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之比較
法清
閩南佛學
人生在世最難解決的問題,莫過于“生”與“死”。是以釋迦棄王位爲沙門,其旨在探究“生死”之謎。他曆盡魔難,幾度霜寒,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從此解除衆生之惑,爲我等開設透視生死之法,故稱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
釋迦世尊爲了解決衆生的生死問題,從如如不二的妙體中,開顯出東方藥師淨土,西方彌陀淨土二大方便法門。東方是太陽升起之位,如太虛大師說:“蓋東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長萬物。西方是太陽下山之處,是“四季之秋,萬象蕭條。”這東西方淨土都是與太陽有著直接的聯系。提到太陽,人們就會想起光明,因爲太陽所代表的就是光明。而光明又是人類所渴望所希求的。古印度在釋迦時代崇拜太陽的風氣幾乎普及全民。光明不止是印度人在崇拜,五濁惡世坎坷的人生道上是沒有人不渴望光明的。然而佛陀廣說四十九年大法,皆是因衆生的需要而開演,這就所謂的“契理契機”。都是要契合衆生的根機。觀察有情的癡病淵源,對症下藥,使患者得以解除苦痛。佛陀爲了解決有情對于“生”的迷茫而開設東方藥師淨土,爲了解除對于“死”的憂患開設了西方彌陀淨土。東方是生長萬物,所以把延年益壽之事付與藥師,西方“萬.象蕭條”所以把救死度亡之事賴于彌陀。藥師與彌陀都是釋迦佛的全體所起的大用,雖然有消災與度亡的區別,但在攝用歸體, “鹹不外乎無爲而無所不爲之釋迦佛”。 (見《太虛大師全集》)
這二法門傳入中國很快就受到人民的歡迎,不過有所側重。從東晉開始就有“家家彌陀,戶戶觀音”,“諸經所贊,盡在彌陀”之說。彌陀的往生思想一時于中國猶如明珠璀璨,直到今天仍是光彩奪目。與此相對的藥師法門入東土後,和彌陀相比一直是淡然失色。太虛大師說::“中國人有不知釋迦與藥師之名者,而彌陀則人人皆知。”中國在唐宋以後的佛教,基本上都是偏于度亡救靈。大力提倡死後的安樂世界,這可說是與中國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們由于長期的被封建統治者壓迫,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歡樂,故此寄托死後美景的無限追求。回顧前說,佛教的法門是根據衆生的需要而設立的。所以在那種混亂,黑暗的社會也就産生彌陀信仰。
曆史已經成爲過去,在當今是國家強盛,科技文化發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們過著安樂的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所需要的無疑的應該是“藥師法門”。因爲人的生活水准一旦提高,他就希望能夠得到永生。如秦始皇,未得天下時想得天下,得天下後就欲求長生不死。只有不死才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人間所謂的“歡爾”。故此我們今天應當大聲倡言:“藥師淨土在人間佛教中是永垂不朽。”這也就是我要寫這篇比較的目的。所謂比較就是要強調二者的本義皆是釋迦方便施教,從本體上說無二無別,依現象看妙用不同。在此筆者認爲在苦難的社會,彌陀爲主,藥師爲附(如過去的封建社會),在于今天的社會現狀應以藥師爲主,彌陀爲附。如此一來方能證實“佛法是救世之光"。藥師與彌陀他們是何方之神聖,他倆是如何成立莊嚴國土,對于現實社會中的意義誰爲殊勝,現將分別于下加以比較說明。
一、二方淨土的建立
釋迦牟尼佛在叁藏十二分教中所說的淨土許許多多,但只是對于東西方淨土及彌勒淨土有專經介紹。西方淨土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等等。而東方藥師淨土則唯有《藥師經》。這些經都是在介紹佛于因地所發的誓願和他所成就的正報及依報莊嚴。現在我們且先看.看藥師佛是如何成立他的琉璃世界。
釋迦世尊于《藥師經》裏告訴文殊菩薩說:從印度向東方算起經過了十恒河沙這麼多的佛淨土後,有一個世界名叫淨琉璃。在那國土主持佛法的佛號稱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位世尊在他還做凡夫時行菩薩道,發十二種殊勝大願,要使一切衆生有求必得,獲大安樂。在這部經中我們就可知道,藥師佛所建立的琉璃淨土是依他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而成就。但此經中所遺憾的是沒有交代藥師佛于因地時是從何佛發願,未發願時又是何人。這一點上就不及彌陀淨土交代的清楚。在《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告訴阿難說:在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有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這位佛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一次與諸天有情說法。參加此法會的有一個大國王名叫世饒王。聽佛說法歡喜踴躍,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抛棄國王和一切榮華富貴,跟隨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名號爲“法藏”。法藏出家後勇猛精進,廣行菩薩道,于佛前發起無上大願(即四十八願),“積功累德,無量無邊,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從上就不難看出藥師淨土與彌陀淨土的建立都是在因地時行菩薩道,依佛所發誓弘誓願而成就的。藥師發十二大願,彌陀發四十八願,若從這數字來說,似乎彌陀的願力勝彼藥師。而其不然,諸佛之願力是平等平等。願是凡夫趨證佛果的動力。若無願便什麼也不得成,所以修學菩薩首先必須立定志願,然後從願起修,依修得證。
諸佛願力,從聖谛說,是平等無有高下,但依世俗谛講,則有妙用差別。如彌陀四十八願就偏于濟死,這是因爲所處的位置不同。《淨土安樂集》說:“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衆生。”藥師的十二大願則趨向于解決人生的現實問題“穿衣吃飯”。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將四十八願與十二大願各抄幾條出來做爲比較,
藥師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彌陀第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藥師第七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彌陀第十九與二十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藥師的大願是通過他的智力開展,豐富了人民資生物質充足不缺,使一切人沒有衆病的迫切苦,倘若有病也不會貧病交加,而是眷屬資具,醫藥具足,有療養,有休息,衆病自然消除。
彌陀則以悲心及願力,令一切有情離開猶如火坑的娑婆世界,生到西方安樂淨土。同樣是“聞我名號”,彌陀則與諸菩薩衆來迎接彼到西方極樂國,而藥師則令其脫離死病痛苦得豐足食物。
無論是資生或是濟死。諸佛之願力都是爲了讓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藥師與彌陀都是依願力而建立其莊嚴淨土。那他們的國土的風光面貌如何,我們不妨也來看看:
《藥師經》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藥師佛的國土一向都是清淨,國中的衆生平等無二。沒有男女相之分。人民慈善安和,無任何惡趣罪業。大家的身心清淨,善根具足,遠離一切痛苦。他們所住的城樓、宮殿,一切的裝飾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彼國的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寶所成的,通明透亮。所走的路都用金繩劃分爲界道。在琉璃國中有二位大菩薩,一是日光遍照,二是月光遍照。.這二位是在彼國中一切菩薩的代表人物,是專門輔助藥師如來弘揚佛法的得力骨幹。除此之外還有十二藥叉神將圍繞其國護持佛法。 (見原文玄奘譯)
《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雲: 東西二方淨土的國界、面貌大致相同。國土的建設都是用七寶,國中皆無男女之相,都有二大菩薩助化。西方淨土有觀音、勢至。東方淨土有日光、月光。 《藥師經》有說:國中的一切嚴飾: “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依二方國土的風光特性看來,淨土特別強調就是“清淨、平等、安樂”。讓人感到進入淨土是清涼、平等、無惡濁、莊嚴,一切都是美妙無比,是一個絕對理想的世界。 二、在中國的影響 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是在後漢靈帝支谶譯出《般舟叁昧經》開始,之後西晉竺法護等譯出《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彌陀淨土從此在中國很快地被弘傳盛行遍及全國。羅什等人亦譯出了大量的淨土經。如《阿彌陀經》、《十住毗婆娑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藥師淨土的經典,自古至今只有《藥師經》一書。此經最早入華是爲東晉帛屍梨密多首譯,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此譯是爲密教經典,並非在闡揚淨土。直到隋唐達磨笈多和玄奘才把此經原本的譯成淨土典藉,才真正的弘揚東方藥師如來淨土。從譯經史上就不難明了東西方淨土在當時的優劣。故此也就形成了千多年來西顯而東隱的趨勢。彌陀淨土大量的書籍譯出,在中國佛教中,不折不扣的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有衆多的法師專弘此思想。東晉的慧遠大師第一個站起來大力的推行。他在廬山結白蓮社,與當時諸賢,同修淨土之業。中國的淨土宗法庭在此締造。到了唐代淨土幾乎是到了登峰造極,由于信奉者多,未免在于理解和認識上就有所差別。故此在當時分爲叁大派: A慧遠派,此派的念佛是以“觀想"爲主,即入叁昧,見佛,往生爲目的。他們是以知識義解爲主,把… 《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之比較(法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