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煩惱即如來種中看煩惱(全性)

  從煩惱即如來種中看煩惱

  全性

  閩南佛學

  前 言

  何謂煩惱

  煩者煩熱,惱者惱亂,煩熱惱亂身心,是爲煩惱。

  就是這煩惱,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爲它葬送性命。亦是這煩惱,導致尢窮無際的生靈,長劫沈溺於叁途,頭出頭沒漂泊於苦海,無始無終流浪於生死。煩惱啊!你是多麼可畏,故佛於小乘經中,喻之爲毒蛇,垢染,枷鎖,纏縛等。然又奇怪,同是這煩惱,佛卻又於大乘經中喻之爲幻化,煙雲,菩提,佛種。是事雲何

  佛道就在煩惱中

  在凡位,種種煩惱如條條毒蛇纏繞著我們的身心,令我們恐怖不甯。修途中,諸多煩惱障又似座座懸崖,橫阻於前路,令我們寸步難行。成道後,又是這一堆堆煩惱,煥然一新,一轉成爲清淨莊嚴的寶座金臺,把我們化生爲超凡大聖。

  佛道在哪

  就在這無邊無際的煩惱中,所謂轉煩惱爲菩提,是爲真修道,化黑暗爲光明,是爲歸故鄉。例女口四顛倒爲衆生煩惱。但今則以正智觀照,了達諸法性空無自性。化四顛倒爲四念處,(苦、空、無常、無我),便是轉煩惱成菩提了。又如我們好心助人,前人則罵我虛僞討好,作爲凡夫無不傷心;然爲除疑惱,便將佛法作爲自救。止智觀察諸法實理,種種罵謗唯是名言等假合,緣聚而生,緣散即滅,如燕過寒潭,風越疏竹,轉眼即過,來無從,去無至,如幻化般無有實體可存。又觀這能罵的他及被罵的我,乃至觀察自己被罵後的煩惱,等等皆假緣所生,求其自性實無所得,如是觀察,漸漸心朗,眼前煩惱如煙雲而去,暗去明采,無明死則慧命活,轉煩熱爲清涼,是爲修道。道在煩惱中,除此更無道。

  塵世紛紛,人生短暫,煩煩惱惱,多少人由之躺下,摸摸撞撞,又多少人由此站了起來,一舉成爲出人頭地的大聖。佛道無路,它就在這堆煩惱中,在這片無明黑暗裏。所以智者修行,不僅不避於煩惱,更將自己臨身於中。所謂“引蛇出洞”,煩惱一旦伸出頭來,正是根除的好機會,趁此利用起來,用智眼識破它、進而將性空之水溶化它。比如我們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惱頓生。這時我們發現嗔毒之蛇從心中爬了出來,才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煩惱。今既發現,也正是拔出的好機會。便以正智觀照,此嗔心無有來處,唯由這“打”緣而生,若無疼痛,嗔亦不生。衆緣之中缺一不可,緣聚則生,緣散即滅。既是緣生之法,了無自性,故亦無有一個不變的打體可得。同時這能打的,及所打的人,亦複不出緣生之法,皆無自性。如是觀察,煩惱漸漸消失,心中也越發明悟。所謂:“斷一分煩惱、證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煩惱中轉,煩惱斷盡時,法身自然圓。

  修行並非艱難,難則難於不明路,不知道就在足下,在生活點滴中,在這一片無,明妄念裏。這片無明,就如暗無天日的長夜,這片夜空,須我們以正念智光去點亮,一旦光明,方知原來是故鄉,故鄉並非夜闌外,亦非出於光明後,原在其中,早在其中,十垢不染,本自光明,不明的原是我們這對沾滿塵垢的凡眼,這個顛倒迷著的妄心,覆蓋真如令不得顯,隔住光明令不得見,一旦眼明,原來到處皆光亮,一日心開,所到何處不故鄉。

  在此呼籲,六道中的浪子們,快快醒來,勿再醉生夢死,迷茫流浪。所謂:“苦海茫茫,回頭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這煩惱苦海,今令你遊上岸的還是這煩惱海,煩惱是一個,但認識的方向不一樣,迷於此然又悟於此。

  離開煩惱不可成佛

  凡夫修行,往往忽視了煩惱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躲到深山古洞中,自以爲很用功,殊不知欲離煩惱而成菩提,了無是處。《維摩诘經》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修途中亦是這樣,既不與外界碰撞,心中無量煩惱種子,無處生起現行,一旦邁入塵煙,遇緣生心,則種種煩惱又滾滾而來,才知猶大凡一個。

  昔有一住山比丘,山上靜坐,數年功夫心覺清淨,疑是見道,便向人說。一天蔔山乞食,見女色又心生愛染,方知還有煩惱,聖果未證.問佛是否犯大妄語。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煩惱,煩惱之汙泥,能長養佛果故。如蓮花潔淨,卻出於汙泥,泥不汙則花不茂。《維摩诘經》中文殊菩薩曰:“譬如高原陸地,小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如是,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作爲土石,欲塑成一尊莊嚴的佛像,要經受雕塑師的敲敲打打,何況一個出世逗人,將要從一個無常臭穢的凡軀,轉而成爲超越萬相的法身理體,豈可不經受煩煩惱惱的幹磨萬煉。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煩惱則是登峰之梯,無梯則高峰不到。每一個煩惱,在修程中便如這層層登峰之階,每當我們折服一個煩惱,便如在這條趨頂階梯上又踏上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個煩惱,在聖則是又高出了一地風光,漸漸煩惱斷盡,果位自然等齊。聖景高高,原靠這堆煩惱托著青雲直上,最終攀上了大覺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豈可避開煩惱。原來煩惱是成佛之因,如來之種。例女口《維摩诘經》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答曰:“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嗔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爲佛種。”由此可見,煩惱在佛道其地位竟如此之高,故不可避開煩惱,衆生也正因爲有煩惱故,可以修行成佛,草木卻不能。行者們:讓我們把每一個煩惱都利用起來吧.沿著這一條條煩惱荊棘,我們可以登上大覺佛位。

  認識煩惱即是如來

  煩惱如來截然不同。若能觀心實相,本自空寂,因緣無性,心相非有,則實相法中哪有煩惱女口來之別,同時心相非有,亦是非無.因緣之法有無同體,因爲同體,所以說無說有,有即非有,無則非無。所以心相皆空無即非無,所以如幻如化,作如是觀,便無分別,煩惱如來原都平等。若能識得,如來即在煩惱中。又煩惱是叁界有相有漏法,如來則是出世無相無漏,有漏無漏相對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無有有漏,也無無漏,平等一如,不執有相見,不執無相見,如來煩惱一如平等。

  煩惱,它是性地上的幻相,真體上的妄用,攝相歸性,攝性歸體,煩惱空性即是覺性。永嘉大師所謂:“無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屬即法性。”此如水與波,水相波相雖有動靜之別,但二者其性無非是濕。所以見了無明實性,也就離了一切執著。不僅煩惱無所破,就連佛相也無所取,不落有無數量,超過尋思,煩惱如來平等無別。故曰:“識得煩惱即如來”也。

  煩惱之法,非實可畏,它女口一座迷宮,唯恐迷倒之輩,識前路,它是那麼神秘恐怖,東撞西轉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麼清晰了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宮當中,在你足下,其實無出無入,迷宮就在自然中。迷宮亦非迷,愚者自迷失。煩惱亦非煩,凡夫自煩。所謂修行,亦非有條實在的道可修,唯是糾正凡夫迷邪之心。所謂煩惱,它就如隨形之影子,躲避煩惱的人,煩惱卻逼他更緊,若能不驚不怖,鎮定下來仔細端詳,煩惱原是自身虛影,一切恐怖便如煙雲遠去。其實,令我們恐怖的,並非這煩惱虛影,實在是這錯覺之心,這個錯覺之心,便是覆蓋了我們許久許久的無明,若不識得,唯是從受虛驚,應敢于把這片無明揭破,真相大白,煩惱即是法王身,無天無地,萬相一平。

  結 束 言

  所謂:“不到虎穴,焉得虎子。”同樣的,不到煩惱之溶爐中鍛煉,何能造就一位真人來。煩惱其實並非可怕。雖然嚇倒多少門外漢,但卻成就無數聖賢來,生死迷途中,它如一位大善知識,萬般無奈,硬把迷子逼上道嶺。修程中,煩惱又女口一位好道友,互相攜手到佛城。現實生活中,煩惱雖如一灘汙泥令人討厭,但卻無形中孕育出我們法身慧命來。

  行者們:勿被這幻化之法嚇倒而畏縮不前,請把你們的船從避風港處開出來,到大風大浪中遨擊,否則,何能將船開到安穩的彼岸

  一帆風順的避風港,就如生長於溫室中的嬌花,永遠見不到大自然及星星月亮不口太陽。因爲它經受不了風霜。修行亦複如是,不經受寒暑風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頂天立地毅立於人間,爲萬萬生靈遮風擋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