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
能賢
閩南佛學
前 言
波羅蜜,梵浯,漢譯到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堅固巨大的船筏,運載衆生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河,到達無漏之彼岸,故又稱六度。
六波羅蜜法是菩薩修習的正道,攝盡一切菩薩的總行。菩薩在長劫自覺覺他過程中,修習無量無邊的法門,主要是以六波羅蜜法作爲行持的准繩。若菩薩離開了修學六波羅蜜多就不能成爲菩薩。在《瑜伽師地淪》中,論觀察菩薩種姓時,即觀察其人是否實踐菩薩道,以斷定其菩提的有無,菩薩道即是實踐六度之行。
雖吾愚鈍,亦欲拙筆,淺談對此法門的認識,祈願與諸位同修以共勉之.
一、釋六波羅蜜義
波羅蜜雖有六種,然各有其特征和殊勝的意義。
(—)布施波羅蜜:布施,梵語檀那,此雲布施。《攝大乘論》雲:“能破悭貪貧窮及能引得廣大福德資糧,故雲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所謂財施:即以清淨心用飲食、衣服、田宅、珍寶等資生之具及生命—切所有內外之財施予所需的衆生,消除衆生貧寒之苦,獲得身心安樂稱爲財施。如世尊往昔投身飼虎,代鴿喂鷹可以資助衆生生命就稱爲施波羅蜜多。所謂法施,謂以不求名聞利養的清淨心,將自己于經淪中及善知識處所學世出世法爲衆宣說,使聽者得到法樂,以增長善根,是爲法施。如釋尊說法,可以資長衆生慧命。所謂無畏施:指對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給予無畏,消除恐怖,如古代行俠仗義的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濟度弱小;又如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尋聲救苦,故名施無畏者。總之,布施波羅蜜是衆生離苦得樂、修行證果很重要的一個法門。古德雲:“六度萬行,布施爲首。”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是故菩薩利益衆生檀那爲先。
(二)持戒波羅蜜:戒,梵語屍羅,此雲清涼,或名爲戒。《大乘義章》卷一雲:“言屍羅者,此雲清涼,亦名爲戒,叁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以能防禁,故名爲戒”。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所謂攝律儀戒:律是戒律,儀是儀則。所製戒律以防遏過非,因而立身之儀則,稱爲律儀。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惡防非,離種種雜染之法故,名攝律儀戒。
所謂攝善法戒:即以—切善法爲戒者,重在修習善法。即菩薩受了菩薩戒法後,思維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不衰退,並展轉向上增長。又饒益有情戒即是指饒益一切有情爲戒者,重在教化衆生。即指菩薩修學四無量心,實踐四攝法門以及行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以上叁種戒亦稱叁聚淨戒,叁戒之中,以律儀戒爲基礎。《菩提道次第廣論》雲:“叁聚戒中,律儀戒屬于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于菩薩亦爲初要,故當學彼。”可見律儀戒之重要。
總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爲上時刻保持清淨,離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離舍、忏悔、誓不再犯。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電。《遺教經》雲:“于佛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華嚴經》亦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切如來所贊歎”。戒律是法王的家規,佛法的壽命。是故菩薩,行菩薩道,當受持菩薩戒法。
(叁)忍辱波羅蜜:忍辱,梵語孱提。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渭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攝論》雲“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安住白他安穩,故名爲忍”
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叁類。所謂耐怨害忍即能忍受怨家債主之嗔罵惱害,于種種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惱。安受苦忍即指忍受世間寒熱風雨、饑渴、衰老、病苦等種種痛苦,能忍耐艱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種種資具的缺乏及環境之苦痛。谛察法忍者,谛即真谛,察即觀察,法即佛法:謂諸菩薩以般若智慧審谛觀察諸法實相,了達諸法空無白性的甚深廣大教法,能夠深信認可,決定無礙。總之,所謂忍辱即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滅無有實體叮以執著,了解因果業報不能逃避的原理,處于逆境或被衆生逼惱之時,心能千靜,泰然處之。如釋尊因地爲忍辱仙人時,破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爲忍辱波羅蜜。且忍辱爲戒之眷屬,學佛之人,爲護戒法,縱有打罵等,亦當默受不報,所以菩薩行者應常修忍辱波羅蜜多。
(四)精進波羅蜜:精進,梵語毗離耶,此翻精進。精言精純,指心無惡染;進是開進,謂不懈怠。《優婆塞戒經》雲:“已生惡法爲欲壞之,未生惡法爲遮不起,未生善法爲令速生,已生善法爲令增長;修勤精進,是名精進。”即對于善法不斷培養充實,對于惡法積極離舍,努力不懈地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絕不稍退道心,此即是精進。精進有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精進叁類。所渭披甲精進,即是發心修學的菩薩,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譬如戰士沖往前線,與敵作戰,身披铠甲,自然有恃無恐,此重在行。攝善法精進者,經雲:“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大小諸善勤行不倦,名爲攝善。”即菩薩開始向菩薩道邁進時
更精進地修諸加行,廣行善法,以成辦波羅蜜多,故雲攝善法精進。利樂精進者,渭菩薩爲了完成利他事業,使衆生離苦得樂而精進無厭地廣度衆生,此即“自己未度,先求度人”,故能利益化他,不生疲厭。如《普賢行願品》雲:“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禮敬乃至回向)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布疲厭”,這才是真精進。精進乃波羅蜜之正因,諸善法成就,諸惡習斷除,均離不開精進。如經雲:“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深則不爾,故王者如來,稱贊精進。例如:迦。十尊者,頭陀苦行,雖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憫之,勸稍自勉,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歎曰:“汝可爲—切衆生依止,如我住世無異。”又脅尊者八十出家,人譏其衰老,遂發誓曰:“若不通叁藏,不得叁昧,終不以脅著席。”乃晝習教理,夜習禅定,果叁年有成。此等事例不勝枚舉。亦有世俗之人,爲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挂角負薪等勤行,況佛門弟子爲求出離,甯不精進
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念此,豈不慎思
更有菩薩行者,爲上求下化,理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諸妄想執著,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禅定波羅蜜:禅定,梵語禅那,此爲靜慮、或雲禅定。《攝論》雲:“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廣論》雲:“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心一境性名曰禅定。”禅定有安住定、引發功德定、引發饒益有情定叁種。所渭安住定即是遠離昏沈掉舉等障道法,引得輕安寂靜的等持現前,而能安住領受其樂,故名之。引發功德定者,即以定爲依止,能引發種種神通等殊勝功德。引發饒益有情定者即是由定引發神通後,以定爲依,消除有情的饑渴、寒熱、水火、疾病等痛苦,成辦利樂一切有情的事情。禅定是由于心力集中而産生智慧的一種定力。正因禅定能使心力集中,定心一境,從而産生極高的智慧而證涅槃,所以千古以來,欲息念得定,欲得高深的智慧,欲得超人之證悟及欲了生死證涅槃者,無不是從禅定下手。吾人意識散亂,六根妄動,如水搖動混濁而不清澈,爲欲使心甯靜,故須修定。
(六)智慧波羅蜜:智慧,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攝論》雲:“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及能真實品知法數,故名爲慧。”即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故名智慧。慧有緣勝義谛慧、緣世俗谛慧、緣饒益有情慧叁類。緣勝義谛慧者即緣勝義谛理之智慧。《廣論》雲:“謂由總相覺悟,或由現象覺悟無我實性名緣勝義谛慧。”亦即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的真實智慧。世俗谛慧者即通達世間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等五明的智慧。饒益有情慧者即見道後得現量所引發的世俗谛慧而能種種說法利益有情的智慧。智慧乃由禅定而證得,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但此智慧並非世人博聞之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此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故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則能見到本來面目,這是修行的最終目的。
二、六波羅蜜的修習方法
(一)五相修習
關于波羅蜜的修習,《解深密經》給我們提供了五相修習的方便法門。經雲:“菩薩于此六種所學事中,應以五相精勤修學。一者最初于菩薩波羅蜜相應微妙正法教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叁者隨護菩提心;四者親近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即菩薩在修學過程中,首先應對菩薩藏微妙正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因爲信解才能依法而行。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論》雲:“佛法貴行,不貴不行,實行之要,始于信法,信爲明了,是則行本。”即不起正信則不能實行。可見信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前提和根本。信是菩薩人道的起點。若無信心則難以得到佛法的利益。《大智度論》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是故菩薩行者,爲了成就一切善法,修習六度,首先對菩薩藏法應生起堅定的信解。確定信解後,即應精進勇猛地以聞思修所成的妙慧修習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等十法行。十法行是菩薩在資糧加行位上必修的課程,以修此十法行才能圓滿聞思修叁慧。
除了修十法行外,菩薩更應發菩提心。即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誓願。菩提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法,是故菩薩修習菩薩道,首先應發起菩提心。有此發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習福慧兩種資糧,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菩提涅槃。有菩提心才是真實的大乘菩薩,否則,縱有通達無我的智慧,亦難稱爲菩薩。…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能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