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的種子思想(堅鈺)

  《攝大乘論》的種子思想

  堅鈺

  閩南佛學

  茫茫宇宙,渺渺有情,一切皆逃不出因因果果的規律。誰能違背得了它呢

  關于因果的話題,諸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類淺易的因果道理是婦孺皆知。誰都懂得“豆種只結豆角,瓜種只結瓜果”這是必然的。但這必然因果中的“豆種、瓜種”的種子從何處來

  源于哪裏,以及其成爲種子所需的條件,人們大多不會去了解、追究它,即使有了解者,也少之又少。正由于此,有必要來談談這一問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攝大乘論》一書中對“種子”是怎樣論述的。

  一、種子的來源:關于種子的來源有叁種說法:

  1、唯本有說;2、唯新熏說;3、本有始起並有說。《攝論》認爲種子是熏習而來。

  二、種子的種類:

  有“外、內”兩類,外種,如谷、麥等;內種,就是阿賴耶識中的能生性。

  叁、種子的性質:

  不是善,不是惡,而是無覆無記的。它是沒有善惡性可以明白的記別,所以叫“不明了。”從種子的能熏因與所生果上,誰也可以說有善惡,但在賴耶中,只能說它是無記。

  四、種子的定義:

  1、刹那滅:有能生性的種子,刹那生起,隨即壞滅。

  钰2、果俱有:能生因之種子與所生之現行果俱時現有。

  3、恒隨轉:賴耶的能生性,相續,無轉易無間斷,直到最後。

  4、性決定:種子隨能熏因之力而各別決定,如善種決定起善行,惡種決定起惡行。

  5、待衆緣:種子要等待衆緣和合的助成,轉變方能生起現行。

  6、引白果:各自種子引各自的果法。

  以上的六義,無論內種、外種,都必須具備,否則,不能成其爲種子。

  五、種子與熏習:

  熏習有能熏和所熏;種子要成爲所熏,必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

  1、堅:是有相對的安定穩固之意,雖有變化,但流動性小,能夠保持熏習的能力,功能性不易散失。世親菩薩以風和油來譬喻固定性和流動性。油比較固定,它的香氣能保持到很遠的地方而不散失;風流動性大,不能保持香氣,隨處飄散。種子如果流動性大,就不可能受熏,必須有堅固性。賴耶是屬于相續一類,有固定性,所以就可以被熏習。

  (2)無記:屬于中庸性,因爲善不能受惡熏,惡不能受善熏-唯有無覆無記,能受善惡的熏習。譬如說極臭的大蒜,極香的檀香,都不能受熏。《叁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人之初,性應是無覆無記、不善不惡。至于說成長後的善與惡,那是由于他自身的業力所招感。因此,賴耶是無覆無記性,這樣,賴耶是所熏習。

  (3)可熏:有容納熏習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塑性。種子一旦沒有可塑性,也就成了“朽木不可雕也”。

  (4)與能熏相應:所熏的還要與能熏性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例如:法師在某天某處講法,信衆聽法接受佛法的熏習必須也在法師講法的某天某處,否則,即使具備上述叁義,不能成爲所熏,因爲不能與能熏相應故。

  由上述(四個條件)可知,阿賴耶識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才是“熏習相”,缺少其中任何條件,都不能成爲所熏。

  六、種子的生因和引因:

  能生,是任何一法的能生之因;能引因,是一種能夠引長殘局,使已破壞的東西,獲得暫存的力量。我們都知道,一切事物都遵循著成、住、壞、空的規律。當物體進入壞的時候,並不會立刻消散。如一期生命的存亡,人死後,屍體不會立即散滅,還殘留著,“任運地漸漸消滅”。這就是引因的力量。

  七、種子與賴耶的關系:

  是不一不異的渾融關系。賴耶是無覆無記的。在沒有生果以前,不能分別種子間的差別,也就是種子處于非善非惡之中,與賴耶的關系爲非一非異。

  八、種子作用的差別:

  宇宙人生,有著多種多樣的差別作用。這些差別與賴耶相關,而賴耶的差別就是種子作用的差別。有漏與無漏種皆由熏習而來。有漏種

  由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同時同處,俱生俱滅,賴耶帶彼熏習而生;無漏種,從善知識所聞正法,如理作意熏習而成。

  1、有漏種的分類,或分叁種:名言熏習,我見熏習,有支熏習差別。或分二種:共相種和不共相種,[(有受盡相種,無受盡相種)、(粗重相種,輕安相種)、(具足相種,不具足相種)]。其中共相種,是現起器世間的依報種子;不共相種,是現起根身的正報種子。修行人對治道生起時。只能斷除不共相種,把共相種轉爲清淨;因爲共相種所現行的共相(器世間),是衆有情共業所感,即使一人證果也無法改變,唯有凡聖對器世間的所見不相同。如《維摩诘經》中說:“心淨,則佛土淨”。佛陀所見世界是清淨莊嚴的;而有情因煩惱習氣,所見世界是五濁惡世。

  2、無漏種寄于阿賴耶識中。它雖與阿賴耶識相合,而性質不同。它是清淨無漏的,是法身。未現行時已能對治煩惱,不再造業。對治已造業力,又能因此奉事無量諸佛菩薩。現行後能長法身,解脫身,能斷惑證真。

  從以上八點,我們可以約略的知道《攝論》“種子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闡述種子是由熏習而來,有其自身的六種定義和無覆無記的特性,以及種子與第八阿賴耶識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由于種子是熏習所致,有漏種與無漏種皆含于其中,這樣,便構成了世界現象差別的種種不同。一旦有情造諸善業或惡業,便自食其果。假如是種有漏因,便得有漏果——沈淪于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回而沒有止息;假如是種無漏因,便得無漏果一一清淨,解脫能斷惑,證真如。

  鑒于種子在因果律中的功能作用,故每一有情在造因時,要叁思而行,千萬小心謹慎,不要到果報現前時才知生死苦痛,大聲呼救,那時悔恨,未免太遲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