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區別。發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門。若能發此勝心,即可超過二乘,因此發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華嚴經》雲:“若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心。”古德雲:“學佛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田地不下種不會有收獲的果實,未發菩提心則不會有成道的希望。故欲學大乘,必須發菩提心。行者不但要發菩提心,且要隨時隨地護持此心,無淪是遇到任何艱難困苦,也誓不退轉。《入菩薩行論廣解》雲:“如是如來最勝子,已發堅固菩提心,更應恒時無動搖,勵力不違諸學處。”又因菩提心不失,才能腳踏實地實踐波羅蜜行。若能這樣,則隨其所作,工作學習,淡說戲笑,皆成出世間之修行,均成菩提之資糧。否則,若菩提心雖發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修定均成世間有爲法,不能出生出世間果報。《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入行論》亦雲:“菩提薩唾諸墮中,退菩提心爲最重。”故護菩提心甚爲重要。
除此,行者爲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須多親近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即是知其心,識其形,導我于善之義。善知識即指能引導幫助學人修學佛法的師友,必須了解學人的思想,認識學人的行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人斷除惡法,趨向于善道。《華嚴經》雲“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親近善知識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緣。善知識是如佛教法而說,如佛教法而行,依佛教誡教授而指導學人的。善知識能作爲行者的依怙,時常指點教誨,策發行者奮發向上。菩薩若如法親近善知識,將常遇善知識,並能速斷一切煩惱惡業,功德資糧漸漸增上,成辦現前安樂及未來解脫的利益,否則,若不依止善知識,則會增長許多邪見過失。可見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減少的過失,都是由善知識所賜予的,故善知識對于修學佛法關系重大。《華嚴經》雲:“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爲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爲因緣……。
菩薩親近善知識後,就必須無間修習善品,因只有長時劫無間斷修習六度萬行,修學方能圓滿,所謂:“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是也。反之,若叁天打魚,兩天曬網,則“數數懈廢,譬如鑽木取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行者亦爾,若懈廢而不精進,則雖想成佛,亦無希望。所以無間—修習善品亦是行者修習波羅蜜所必具的重要條件。
(二)六度齊修
除了五相修習波羅蜜法外,行者還應注意修習六度必須相資而行,不可缺—。因爲六度,是菩薩自行化他,利樂有情的大行大願,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如《大智度淪》雲:“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爲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诃般若波羅蜜是爲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羅蜜……要因禅定門,人禅定門必須大精進,何以故
不戒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而禅定智慧不是福願所能求,亦非粗觀所能得,須自心精進……方能成辦,能得禅定智慧則衆事皆辦。”可見修習六度能具足福慧兩種資糧,福慧二者是同步進修的。菩薩修習時,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則不能攝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難難消;禅定而無智慧,則固執不通;智慧而無禅定,則凡情易動,終難成就佛果。古德亦雲:“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沈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于積習;叁學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有情;布施而不修叁學,只種人天之因;持戒而不忍辱,難調嗔恚習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必半途而廢。”是故菩薩爲了圓滿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齊修,不可偏廢修習。
(叁)觀叁輪體空
菩薩修習六度時,應特別注意同時以叁輪體空作觀,不著法相,才能真正得度,否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此則是美中不足。
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各有叁輪。據《大般若經》雲:“布施是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爲叁輪,持戒是以所護戒,犯戒及無犯戒爲叁輪;忍辱是以所取相、動心及不動心爲叁輪;精進是以所趣事、勤、怠爲叁輪;禅定是以所緣境、有禅味、無禅味爲叁輪;般若是以所對法、法性、法相爲叁輪。”菩薩行此六度時,應該以上述叁輪體空作觀。就布施言,《大智度論》雲:“菩薩能一切布施,內外、大小、多少、精細……如是等種種之物,一切能舍,心無所惜,等予一切衆生,平等心施,施不求報,得施實相,不觀時、無晝夜……—切時常等施,心無悔惜,乃至頭目腦髓,施而無吝,此即爲布施波羅蜜。”菩薩如是布施,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亦無所施之物,即是布施叁輪體空觀。《金剛經》雲:“菩薩如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亦即是此意。修習布施如此,修習余度亦然。菩薩如是以叁輪體空修習六度,才能圓滿波羅蜜行。
叁、修習波羅蜜的勝益
六度修習在菩薩道中非常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及可愛果的獲得,均以修習六度爲基礎。由有六度的實踐修學,才能成就菩薩的種種功德和利益。《解深密經》雲:“修習六度一一各有四種勝妙威德。正修六度時,能對治悭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不正見六種過失;正修六度時,能爲無上菩提真實資糧;正修六度,于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修習六度,能感未來廣大無邊異熟果。”因爲布施能對治悭貪,持戒能對治汙染不淨,忍辱能對治嗔恚忿怒,精進能對治懈怠,禅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顛倒、不正見。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流轉的煩惱之因,漸進修習,自能使佛性顯現,轉述成悟,轉凡成聖,終得佛果,故行六度爲成佛的資糧。菩薩具此資糧,不但自己能得解脫,而且能濟度衆生,故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由此修習六度的殊勝之因沒有窮盡,故感得未來勝妙之果亦無有窮盡。下面分別說明修習六波羅蜜的殊勝利益。
《優婆塞戒經》雲:“布施能度悭貪諸煩惱,以悭貪爲煩惱首,故布施能現在破悭貪,正得來生享巨富報。其余壽命長遠,色力健康,身心安樂,言語慧辨,亦皆布施所應之果。”可見布施利益殊勝。如是菩薩行大布施,即無守護和恐怖之苦,今生必受贊歎,得好名聞,能斷悭貪之種,于後世得更多的財富與安樂,感無量福乃至福德圓滿成就菩提。
又持戒能使叁業清淨,則不會爲所作惡業而感到內疚羞愧,恐懼處罰與名譽的喪失,這樣則能心境和平喜悅,容顔調順,常爲善人敬重親近,不會墮入苦惱的境地。《菩提道次第略論》雲:“持戒能成就財富,恭敬等衆多利益。凡人天一切樂果都由戒生……若持戒能斷一切惡行的種子,得成佛清淨的妙智。”《大智度論》亦雲:“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如是種種持戒利益殊勝無比,是故行者應—心持戒。
又能行忍者,少怨敵,多喜樂,色身圓滿,親友不離,臨終無憂無悔,死後生于天上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又忍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忍之果。故《華嚴經》雲:“能淨忍辱者,顯現佛菩提”。如是忍辱功德無量無邊,是故行者應行慈忍。
又菩薩若能精進,便能擯除懈怠的過患,令渚惡速滅,諸善疾成,更能饒益自他,爲人贊美,恒結善緣,常遇善知識,令自己的慧命與日俱增,疾得道果.《莊嚴經》雲:“資糧善中進第一,渭依此故彼後得。精進能得現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能越薩伽耶:精進得勝妙菩提。”
又若人能修習禅定,能攝心一境,除去人我煩惱執著之想寂然安住,得輕安快樂,能以心力觀察宇宙實相,悟一切離諸語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議的神通遊戲變化,並能依此神通饒益有情。《遺教經》雲:“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在定者,心則不散。”是故禅定功德亦無量無邊。
又若人修智慧.多聞多思,則能辨別真僞邪非,不爲邪見所惑,能遠離惡道,趣向解脫,清淨無染,堪作衆生導師,爲人崇敬景仰。《遺教經》雲:“實智慧者,是度老病死海之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之利斧也。”可知修習智慧,則能治療身心病苦,照破無明黑暗,斬斷煩惱之根,終能脫生死海。故般若百頌雲“見不見功德,慧是其根本,由攝此二故,應當攝受慧,明是求法道,及大解脫本,故應先奉持,大般若佛母。”
總之,勤修六波羅蜜,能得無邊的功德和利益,能得世出世間廣大殊勝妙果。是故菩薩應以修習六度爲根本,以完成自利利他事業。
四、廢修六波羅蜜的過失
菩薩修習六度雖有無量的功德,但若廢修則過失無窮,—下面分別說明之。
1、若不行布施,則會隨順悭貪,增長愛著,將積聚衆多惡業,死後必墮惡趣,若生人間,得貧窮下賤報。《優婆塞戒經》雲:“若有于財法食生悭,當知是人于無量世,得癡貧報。”又雲:“若人得財,貪惜得財,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可見悭吝之過失。
2、若不持戒,則令叁業不淨,增長煩惱。破戒之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惡果亦是無窮。《中阿含》雲:“犯戒有五衰,一者求財不遂,二者設得衰耗,叁者衆不喜愛,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死墮地獄。”故破戒過失甚多。
3、若人不能忍辱而生嗔恚,能摧毀長久以來所積集的善法功德,煩惱增盛,招引痛苦之果報,破壞後世可爰之果。所謂“—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廣論》雲:“十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毀。”《入中論》說雲:“由起刹那嗔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所集諸善”,即是此意。再則,嗔恚之人,內心不能感受到寂靜凋柔的意樂,不能安靜睡眠。內心狂亂,並致使親友遠離,人不喜見。如《遺教經》雲:“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故嗔恚之害無窮。
4、若不精進則是懈怠放逸,懈怠之人,則不能修布施乃至般若等諸善法,不能作利他事,還使煩惱增長,渚善法不得成就,如此距菩提道則甚爲遙遠。《海慧請問經》雲:“有懈怠者,菩提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是故行者應常勤精進,除卻懈怠之惡習。
5、若無禅定,心則散亂,如此則不能有堅決的意志和智慧來克服外界的引誘和破壞,遇艱難危險時,則會心慌意亂,刁;能保持鎮定,難以成辦—切事業。另外心刁;寂靜,則雖修善法,所獲無益。《入菩薩行廣論解》雲:“佛在經中告訴比丘,心若于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此即是說若心于境馳散,雖修念誦、苦行、持咒等亦空無果也。再則若心散亂,則不能人定,難得智慧,更無解脫可言。
6、若無慧者,施等如無眼目,既不能成清淨之業,亦不能獲正見。若離開智慧而修布施等,則不能成爲波羅蜜。又隨境轉,親近惡友,邪見增長,流轉生死,或墮惡趣,解脫無門。《攝論》頌雲:“無破暗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屍羅成濁染;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法,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可見無慧之過患。
鑒于此,廢修六波羅蜜中的任何一法,都有無量過失,不但會影響今生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也會給來生帶來無窮惡果。菩薩行者,深知如此,豈不戒欤。
五、修習六波羅蜜的現實意義
修習六波羅蜜法不但對菩薩今生後世有無窮勝益,若宏揚修習六度法門對當今社會亦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末法時代,人心不古,道德沈淪,衆生整日沈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死網中,在煩惱苦悶的苦海中飄遊。嫉妒、虛榮、嗔怒、恐懼、鬥毆等,精神空虛,痛苦不堪。如此正是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潤,迫切渴求六波羅蜜法的救度。吾等既爲佛子,當行佛事,不但要自己身體力行,修六波羅蜜法,更須將此法門發揚光大,宏揚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無數衆生均能得到救度,普見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行六度則叁界火宅化爲清淨蓮池,五濁惡世變爲人間淨上。若衆生都能行布施,則能使人樂善好施,根除自私之念,增長慈悲,更能樹立良好的助人爲樂的道德風尚。若能持戒,則使大家都能奉公守法,杜絕殺生、劫盜、奸淫等非法之行。由此,衆生則不會有喪失財産的恐怖,衆生的生命亦會有所保障,世界則不會發生戰爭,人類將會團結和平;又能忍則堅毅的精神即可具備,能使人人寬大待人,則不會有相互間的嗔恨怒罵,鬥毆;亦不會有人我是非的爭執,如此則生活中充滿著喜悅祥和的氣氛。又若能精進,則勇猛的力量充實一切,就會使人力求進步,所辦事業易于成功,工作速度、生産效率則相繼提高。由此,國家則會富強。出家者若精進辦道,道業則早日圓成。又修禅定度,則會使人心情甯靜,思想意識不會混亂,如此則能常常保持清淨心,專心一境去做自己的工作,並且不會有任何錯亂。又人人能廣修般若,則會透視一切,除卻愚癡,由此則不會是非不明,真僞不辯,正邪不分,處理事情更會得心應手,不會束手無策。總之,若衆生都能修學六度法門,對國家勝益無窮,于個人亦受益非淺。
六、結語
六波羅蜜法是無上殊勝的法門,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薩行菩薩道的根本,菩薩精進修之則功德無量,廢修則過患無窮。是故菩薩行者應努力克服悭貪等煩惱,如理如法修習六波羅蜜法門。
以六度准繩嚴以律己,洗滌自身煩惱惡習,更以六度法門利益群生,啓發衆生的正智正見,引導其人佛法之正行。最後,祈望各位同修—蔔諸衆生能共同嚴持淨戒,廣行布施,著忍辱衣,披精進铠,執起智慧的火炬,燒斷煩惱之薪,共乘六度慈航,直趨解脫彼岸!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能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