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自性強大放射力,摧破煩惱、所知障,使行者“速獲叁摩地,住摩诃薩位”。明王和佛菩薩一般都是曼茶羅中的一尊,可以學其叁密,修其叁昧而獲速效。不過,明王既是一門之尊,也是代表一門法性,其作用主要是護衛自性輪身,輔助正*輪身,目的在開顯自性的功德,故稱明王爲佛的使者。一般修法儀軌皆以明王爲先鋒,所以忿怒部法只是進修曆程中的一種過渡,而非終極佛法。
6.空樂不二是要點,不提倡行印。
法法融歸一體,發生無上喜樂,是一乘教重要觀點。唐密金剛界有大樂金剛與其眷屬共享無上法樂,在胎藏界有大安樂不空菩薩,攝叁十七尊于一身而住于胎藏一切菩薩能生總位,皆是以空樂不二爲歸,其樂而不空(著于幻迹,未契真谛)或空而不樂(只掃幻迹,未徹真性)皆凡夫位。若證空樂不二,堅固不動,樂性所行,隨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對此,是十分重視的。
唐密證空樂不二,有各種門徑:
①由佛頂部究竟門入,初則專注法塵引起現量樂性,樂性擴展終遍一切處,自他身份都泯,當體即證大樂如來自性法身。
②從金剛部觀心門入,由開四輪脈道,輪輪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樂性擴展終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⑧從蓮花部真言門入,法界理性,開顯漸盛,二障潛消,次第受于四喜,最後亦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④從外金剛部入,特殊根性者,亦可采用外金剛部行印方法而得空樂不二之旨。而“行印”(雙身法)屬事相門,目的對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實際體會的行者,便能提持樂性,對上根利器者,可能因此頓悟妙谛。不過弊病較大,易入魔道。而此雙身法與我中華風俗不相順,一向無提倡者,故唐密對行印一法是存而不傳。
7.解行相應、顯密交融。
佛之說法,法報應叁身恒有連帶,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動則叁動。法身說法,無相可見;報身說法,乃可分辯;應身說法,而得詳加認識。可見,顯密二教並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佛教真面目》一書中說“顯教由應化身隨緣施設,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說法,然彼此互相推動,缺一不可。蓋無受用身之主持,莫從應化,無應化身之流現,難顯受用。毗盧遮那之說大日經,蓋當釋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興之牽動,而襯起他受用身恒常說法之妙相。毗盧遮那之說金剛頂經,蓋當釋迦涅粱之後,因化身入滅之牽動,而襯起自受用身恒常享樂之妙相也。”
唐密極其重視顯教,對性相二宗,空有二法,莫不采之以爲隨機說法之用,也作爲解釋密行之用,而獲解行相應之果。
“解”和“行”是修證佛法過程中的兩個面,猶車之有二輪,缺一不可.倚輕倚重,皆有所失。在淺義方面說,必以慧解輔助實修,實修才有指針,必以實修證慧解,慧解才能真實而深刻。實際上無一法不可證,亦無一法不可解。顯教所說的諸不可思議,在密宗皆能究竟說之。華嚴有觀,法華有軌,龍女、善財之成佛,唐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說。
《大日經·住心品》雲:雲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舉例說之,在修密過程中,如將聲塵收入心中,則顯一段清淨妙趣,這是意識現量。觀之純熟,則凝結爲白蓮花形,此則意識自證分,即轉識成智表現,亦即妙觀察智初步。行者如再發希哩之音,則音中帶諸德,則蓮花變爲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則五德齊彭,蓮花有衆寶嚴飾。此則顯密交融,唯識法理與密修持妙觀察智相應者也。《心經》也是解行相應、顯密交融的範例,只是其真言,因屬密教範圍,經中未作解說,若在唐密則解釋十分清楚。
8.一乘大教,普攝群機。
唐密除了富有中國特色外,還在于此一乘大教能普攝群機。唐密一般以准提接引初機,准提菩薩乃密宗胎藏界蓮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屬他受用身攝,但《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不空譯)則是佛在祗多林給孤獨園所說,是屬應化身法範圍,所以准提法包括應化和他受用部份,由等流法身而引入他受用身。同時《七俱胝獨步法》(善無畏譯)則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統攝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攝共成二十五種),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應。此法緣起,則是佛爲愍念未來福薄衆生而說,經雲:“薄福無善根衆生,但能誦此陀羅尼,皆得菩提芽生,決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獨步法》雲“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簡擇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飲酒、食肉有妻子,不簡擇穢淨,但依本法,無不成就。”對治世間法合理願望,法驗無不顯著。
又按本尊圖像,隨機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叁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別。八十四臂尊,攝八萬四千法門和無量偈誦,今通用十八臂尊,主要攝十八不共法,使當機由肉身證等流法身,再進而證他受用身。准提菩薩由他受用身出至等流法身,爲普攝群機,所以手眼衆多。對不同當機示以不同法門,從而引入相應本尊而證即身成菩薩位。對未破俱生我執的當機,則以施無畏印破除六塵見,對未破俱生法執的當機,以把劍手與教令輪身相應,以火大力盡焚賴耶中因緣所生法。對已見佛性的當機,則以賢瓶印與正*輪身相應,以水大力普潤諸法種以速開蓮花眼。對求生西方淨土的根基,則以蓮花手與觀音菩薩相應,導入甘露門。其第二右施無畏印還在對一切旁機行者,無論其根機如何,只要信心堅定,依法而行,精進不懈,皆可直破叁關(分別二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破法我二見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對只求世間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堅持不懈,亦可得世間法種種成就。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報(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化(佛應化身、菩薩等流法身)叁身之法具足,體系完整,一方面受中華民族性影響,一方面也受禅宗頓悟法門的影響。進修曆程嚴密,接機之法,亦有更生。除沿襲印度叁乘進入一乘蹊徑外,更有一乘頓法,這更顯唐密的特色了。
五、現今唐密的特點
由于某些緣故,唐密在國內曾失傳數百年。本世紀初,在以大勇、持松、王宏願、顧淨緣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去日本重將這一瑰寶移植回國,唐密宗風遂重播于神州,至今已超過一甲子,不但恢複了唐密名號,而且恢複了唐密的特點:
(1)唐密有金、胎兩部大法。胎藏界依般若性而行,金剛界依薩埵性而行,皆以叁摩地菩提心爲依據,以六大緣起爲究竟。
(2)以性理爲傳授事相核心,相應神速。
(3)解行相應,即不空談教理,也不盲目實踐。既沒有偏重理解而相對忽視實踐的偏向,也沒有偏重實踐而忽視理解的流弊。
(4)據:造玄閣黎血次第雲:不空傳慧朗,朗傳天竺,竺傳居士趙政、喜貞、惠清,這是居士爲比丘傳法(阿阇黎)灌頂之先例。密教經中屢有提“持金剛阿閣黎或比丘或優婆塞(居士)”之敘述。不空叁藏弟子李元琮,惠果大師弟子吳啓等,以居士身傳法(阿阇黎)灌頂;顯教亦有維摩居士給舍利弗說法;歐陽竟無,以居士當任唯識宗師,是見在家居士修佛法,有所成就,合符佛教世間化、佛學生活化、佛製現代化之要求。
(5)唐密胎藏界曼荼羅代表地水火風空五大,即表色法,表理,表物質現象;金剛界曼荼羅表識大,即表心法,表“智”,表精神現象。金胎二部合一,是色心二法結合,肉體爲胎藏界,精神爲金剛界,是身心兼修之大法。
(6)見性者持四大心戒,未見性者持十重大戒。違反國情之雙身法不傳,戒律嚴格,不論僧尼居士,均得嚴守,使學者不易偏離。
(7)唐密性命雙修,修性是修法身慧命。在修持過程中,根身建立,對肉體發生作用。六大在體內不斷加強,至見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現,氣行旺盛。身體強健。更有普賢延壽法、金剛壽命陀羅尼法,重性命雙修,信心清淨、業障全消,當可強身延壽。
(8)學佛者是不分民族、更無國界之分。唯一但受外敵侵害,密教有仁王護國法、守護國界法、大將軍法等。是以證明唐密是愛國法門。
(9)唐密以菩提心爲因,慈悲爲根,方便爲究竟,是以唐密是法莊嚴而不離世間。
(10)從法門寺地宮中發現的唐密曼荼羅,反映一個法界大總體,既通無量佛身,又通無邊國土。一多相容,具足無礙,玄機重重。義訓深廣。其生生不息的至尊,既透徹環字而萬德莊嚴,其攝受之加持力,複彌綸叁世而升華人格,使人類本具潛伏不張之機能,隨菩提心而漸顯,俾衆生無我而服務人群之功德,依法性而俱增,如此法寶,造福人類,當萬古不朽。
複興之唐密至今已是第叁代(由唐普式大阿阇黎掌教),由于種種原因,宏法未能全面鋪開,教外對其知之甚少,甚至有說其有再絕響之辭.或是將唐密當作東密,把家珍當作舶來品,縱有介紹唐密之著,亦存在較大偏頗和片面性,對唐密的完整體系一無所知。這種不知、不惜自家珍寶的之舉、實在可歎。其中最主要方面,是認爲唐密在劃分上只相當于藏密四分法中的事部、行部、瑜伽部,而獨缺藏密中空樂雙運(雙身法)的無上瑜伽部。
我們可從本文上述(空樂不二是要點,不提倡行印)一章中而知,唐密是以空樂雙運爲要點,並且唐密之空樂雙運,有從佛頂部究竟門入,從金剛部觀心門入,從蓮花部真言門入,從外金剛部行印(雙身法)入四種之多。只是由于行印漏弊大,並不合國情,故不采用。造成這種錯誤見解的原因大體上有兩點:(1)持此說者對唐密沒有深入究竟及實踐,並流于對經論的表面文字推測。我們知道,密宗是一秘密法門,律儀深嚴,而諸多典籍是未經灌頂者不可閱讀,解說家,研究家更是難窺其奧。再說,唐密是解行相應的實踐方法,學密行人修持未到,阿阇黎不會輕示與之不相應的法與理,以勉造成所知障等障礙。有行人由于根性原因,轉學其他宗派,故有此宗不如他宗之說。<2)一些著書介紹密宗者,采集資料時有所抄集,以至以訛傳訛,造成偏頗。故此,希望日後有行文介紹密宗者引起注意,以勉引起不良後果.
(3)唐密認爲,單以行部、事部、瑜伽部、無上瑜珈部的修行次第四分法、去認識修法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學人初修、或可以四分法作教相以類別認識、一但實修入門,四部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四部就是一部,一部就是四部。每部之間互相融攝,只有相應深淺之別而無四部之分。唐密行人,在結緣灌頂之時,就以佛部爲行,至無上瑜珈密就是以圓滿佛部爲究竟。那麼,佛部是四部中的哪一部呢?在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諸部之中,唐密以佛部圓滿爲終極,而有別于藏密系統以金剛部爲究間,這是大家應知的。
總之,唐密普門大法之殊勝,曆代祖師大德修法之成就,對人類社會之貢獻,曆劫難書。而現今社會正值太平盛世,正是弘法、修法之大好機會,願諸佛子惜緣,參與研究,共扶大法,速證無上菩提,造福社會,救世救人,功德圓滿。
《略說唐密(盧燊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