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区别。发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门。若能发此胜心,即可超过二乘,因此发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种子,所以《华严经》云:“若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心。”古德云:“学佛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田地不下种不会有收获的果实,未发菩提心则不会有成道的希望。故欲学大乘,必须发菩提心。行者不但要发菩提心,且要随时随地护持此心,无沦是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也誓不退转。《入菩萨行论广解》云:“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更应恒时无动摇,励力不违诸学处。”又因菩提心不失,才能脚踏实地实践波罗蜜行。若能这样,则随其所作,工作学习,淡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均成菩提之资粮。否则,若菩提心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修定均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入行论》亦云:“菩提萨唾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故护菩提心甚为重要。
除此,行者为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须多亲近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即是知其心,识其形,导我于善之义。善知识即指能引导帮助学人修学佛法的师友,必须了解学人的思想,认识学人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人断除恶法,趋向于善道。《华严经》云“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亲近善知识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缘。善知识是如佛教法而说,如佛教法而行,依佛教诫教授而指导学人的。善知识能作为行者的依怙,时常指点教诲,策发行者奋发向上。菩萨若如法亲近善知识,将常遇善知识,并能速断一切烦恼恶业,功德资粮渐渐增上,成办现前安乐及未来解脱的利益,否则,若不依止善知识,则会增长许多邪见过失。可见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减少的过失,都是由善知识所赐予的,故善知识对于修学佛法关系重大。《华严经》云:“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
菩萨亲近善知识后,就必须无间修习善品,因只有长时劫无间断修习六度万行,修学方能圆满,所谓:“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反之,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数数懈废,譬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行者亦尔,若懈废而不精进,则虽想成佛,亦无希望。所以无间—修习善品亦是行者修习波罗蜜所必具的重要条件。
(二)六度齐修
除了五相修习波罗蜜法外,行者还应注意修习六度必须相资而行,不可缺—。因为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大智度沦》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人禅定门必须大精进,何以故
不戒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禅定智慧不是福愿所能求,亦非粗观所能得,须自心精进……方能成办,能得禅定智慧则众事皆办。”可见修习六度能具足福慧两种资粮,福慧二者是同步进修的。菩萨修习时,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难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终难成就佛果。古德亦云:“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人天之因;持戒而不忍辱,难调嗔恚习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必半途而废。”是故菩萨为了圆满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齐修,不可偏废修习。
(三)观三轮体空
菩萨修习六度时,应特别注意同时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法相,才能真正得度,否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此则是美中不足。
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各有三轮。据《大般若经》云:“布施是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为三轮,持戒是以所护戒,犯戒及无犯戒为三轮;忍辱是以所取相、动心及不动心为三轮;精进是以所趣事、勤、怠为三轮;禅定是以所缘境、有禅味、无禅味为三轮;般若是以所对法、法性、法相为三轮。”菩萨行此六度时,应该以上述三轮体空作观。就布施言,《大智度论》云:“菩萨能一切布施,内外、大小、多少、精细……如是等种种之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等予一切众生,平等心施,施不求报,得施实相,不观时、无昼夜……—切时常等施,心无悔惜,乃至头目脑髓,施而无吝,此即为布施波罗蜜。”菩萨如是布施,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亦无所施之物,即是布施三轮体空观。《金刚经》云:“菩萨如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亦即是此意。修习布施如此,修习余度亦然。菩萨如是以三轮体空修习六度,才能圆满波罗蜜行。
三、修习波罗蜜的胜益
六度修习在菩萨道中非常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及可爱果的获得,均以修习六度为基础。由有六度的实践修学,才能成就菩萨的种种功德和利益。《解深密经》云:“修习六度一一各有四种胜妙威德。正修六度时,能对治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不正见六种过失;正修六度时,能为无上菩提真实资粮;正修六度,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修习六度,能感未来广大无边异熟果。”因为布施能对治悭贪,持戒能对治污染不净,忍辱能对治嗔恚忿怒,精进能对治懈怠,禅定能对治散乱,智慧能对治愚痴、颠倒、不正见。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流转的烦恼之因,渐进修习,自能使佛性显现,转述成悟,转凡成圣,终得佛果,故行六度为成佛的资粮。菩萨具此资粮,不但自己能得解脱,而且能济度众生,故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由此修习六度的殊胜之因没有穷尽,故感得未来胜妙之果亦无有穷尽。下面分别说明修习六波罗蜜的殊胜利益。
《优婆塞戒经》云:“布施能度悭贪诸烦恼,以悭贪为烦恼首,故布施能现在破悭贪,正得来生享巨富报。其余寿命长远,色力健康,身心安乐,言语慧辨,亦皆布施所应之果。”可见布施利益殊胜。如是菩萨行大布施,即无守护和恐怖之苦,今生必受赞叹,得好名闻,能断悭贪之种,于后世得更多的财富与安乐,感无量福乃至福德圆满成就菩提。
又持戒能使三业清净,则不会为所作恶业而感到内疚羞愧,恐惧处罚与名誉的丧失,这样则能心境和平喜悦,容颜调顺,常为善人敬重亲近,不会堕入苦恼的境地。《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持戒能成就财富,恭敬等众多利益。凡人天一切乐果都由戒生……若持戒能断一切恶行的种子,得成佛清净的妙智。”《大智度论》亦云:“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如是种种持戒利益殊胜无比,是故行者应—心持戒。
又能行忍者,少怨敌,多喜乐,色身圆满,亲友不离,临终无忧无悔,死后生于天上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又忍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忍之果。故《华严经》云:“能净忍辱者,显现佛菩提”。如是忍辱功德无量无边,是故行者应行慈忍。
又菩萨若能精进,便能摈除懈怠的过患,令渚恶速灭,诸善疾成,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美,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与日俱增,疾得道果.《庄严经》云:“资粮善中进第一,渭依此故彼后得。精进能得现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能越萨伽耶:精进得胜妙菩提。”
又若人能修习禅定,能摄心一境,除去人我烦恼执著之想寂然安住,得轻安快乐,能以心力观察宇宙实相,悟一切离诸语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议的神通游戏变化,并能依此神通饶益有情。《遗教经》云:“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若在定者,心则不散。”是故禅定功德亦无量无边。
又若人修智慧.多闻多思,则能辨别真伪邪非,不为邪见所惑,能远离恶道,趣向解脱,清净无染,堪作众生导师,为人崇敬景仰。《遗教经》云:“实智慧者,是度老病死海之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之大明灯也,一切病苦之良药也,伐烦恼之利斧也。”可知修习智慧,则能治疗身心病苦,照破无明黑暗,斩断烦恼之根,终能脱生死海。故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摄此二故,应当摄受慧,明是求法道,及大解脱本,故应先奉持,大般若佛母。”
总之,勤修六波罗蜜,能得无边的功德和利益,能得世出世间广大殊胜妙果。是故菩萨应以修习六度为根本,以完成自利利他事业。
四、废修六波罗蜜的过失
菩萨修习六度虽有无量的功德,但若废修则过失无穷,—下面分别说明之。
1、若不行布施,则会随顺悭贪,增长爱著,将积聚众多恶业,死后必堕恶趣,若生人间,得贫穷下贱报。《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又云:“若人得财,贪惜得财,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可见悭吝之过失。
2、若不持戒,则令三业不净,增长烦恼。破戒之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恶果亦是无穷。《中阿含》云:“犯戒有五衰,一者求财不遂,二者设得衰耗,三者众不喜爱,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死堕地狱。”故破戒过失甚多。
3、若人不能忍辱而生嗔恚,能摧毁长久以来所积集的善法功德,烦恼增盛,招引痛苦之果报,破坏后世可爰之果。所谓“—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广论》云:“十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入中论》说云:“由起刹那嗔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所集诸善”,即是此意。再则,嗔恚之人,内心不能感受到寂静凋柔的意乐,不能安静睡眠。内心狂乱,并致使亲友远离,人不喜见。如《遗教经》云:“若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故嗔恚之害无穷。
4、若不精进则是懈怠放逸,懈怠之人,则不能修布施乃至般若等诸善法,不能作利他事,还使烦恼增长,渚善法不得成就,如此距菩提道则甚为遥远。《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是故行者应常勤精进,除却懈怠之恶习。
5、若无禅定,心则散乱,如此则不能有坚决的意志和智慧来克服外界的引诱和破坏,遇艰难危险时,则会心慌意乱,刁;能保持镇定,难以成办—切事业。另外心刁;寂静,则虽修善法,所获无益。《入菩萨行广论解》云:“佛在经中告诉比丘,心若于境而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此即是说若心于境驰散,虽修念诵、苦行、持咒等亦空无果也。再则若心散乱,则不能人定,难得智慧,更无解脱可言。
6、若无慧者,施等如无眼目,既不能成清净之业,亦不能获正见。若离开智慧而修布施等,则不能成为波罗蜜。又随境转,亲近恶友,邪见增长,流转生死,或堕恶趣,解脱无门。《摄论》颂云:“无破暗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浊染;慧倒心混乱,不信住忍法,不乐观善恶,如无德王名。”可见无慧之过患。
鉴于此,废修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法,都有无量过失,不但会影响今生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也会给来生带来无穷恶果。菩萨行者,深知如此,岂不戒欤。
五、修习六波罗蜜的现实意义
修习六波罗蜜法不但对菩萨今生后世有无穷胜益,若宏扬修习六度法门对当今社会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末法时代,人心不古,道德沉沦,众生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死网中,在烦恼苦闷的苦海中飘游。嫉妒、虚荣、嗔怒、恐惧、斗殴等,精神空虚,痛苦不堪。如此正是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润,迫切渴求六波罗蜜法的救度。吾等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修六波罗蜜法,更须将此法门发扬光大,宏扬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无数众生均能得到救度,普见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行六度则三界火宅化为清净莲池,五浊恶世变为人间净上。若众生都能行布施,则能使人乐善好施,根除自私之念,增长慈悲,更能树立良好的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若能持戒,则使大家都能奉公守法,杜绝杀生、劫盗、奸淫等非法之行。由此,众生则不会有丧失财产的恐怖,众生的生命亦会有所保障,世界则不会发生战争,人类将会团结和平;又能忍则坚毅的精神即可具备,能使人人宽大待人,则不会有相互间的嗔恨怒骂,斗殴;亦不会有人我是非的争执,如此则生活中充满着喜悦祥和的气氛。又若能精进,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就会使人力求进步,所办事业易于成功,工作速度、生产效率则相继提高。由此,国家则会富强。出家者若精进办道,道业则早日圆成。又修禅定度,则会使人心情宁静,思想意识不会混乱,如此则能常常保持清净心,专心一境去做自己的工作,并且不会有任何错乱。又人人能广修般若,则会透视一切,除却愚痴,由此则不会是非不明,真伪不辩,正邪不分,处理事情更会得心应手,不会束手无策。总之,若众生都能修学六度法门,对国家胜益无穷,于个人亦受益非浅。
六、结语
六波罗蜜法是无上殊胜的法门,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根本,菩萨精进修之则功德无量,废修则过患无穷。是故菩萨行者应努力克服悭贪等烦恼,如理如法修习六波罗蜜法门。
以六度准绳严以律己,洗涤自身烦恼恶习,更以六度法门利益群生,启发众生的正智正见,引导其人佛法之正行。最后,祈望各位同修—卜诸众生能共同严持净戒,广行布施,著忍辱衣,披精进铠,执起智慧的火炬,烧断烦恼之薪,共乘六度慈航,直趋解脱彼岸!
《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能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