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自性强大放射力,摧破烦恼、所知障,使行者“速获三摩地,住摩诃萨位”。明王和佛菩萨一般都是曼茶罗中的一尊,可以学其三密,修其三昧而获速效。不过,明王既是一门之尊,也是代表一门法性,其作用主要是护卫自性轮身,辅助正*轮身,目的在开显自性的功德,故称明王为佛的使者。一般修法仪轨皆以明王为先锋,所以忿怒部法只是进修历程中的一种过渡,而非终极佛法。
6.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
法法融归一体,发生无上喜乐,是一乘教重要观点。唐密金刚界有大乐金刚与其眷属共享无上法乐,在胎藏界有大安乐不空菩萨,摄三十七尊于一身而住于胎藏一切菩萨能生总位,皆是以空乐不二为归,其乐而不空(著于幻迹,未契真谛)或空而不乐(只扫幻迹,未彻真性)皆凡夫位。若证空乐不二,坚固不动,乐性所行,随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唐密证空乐不二,有各种门径:
①由佛顶部究竟门入,初则专注法尘引起现量乐性,乐性扩展终遍一切处,自他身份都泯,当体即证大乐如来自性法身。
②从金刚部观心门入,由开四轮脉道,轮轮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乐性扩展终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
⑧从莲花部真言门入,法界理性,开显渐盛,二障潜消,次第受于四喜,最后亦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
④从外金刚部入,特殊根性者,亦可采用外金刚部行印方法而得空乐不二之旨。而“行印”(双身法)属事相门,目的对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实际体会的行者,便能提持乐性,对上根利器者,可能因此顿悟妙谛。不过弊病较大,易入魔道。而此双身法与我中华风俗不相顺,一向无提倡者,故唐密对行印一法是存而不传。
7.解行相应、显密交融。
佛之说法,法报应三身恒有连带,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动则三动。法身说法,无相可见;报身说法,乃可分辩;应身说法,而得详加认识。可见,显密二教并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佛教真面目》一书中说“显教由应化身随缘施设,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说法,然彼此互相推动,缺一不可。盖无受用身之主持,莫从应化,无应化身之流现,难显受用。毗卢遮那之说大日经,盖当释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兴之牵动,而衬起他受用身恒常说法之妙相。毗卢遮那之说金刚顶经,盖当释迦涅粱之后,因化身入灭之牵动,而衬起自受用身恒常享乐之妙相也。”
唐密极其重视显教,对性相二宗,空有二法,莫不采之以为随机说法之用,也作为解释密行之用,而获解行相应之果。
“解”和“行”是修证佛法过程中的两个面,犹车之有二轮,缺一不可.倚轻倚重,皆有所失。在浅义方面说,必以慧解辅助实修,实修才有指针,必以实修证慧解,慧解才能真实而深刻。实际上无一法不可证,亦无一法不可解。显教所说的诸不可思议,在密宗皆能究竟说之。华严有观,法华有轨,龙女、善财之成佛,唐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说。
《大日经·住心品》云: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举例说之,在修密过程中,如将声尘收入心中,则显一段清净妙趣,这是意识现量。观之纯熟,则凝结为白莲花形,此则意识自证分,即转识成智表现,亦即妙观察智初步。行者如再发希哩之音,则音中带诸德,则莲花变为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则五德齐彭,莲花有众宝严饰。此则显密交融,唯识法理与密修持妙观察智相应者也。《心经》也是解行相应、显密交融的范例,只是其真言,因属密教范围,经中未作解说,若在唐密则解释十分清楚。
8.一乘大教,普摄群机。
唐密除了富有中国特色外,还在于此一乘大教能普摄群机。唐密一般以准提接引初机,准提菩萨乃密宗胎藏界莲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属他受用身摄,但《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译)则是佛在祗多林给孤独园所说,是属应化身法范围,所以准提法包括应化和他受用部份,由等流法身而引入他受用身。同时《七俱胝独步法》(善无畏译)则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统摄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摄共成二十五种),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应。此法缘起,则是佛为愍念未来福薄众生而说,经云:“薄福无善根众生,但能诵此陀罗尼,皆得菩提芽生,决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独步法》云“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简择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择秽净,但依本法,无不成就。”对治世间法合理愿望,法验无不显著。
又按本尊图像,随机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三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别。八十四臂尊,摄八万四千法门和无量偈诵,今通用十八臂尊,主要摄十八不共法,使当机由肉身证等流法身,再进而证他受用身。准提菩萨由他受用身出至等流法身,为普摄群机,所以手眼众多。对不同当机示以不同法门,从而引入相应本尊而证即身成菩萨位。对未破俱生我执的当机,则以施无畏印破除六尘见,对未破俱生法执的当机,以把剑手与教令轮身相应,以火大力尽焚赖耶中因缘所生法。对已见佛性的当机,则以贤瓶印与正*轮身相应,以水大力普润诸法种以速开莲花眼。对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则以莲花手与观音菩萨相应,导入甘露门。其第二右施无畏印还在对一切旁机行者,无论其根机如何,只要信心坚定,依法而行,精进不懈,皆可直破三关(分别二执、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法我二见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对只求世间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坚持不懈,亦可得世间法种种成就。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报(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化(佛应化身、菩萨等流法身)三身之法具足,体系完整,一方面受中华民族性影响,一方面也受禅宗顿悟法门的影响。进修历程严密,接机之法,亦有更生。除沿袭印度三乘进入一乘蹊径外,更有一乘顿法,这更显唐密的特色了。
五、现今唐密的特点
由于某些缘故,唐密在国内曾失传数百年。本世纪初,在以大勇、持松、王宏愿、顾净缘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去日本重将这一瑰宝移植回国,唐密宗风遂重播于神州,至今已超过一甲子,不但恢复了唐密名号,而且恢复了唐密的特点:
(1)唐密有金、胎两部大法。胎藏界依般若性而行,金刚界依萨埵性而行,皆以三摩地菩提心为依据,以六大缘起为究竟。
(2)以性理为传授事相核心,相应神速。
(3)解行相应,即不空谈教理,也不盲目实践。既没有偏重理解而相对忽视实践的偏向,也没有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解的流弊。
(4)据:造玄阁黎血次第云:不空传慧朗,朗传天竺,竺传居士赵政、喜贞、惠清,这是居士为比丘传法(阿阇黎)灌顶之先例。密教经中屡有提“持金刚阿阁黎或比丘或优婆塞(居士)”之叙述。不空三藏弟子李元琮,惠果大师弟子吴启等,以居士身传法(阿阇黎)灌顶;显教亦有维摩居士给舍利弗说法;欧阳竟无,以居士当任唯识宗师,是见在家居士修佛法,有所成就,合符佛教世间化、佛学生活化、佛制现代化之要求。
(5)唐密胎藏界曼荼罗代表地水火风空五大,即表色法,表理,表物质现象;金刚界曼荼罗表识大,即表心法,表“智”,表精神现象。金胎二部合一,是色心二法结合,肉体为胎藏界,精神为金刚界,是身心兼修之大法。
(6)见性者持四大心戒,未见性者持十重大戒。违反国情之双身法不传,戒律严格,不论僧尼居士,均得严守,使学者不易偏离。
(7)唐密性命双修,修性是修法身慧命。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对肉体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更有普贤延寿法、金刚寿命陀罗尼法,重性命双修,信心清净、业障全消,当可强身延寿。
(8)学佛者是不分民族、更无国界之分。唯一但受外敌侵害,密教有仁王护国法、守护国界法、大将军法等。是以证明唐密是爱国法门。
(9)唐密以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是以唐密是法庄严而不离世间。
(10)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唐密曼荼罗,反映一个法界大总体,既通无量佛身,又通无边国土。一多相容,具足无碍,玄机重重。义训深广。其生生不息的至尊,既透彻环字而万德庄严,其摄受之加持力,复弥纶三世而升华人格,使人类本具潜伏不张之机能,随菩提心而渐显,俾众生无我而服务人群之功德,依法性而俱增,如此法宝,造福人类,当万古不朽。
复兴之唐密至今已是第三代(由唐普式大阿阇黎掌教),由于种种原因,宏法未能全面铺开,教外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说其有再绝响之辞.或是将唐密当作东密,把家珍当作舶来品,纵有介绍唐密之著,亦存在较大偏颇和片面性,对唐密的完整体系一无所知。这种不知、不惜自家珍宝的之举、实在可叹。其中最主要方面,是认为唐密在划分上只相当于藏密四分法中的事部、行部、瑜伽部,而独缺藏密中空乐双运(双身法)的无上瑜伽部。
我们可从本文上述(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一章中而知,唐密是以空乐双运为要点,并且唐密之空乐双运,有从佛顶部究竟门入,从金刚部观心门入,从莲花部真言门入,从外金刚部行印(双身法)入四种之多。只是由于行印漏弊大,并不合国情,故不采用。造成这种错误见解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点:(1)持此说者对唐密没有深入究竟及实践,并流于对经论的表面文字推测。我们知道,密宗是一秘密法门,律仪深严,而诸多典籍是未经灌顶者不可阅读,解说家,研究家更是难窥其奥。再说,唐密是解行相应的实践方法,学密行人修持未到,阿阇黎不会轻示与之不相应的法与理,以勉造成所知障等障碍。有行人由于根性原因,转学其他宗派,故有此宗不如他宗之说。<2)一些著书介绍密宗者,采集资料时有所抄集,以至以讹传讹,造成偏颇。故此,希望日后有行文介绍密宗者引起注意,以勉引起不良后果.
(3)唐密认为,单以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珈部的修行次第四分法、去认识修法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学人初修、或可以四分法作教相以类别认识、一但实修入门,四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四部就是一部,一部就是四部。每部之间互相融摄,只有相应深浅之别而无四部之分。唐密行人,在结缘灌顶之时,就以佛部为行,至无上瑜珈密就是以圆满佛部为究竟。那么,佛部是四部中的哪一部呢?在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诸部之中,唐密以佛部圆满为终极,而有别于藏密系统以金刚部为究间,这是大家应知的。
总之,唐密普门大法之殊胜,历代祖师大德修法之成就,对人类社会之贡献,历劫难书。而现今社会正值太平盛世,正是弘法、修法之大好机会,愿诸佛子惜缘,参与研究,共扶大法,速证无上菩提,造福社会,救世救人,功德圆满。
《略说唐密(卢燊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