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P2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者時時刻刻不忘精進,即能促使心淨專一,無妄念生起,從而與阿彌陀佛結下良緣,定能受渚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②觀想念佛

  如善導大師《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經法門》中說:(《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十二頁)

  “觀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圓光徹,端正無比。行者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臥亦作此想,每常注意往西,及彼聖衆一切雜寶莊嚴等相,如對目前。”

  此觀想念佛叁昧,通過靜慮觀想諸佛身清淨莊嚴而得禅定。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先從靜坐做起,通過坐禅觀想阿彌陀佛法相莊嚴,金色光照,次想自身自毫光湧出,徹身自照;同時念念自心與諸佛相應。此觀想念佛叁昧可使用以下方法:

  覺照念—— 一邊稱佛名號,一面回光返照自身自性,佛心我心,佛身我身乃至叁千大幹世界,山河大地,四大假有頓成一體,都在一心一念之中。若此則入叁昧之中,以凡夫身得見佛地境界。

  觀想念—— 一邊念佛,一邊觀想佛身莊嚴如立身前,諸聖賢衆四周圍繞;或觀想極樂國土金地寶池,花開鳥鳴,寶樹羅網,光輝燦爛,猶如自身遊樂其中。若堅固此觀,則時時無不在極樂國土中,一切雜念、染塵皆無。

  觀想念佛可把娑婆世界的苦,無常、染汙等,與極樂世界的樂、常住不壞,清淨作以比較,以堅固離五濁惡世,發願往生極樂淨土的信念和決心。如能於四威儀中常作此觀想念佛叁昧,則能一心不亂,心如明境,一切汙染雜念不再生起,一切貪嗔癡不再現前,自然就能超出叁界之外,常住淨土之中坐寶蓮花。

  ③實相念佛

  如《十住毗婆沙·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所說:

  “不染著色身,法身也不著。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

  持名念佛是念佛色身,是有所得有所求法,畢競不圓滿。如《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見佛身莊嚴心生歡喜而出家,即遭到佛陀的呵斥。觀想念佛同樣執著於佛的莊嚴威儀和極樂國。土的美妙,有此執著,則不能即身即心是佛而頓超佛地。持名念佛和觀想念佛是爲了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則應無有執著,連佛法身也不應貪得。如《金剛金》所說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無一法可得和叁祖慧能“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了達第一義谛,得究竟解脫,與虛空無別,是名爲明了諸法實相,爲實相念佛叁昧。

  綜合叁種念佛法門,是相輔相承的。持名念佛對:鈍根少利者修,以增長福慧。若只念佛而不觀想,則不知佛身莊嚴,極樂國土美好,不易堅固往生的信念和決心;若只觀想而不念佛則不易定心、去妄念,反成妄想和幻想,走火入魔,得神經病而成狂妄之徒。若能於此二種法進而實相念佛,則必定具足佛身功德,息一切妄心執著,超脫生死之外,還歸妙明佛性,到達極樂國土。

  叁、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發展、地位及與其它宗派之關系

  l、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發展及地位

  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雖然只是廬山慧遠大師之後的事情,但是慧遠之前的道安法師,就繼承和發展了龍樹菩薩的淨土思想。龍樹菩薩彙通印度佛教各部派及大小乘的思想體系,所以在中國被稱爲“八宗之祖”、“第二釋迦”,自然淨土宗的曆代祖師都以龍樹菩薩爲該宗的實際開宗鼻祖了。然而,淨土宗曆來所奉行的叁經,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皆是釋迦牟尼所演說,所以淨土宗真正的源淵則應是釋迦牟尼佛,而其宗主則是西方極樂世界阿陀彌佛。如果更遠的推理下去,在過去久遠世的寶威德上王佛時,就有了淨土思想的存在。不管怎麼說,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則仍然是廬山慧遠大師之後,才依經據論,創宗立說,自成體系,獨成一家一宗之言。

  慧遠大師雖然聚集東晉時的社會賢達,文人學者,儒教名流共一百二十叁人結蓮社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還沒有形成宗派。昙鸾受法於菩提流友,後以淨土爲業。道綽在石壁山,因見昙鸾遺迹碑文而生恭敬,由涅槃學派轉而專修淨土,以觀想念佛叁昧爲主要方法,並留下3萬余言的《安樂集》。《安樂集》以易行道和難行道分佛教爲聖道和淨土兩門。他認爲憑自力依佛法修行證果是聖道門,是難行道;憑借自身願力和阿彌陀佛的接引入聖證果是易行淨土門,是易行道。他認爲在末法時代,只有淨土一門方是了生脫死的唯一法門,但是淨土宗的曆代宗師仍末把他列在淨土祖師之內。

  道綽的弟子善導大師,先專學《法華》與《維摩诘》諸經,唐貞觀年間歸依道綽修習淨:上門,以持名念佛爲主,在長安弘法。他的著作主要是講念佛叁昧的方式方法,並建立了一整套念佛儀規。所以後代尊慧遠大師爲初祖,善導爲二祖,並且以善導爲實際上的淨土宗創始人。他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到公元十二世紀時,日本僧人源空,依此疏創立日本淨十宗,故此善導大師在日本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佛教發展到唐代中期,由於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出現,中國禅宗興盛起來。到了宋代,隨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禅宗寺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禅宗人才輩出,代不乏人,並紛紛著書立傳,如棒喝等應機接引法門形成一股旋風,席卷中國,影響亞洲大部分地區。由此而引起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儒學家們的極大驚慌,因而才促使了陸九淵、朱熹等新一代儒學的産生。然而朱熹等人的儒學著作中的字裏行間,無不大量地吸收佛教理論,以增強其生命力。其中較之儒學鼻祖孔子的儒理而言,已經是大相庭徑,面目全非了。

  唐宋以後,與禅宗相比,律、唯識、華嚴、天臺等宗都後繼無人,無力望其項背。只有淨土宗一門,由於基層佛教的發展,使念佛叁昧法門在民間廣泛流傳,與禅宗並駕齊驅,共同發展。唐末末初的永明延壽禅師因其歸心淨土,被尊爲淨土六祖。明代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清代十一祖省庵大師等人都堪稱佛教史上的泰山北鬥,促使了淨:仁宗更爲廣泛的流傳。民國初期的十叁祖印光大師,對念佛叁昧頗有心得,深得世人的敬重,門下弟子相信徒望風而拜,可算得上淨土史上的驕傲。由於淨土曆代祖師的努力,使得今日中國佛教形成了“有寺必有念佛叁昧,信徒皆念阿彌陀佛”的局面,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佳話。 (曆史記載:善導大師初到長安時,無人知道念阿彌陀佛。于是他對大街上的乞丐說:“誰念聲阿彌陀佛,給一個銅錢。”以後,乞丐見到善導六師,皆念阿彌陀佛,一人皆施—銅錢、長安城內乞丐一一傳開,都來向他乞討,最後發生經濟危機,只得離開長安。但長安城內有見僧人者,皆念阿彌陀佛,並傳向各地。)所以,現代中國佛教的僧人與僧人,僧人與信徒及非信徒之間,一句“阿彌陀佛”就象中文“你好

  ”、“再見!”、“謝謝I”、“對不起!”,英文的"How are you!”、"Good——bye!”、“Thank Youl”、"Excuse me!”一樣,成爲人們見面,表示感謝和道歉以及告別時的常用語言。這足以說明,淨土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對現今佛教的巨大影響。

  2、淨土宗與禅宗及其它宗派的融合

  雖然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禅師,第一次明確指出“禅淨雙修”的觀點,但是,印度釋迦牟尼佛讓靜慮習禅者念佛以去恐怖,就包含了禅淨共修的義理。而我們從龍樹菩薩的著作中,同樣可以發現大量有關禅淨並舉的內容。

  佛教傳入中國後,禅宗四祖道信禅師,繼承了《文殊所說般若經》的“一行叁昧”思想,其實這就是般若和念佛叁昧的合二爲一。五祖弘忍大師和他的弟子潞洲法如,以“齊速念佛名,令淨心。”的習禅方法,我們可以從《傳法寶記》中看到。北宗禅之祖師神秀,顯然電繼承了五祖的念佛叁昧思想。所以,我認爲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觀想念佛;本偈的後二句“時時勤拂式,勿使惹塵埃。”則是要通過持名念佛叁昧達到——塵不染。六祖慧能大師因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心下大悟和他的“本來無一物”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實相念佛叁昧所說的“法身亦不著,永寂如虛空”的境界。

  五祖弟子資州智洗的門下處寂禅師,於唐開元年間在成都淨衆寺講戒說法。據《曆代叁寶記》記載:其“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雲: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 是慧。此叁句話,即是總持門。”由此可 見四川的處寂禅師也是主張“禅淨雙修”的。

  五祖門下宣什宗,《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中說:“即南山念佛門禅宗也。其先也五祖下分出,法名宣什。”

  又如《壇經》中說:

  “善知識!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行一叁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心坐不動,除妄不起心。”

  如此,從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門下,無不主張念佛淨心,行念佛叁昧法門。直到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禅師,極力主張並明確提出了“禅淨雙修”的觀點。他的著作《宗鏡錄》一百卷,認爲各宗諸派殊途同歸,“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提出禅教並重,性相融合,歸心淨土的弘法觀。宋代中葉的大慧宗杲禅師提出“念佛是誰?”的話頭禅,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宋以後,佛教各宗派逐步走向融合。淨土宗不僅與禅宗不可分,即便是律、天臺、唯識、密等諸宗都無不以淨土念佛叁昧來作爲修行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國只要有寺院的地方,無人不念本師釋迦牟佛,無人不做早晚功課,無人不念《般若波羅蜜經》,無人不念阿彌陀佛,無人不稱念觀音菩薩名號。

  

  

《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