大慈悲,隨著十地菩薩的所樂,變現他受用身土,使他受用法樂。
大圓鏡智即是轉變有漏的第八識,自受用的佛身、佛土等諸相現生于此智,猶如大圓鏡中,影現種種的色相,故名爲大圓鏡智。
究竟位就是成佛了,成就叁身四智,廣度有情,一切無礙了。
以上略述唯識宗五位的修證及其次第,概括說來,資糧位中,經過思維觀察,雖未能有所體證,但已深信諸法唯識之理,進一步在加行位上,同樣還未體證,但修習的現觀已經加強,在通達位,生起根本、後得二智,在修習位,已經見到唯識性相之理,從而數數不斷的修習,伏除其余煩惱,斷其余智障,最後到達究竟位,全出二障,福慧圓滿。
佛道雖然長遠,但如果不懈的
精進修習,依唯識之修次第而修,一定會悟入唯識實性,證到圓滿成真理,成就叁身四智萬德之佛果。
《論唯識宗的修證次第(果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