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说唐密(卢燊贤)▪P2

  ..续本文上一页戒。密教的菩提心戒是在戒卫已发的菩提心,是治本的自性戒,带有关键的性质。

  唐密依行者根机,设有四种戒;直指戒体:

  ①菩体心戒,胜义菩提戒,无相唯觉性。

  ②三昧耶戒,自他互放射,定慧交融化。

  ③一真圆戒,导入圆满土,一真彻十方。

  ①五智密戒,时方因果空,密戒同寂灭。

  唐密把“戒”看得非常重要,这是种因的作用。因种得好,其作用便非常大子。如达庵祖师有偈云:“治本自性戒,主要只一味,精持主戒体,即身许成佛。”

  而《大日经·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清净白净法。”唐密重视受戒,并不次于灌顶,因为未受戒,灌顶便无基础。如果受戒后,没有灌顶机会.即身也许成佛,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也是唐密比较特殊之处。

  唐密行人,发心、持戒已,则应受灌顶。

  唐密灌顶就仪式言有两种,就实用分三类。

  (一)秘密灌顶

  大阿闍黎入行者本尊三摩地,以本尊法流从行者顶门灌入行者之身,使其菩提心中,本尊法流特盛而植下强有力之本尊种子。此后经三密加持,本尊功德日渐开发速成本尊之身,此种作法会仗心想为之,所以又称心想灌顶。

  (二)庄严灌顶

  行者未能接受秘密灌顶,大阿阁黎除入本尊三摩地外,并建立坛场,以图像表示本尊,以瓶水表示法流,以及用其他种种庄严事相通过行者观感,以增强本尊法流之作用而获灌顶实效,故有事相灌顶之称,亦叫具支灌顶,因坛场中具备种种事相也。

  (三)就实用方面,所分三类:

  ①结缘灌顶,其作用只使行者与本尊结一胜缘,从而加强行者信心,得仗本尊真言之力,易破分别二执,这不是对真正学密行者而设的。

  ②学法灌顶,行者已发菩提心,并受菩提心戒,则不论其破执程度如何,是否达入密“正机”皆可授以本尊修法,法尔应先灌顶。因此这种灌顶为学法灌顶.或称受明灌顶。唐密既有金胎两部之别,灌顶也有两者不同。一经灌顶植下本尊强有力之法种,则可培养成圆具本尊功德之佛身。所以学法灌顶,实包括修密、瑜伽密、最上瑜伽密。

  ③传法灌顶,行者已成他受用身,又与金刚心相应,则有转*轮能力,而将佛性转输于众生,生生不息,则应受传法灌顶而绍阿阁黎大位,这是果位灌顶了。

  学法灌顶是唐密的关键环节,无论所学之法属一门或普门,只是本尊三摩地有不同,而每界灌顶仪式只行一次。唐密认为,由本尊三摩地灌顶所成之本尊种子,已圆具本尊一切功德,可开展成本尊身而无欠缺、不必多所灌顶。若将本尊功德分几次灌顶而培植之,于理不合,因为未有集合几个胚胎种子始成一尊身者也。

  2.主显法性,突入佛地。

  ①培养根身,务求见性。

  密宗和禅宗皆为一乘大教,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禅宗在见性之后下化众生,密宗则在见性后上求诸佛,实践即身成佛之旨。所以密宗第一步功夫就是要见佛性,印证般若波罗密。然而若要见性,一般先建根身。根身是诸佛菩萨法流交通的枢纽,可分两级,称有漏根身和无漏根身。唐密称之为人身总干线,或称人身法流总路线。禅门中“说似一物则不中”,“并却眼耳口鼻道将来”皆是有漏根身写照;天衣义怀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山头独足立”。药山俨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则是渐入无漏根身的写照。达庵祖师佛部颂曰:“身中偶干线,命根直透顶,蓝光冲上空,顶髻集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加持也是通过干线而实现的)。

  由于根身成就,才可内成禅定,涉世则般若功成,内观则可见本性。唐密据此根身,汇集五智法流而建立法性曼荼罗,证法界生身而突入佛地、证本尊身而即身成佛。

  ②重视明点,开出娑婆。

  唐密不但重视人身脉道,而且重视明点作用,有偈云:“心中起明点,贯彻身口意,不废六尘境,三业自清净”这是大般若菩萨与六尘接而不染的颂词。况且唐密认为释尊的化土整个娑婆世界是由明点开显出来的,佛和大菩萨能够通过明点,将三界六道—一…开显或同时开显出来,由此可见唐密是如何重视明点了。

  不过唐密重视的脉道明点,是有选择的,是和宗趣有关的。唐密一向主张直趋无上菩提,不重神通异能等世间小验,所以对有关人体气化的气脉和明点,根本不予理会。

  唐密承认气化的气脉和明点对人体有极大作用。各轮的支脉在体内伸展,构成全身气脉交流整体,但在修行上,这充其量只能成就天身,不能构成佛身。而各轮的开显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相当法性加持,而定慧交融的结果,主要作用是在于与诸佛菩萨瑜伽,而非体内气化。也就是说,由于法流加强,自然影响气流旺盛,自然身体强健,益寿延年。

  3.既修性、也修命。

  唐密修性便是修法身慧命,根身阶段修“天身之命”,一般不须修肉身寿命。因为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便对肉身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因而修性结果自然修了命。况且见性后,悟性提高,即可控制命根,密宗有其法,禅宗也有自断命根和捻住命根之法。

  唐密有特别修命法,一是普贤延命法;一是金刚寿命陀罗尼法,但都是通过修性去修命。据念诵法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念诵,日各三时,信心清净,业障消灭,更增寿命。若修习三摩地者,现生不转父母生身,获五神通,凌虚自在。”不过,人命是受因缘所生法支配,纵寿千年,肉身总受物质规律支配。

  4.天身与受用身。

  唐密是受用身法,何谓佛之受用身

  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三界含灵,各有特殊“自性”互融于整个法界中,是为自性法身总体,此是“离能所”、“泯时方”之绝对法性,而无量自性可以随缘显现,是为自性法身。然依所证程度不同,则有因果二位之分。因位自性法身,超出三界,唯性无相,须入金刚初心而后见,唐密谓之理法身。果位法身之根地称金刚顶,对十方三世无不贯彻,十方如来皆己之分身,一切众生皆己之眷属,此即金刚喻三昧中具足一切智智之自性身,名智法身。

  密乘行者,能顿入金刚顶与十方妙觉如来汇合于密严净土,现真身于总法界时,将萃聚于自身之十方佛种,一一放射于周围,开作莲花海会,显出无量无边如来胜相,皆属自身分位,一一如来皆有三十六尊为伴,是谓“金刚持身”。每尊又各有三十六尊为伴,如此层层叠叠,无穷无尽,主伴互酬,共享无上法乐,永不休止,是谓自受用法身,尽摄金刚界诸佛菩萨。然实教十地菩萨,以二空真如为所依,虽达“等觉”而未获金刚持身,自受用身如来愍此类菩萨,乃分身摄受之,当机菩萨乃得感见如来常乐我净之受用身土,从而得殊胜法乐,这是自受用身分出之身,为他受用身。

  唐密认为,如行者未证二空真如,尤其未证生空真如,若在定中出现佛菩萨形像,切不要误认这是佛身,实际多为外金刚部的天身。如果误认外金刚部天身为佛身,则仍处六道之中,未超三界。天身有生死,佛报身无生死。在金、胎二界曼荼罗中,诸天处于最外一层,有二十天,均是诸佛菩萨的护法。

  5.既重各部诸尊,更重普门大法。

  ①金胎两部大法,初唯唐密所独自传承。唐密以大日如来为教主,金、胎两部曼荼罗统摄各部诸尊,各尊皆大日如来分位,也是大日尊之眷属,为大日如来所摄受。然各尊只代表部分或一门法性,如胎曼中东方宝幢佛表火大,南方开敷花王佛表水大,西方无量寿佛表识大,北方天鼓雷音佛表风大等等。此两部曼茶罗,任一尊皆可作为行者之本尊,经灌顶后,修其三密,皆可成就尊身并证即身成佛之果。但任何一尊,即属一门之尊,只能开展局部法性,即是所修未能彻底(中品悉地),要达最高成就,必修普门大法。在胎藏界必历各部院主尊和中台九圣位而成理法身。在金刚界则经各会十六大菩萨生,最后汇归大日如来,成就遍照金刚尊身,如此二部不二。如能开显全部法性,法法皆能穷其根源,五智四曼具足,三身(法、报、化)齐现,与十方如来融合现庄严真身于总法界,自为海会中尊。又以大悲所行,现于他受用身以度地上菩萨,更现百千万亿应化身以度六道众生,此等金刚大阿阁黎,世道稀有。唐密祖师达庵金刚遍照普门传灯大阿阇黎有诗记其转*轮盛况:根尘炯脱彰真体,一切如来注法流。

  聚集此身成宝藏,包罗依报尽莲俦。

  吽音融合群机涌,斛性獼纶十界周。

  无上瑜伽何处觅,顿降三世噁然休。

  这不仅是自身即身成佛,而自成佛后加持他人成佛,一次大转*轮,遍周法界,无数菩萨入摩诃萨,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泯时空,任运自然的无上瑜伽,是真实践的写照,而非戏论。

  唐密四度加行,便是学习普门大法,加行圆成,始得传法灌顶,入传法大阿阁黎位。龙智菩萨在印度住世时,传承一门之尊法者,颇不乏人,由空宗入密者,亦大有人在。密乘晚期在印度,由于外族入侵(伊斯兰教)而渐式微,对金、胎两部普门法,在印度是否有所传,已无明确资料记载,亦没见有修持者。当年金刚智和善无畏两大士各得一部,到中国后始互授。不空三藏和一行禅师得合一炉而冶之。惠果等人阐发之。此唐密之所以殊胜也。后由唐传至日本,延续不断至今。

  ②教令轮身是自性轮身的使者,包括:一、自性轮身;二、正*轮身;三、教令轮身。

  “轮”有摧破烦恼之义,自性轮身是住于诸法自性的法身,即佛身。正*轮身是依本尊本誓正法以化度当机的尊身,即菩萨身。教令轮身是对持强难以正法化度的众生,示现大忿怒形,以威力摄伏,是尊佛教令的尊身,一般称明王。如金刚界东方阿阿闷佛,以金刚萨捶为正*轮身,以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有五大明王,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教令轮身,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佛教令轮身。教令轮身和正*轮身都为化度众生而设,教令轮是…

《略说唐密(卢燊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