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對小乘聖者的認識(見中)

  我對小乘聖者的認識

  見中

  閩南佛學

  依《勝曼經〉說,阿羅漢辟支佛都有怖畏心,這是由于他們的智德、斷德的不究竟。依《阿含經》說,證阿羅漢的聖者能自記:“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生是生分,指煩惱,所以是斷集智。梵行已立,是道已修成就了。是修道智。所作已辦,約證涅架滅谛說。出家所要作的,是了生死而證涅架,大事已辦,爲證滅智。不受後有,是知苦智。現在生死是本有,苦果斷盡無余,這一生死了,不再起未來生死,故名不受後有。總合說:于四谛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究竟完成。爲二乘聖者所證得的境界。依《勝曼經》說,二乘于四谛的知斷證修,是沒有做到究竟的。他們還有生死怖畏,故知阿羅漢辟支佛有余變易生死法不盡,故仍有煩惱,不能說我生已盡。因二乘還有煩惱,所以修道還沒有到達純一究竟,不能說梵行已立。阿羅漢辟支佛爲了證涅槃,但還不是真正涅架,如《法華經》說:“汝所得滅,非是真滅。”應作的事。既不曾達到究竟,而當來還要有所造作,這不能說所作已辦。二乘雖斷除了四住煩惱,而無明住地還不斷,不曾能完全度過煩惱大海。當來還有生死,還有所斷,這不能主不受後有。因爲不盡,不純,不究竟,所以阿羅漢辟支佛離涅槃尚遠。爲什麼說二乘聖者所得四智不圓滿,還沒有證涅槃呢

  依《勝曼經》說:“因爲唯表如來得究竟的圓證涅槃 ,成就一切功德。”而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成就一切功德,就二乘聖者涅槃,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究竟的真實說。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如來無量無邊功德,而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限最功德,就二乘聖人得涅槃,這是佛的方便說。唯有如來得般涅槃,因爲一切所應斷的過患皆悉斷滅,成就了第一清淨,而阿羅漢辟支佛還有剩余的所知障習,所以所證法性非常一清淨,說小乘聖者得涅槃者,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究竟真實說。

  二乘聖人所得知斷證修四智,約凡夫言,可說是圓滿,各證涅架;約佛的究竟果德說,那是不究竟的,還沒有證得涅架。

  有人說:聲聞人僅僅悟入緣起性空,而沒有悟入性空緣起。我認爲,聲聞縱然沒有悟入性空緣起,但不能說聲聞人不能悟入性空緣起,或絕對沒有悟入性空緣起。其實小乘聖證者得性空真理的,也能從空出假,也有濟世度人的悲心,但比超大菩薩們,當然顯得很薄弱。《維摩诘經》說:正使聲聞終身聽聞成佛的妙法,由于他們已斷煩惱,于生死中劃分界線,對于一切度生的事業不感一點興趣,所以永遠不能發無上道意。《維摩诘經》、《法華經》在思想上略有不同,本人站在小乘不能回小向大的立場,勸諸修學大乘的行者,甯可因作惡墮地獄,亦不要學小乘求自了,如果走上小乘的解脫道,就永遠沒有成佛希望。當知《維摩诘經》這一說法,是約一般聲聞回心趣向一乘的根機尚未成熟,所以貶抑小乘只到此爲止。《法華經》站在究竟一乘的立場上,闡明一切衆生皆得成佛,所以先于小乘加以貶抑,使自以爲善的小乘人,漸漸的明白過來,成佛並不是與己無份的,從而對過去的所作所爲感到懊惱或懷疑,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成佛,于是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告訴他們過去所行的皆是菩薩道,以致轉到一乘的佛法中,終于爲之授記作佛。《法華一瓣心香·我對小乘聖者的認識經》雲;“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只要在性空的上創造成佛的條件,凡夫小乘都能成佛。

  即順法師說:“修學大乘法,有兩條路:一、最初即發菩提心,頓入大乘,名直往菩薩。二、先發小乘心,或證小乘果,然後回心向大,這是遇回曲入,名漸入大乘。一乘法中直往的頓入大乘,如《華嚴》;經小乘而漸入大乘的,如《法華》。但從所入的唯一大乘法門說,並無不同”。印順法師的這段話,可謂是千古不變的鐵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