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影響和作用(釋心月)

  宗教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影響和作用

  釋心月

  閩南佛學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搞好物質文明,更要搞好精神文明,把社會成員培養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這就是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也就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目標。

  民族文化素質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所謂素質,它主要指的是人的品質。社會存在不同的民族、個人是以先天禀賦爲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人主動參與改造主客觀世界活動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內在品格。人的素質包括的方面很多,概括地說,它包含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素質作爲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對人的身心上的要求,既具有曆史性——傳統精神的繼承,又具有時代性——時代精神的體現和弘揚。當今,人們習慣于將文化的基本構成分爲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大類或兩個層次。前者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事實判斷的前提下,著重于社會經濟成就;後者主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著眼于人格規範,提倡人的自生、自覺、自律的平衡心態,借以實現社會安定秩序。此二者構成人類文化的整體,成爲民族文化素質的基本內涵。

  人,既是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又是社會的抽象意義上的人。可以說,人的素質就是這兩大結構合二而一的産物。不難理解,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既然決定了人的文化內涵素質。宗教作爲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一種社會群體活動,對人的素質的兩個方面(精神的、物質的)都有所側重地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今世界,誰也不會否認、也不能否認:宗教就人的文化素質,有它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例如宗教的神學理論、宗教哲學,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産生著巨大影響,猶如佛教的“明心見性”、“淨化人生”與今天提倡的“心靈美”和“精神文明”有什麼根本差異呢

  其次,宗教倫理和宗教禁忌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多少製約著人們的行動。佛教倡導的“五戒”、“十善”和“五位百法”,既對人們提出了世間法的作人准則,也從人的精神現象和社會心態判別了人格規範、人格完善的標准,這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不能擯爲方外之談。

  其叁,宗教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産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如佛教的“因緣觀”、“業報論”、“自覺性”,在人們現實生活中,都對人們的思想行爲、價值取向和防非止惡等等方面,有它穩定社會因素的一面。再其次,宗教不僅對人的社會素質,而且對人的自然素質,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環境保護,都有它的社會功能。

  上述四個方面概舉了宗教有它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對人的文化素質的影響。那麼,宗教對民族素質的影響是有利于民族素質的提高還是不利于民族素質的發展呢

  也就是說,宗教對民族素質的影響究竟如何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以整個宗教的社會作用及其評價。在這一點上,我國理論界有相當的部分人持否定態度。然而,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特別是自黨的十一屆叁中全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宗教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今日的宗教界也不能同解放以前同日而語。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宗教一概擯斥爲神學迷信,視爲人,民的精神鴉片。

  應該看到,宗教給人以精神慰藉和心理上的平衡。精神空虛,心理失調,是當代爲數較多的人(特別是老年人)的通病,也是人的素質提高的大敵,這也是宗教之所以在科學昌明的現代得以生存並持續其發展勢頭的原因所在。再者,宗教道德給人們遵循的社會道德以保障作用。各種體系的宗教道德,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涉及神——人的關系規範;二是涉及人——人關系的行爲規範,不管宗教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被如何目爲“荒謬”,作爲保障社會公德,提倡“改惡向善”這一作用則是客觀事實。如宗教文化、宗教藝術對人們的熏陶,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淨化社會環境、發展旅遊事業,未嘗沒有社會效益。必須指出,宗教的許多教義,宗教的群體活動,對人的集體意識、平等觀念和仁愛爲心都能對當代社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佛教的“衆生平等”、“自覺覺他”、“圓融無礙”等大乘經論的宗旨,不論其正面或側面都能啓迪人們思想,從實踐中提高人的素質。

  因此說,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作爲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的宗教是愛國的,在這個前提下,宗教當以正面、即從人間佛教這個正面,爲提高民族文化、人的素質而盡到其自己的功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