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入門 叁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

  叁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淨宗經論隨之次第翻譯,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種之多。曆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經曆一千余年的選擇,直到近代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爲淨宗根本經典:

  1、《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2、《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譯)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畺良耶舍譯)

  4、《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般若奉诏譯)

  5、《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刺密谛譯)

  6、《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

  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都非常詳盡。其內容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爲釋尊說法的時間和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

  (一)《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現存五種原譯本,雖有詳略開合的差異,然內容大體相同。

  本經內容:本經內容詳瞻,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鹹稱淨宗第一經。茲將本經主要內容略標爲四:

  (1).因地發願,圓成淨土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的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五十叁尊古佛應化之前,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衆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願卓超。取願作佛,並令一切衆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攝淨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狀。思維五劫,稱性發起四十八大願,後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成立西方極樂世界,自致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啓結大願,圓成淨土,自致作佛的,故與吾輩娑婆衆生深有法緣。

  (2).西方勝境,最勝道場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諸如地平無山、河流妙聲、樓觀講堂、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光出佛,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爲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淨土進德修業,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淨土的往生者,舉手擡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淨土諸往生者,諸根寂靜,慧照明了,不聞惡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證果。西方極樂世界誠爲法界最勝道場,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3).叁輩因行果報,總示淨業綱宗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忻慕求生之心,于是,釋尊便開示往生淨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世界的凡夫衆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淺深,致令有叁輩往生的不同。諸如,往生時的景況有殊,或真佛來接引,或化佛來接引,往生後的功德證入亦有差異。另有一類往生邊地疑城者。十方衆生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後悔退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于夢中令其見到。此人感悟,複續持名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亦得見阿彌陀佛。叁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淨業修持之綱宗。

  (4)娑婆濁惡,令知厭離。

  與西方淨土嚴淨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曆敘衆生造叁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淫妄酒,于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爲五痛,于未來世墮叁途之苦報名五燒。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爲衆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疊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指陳衆生致苦得樂之原由,欲令衆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並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淨土。“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佛說無量壽經》。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經還記載:參與法會的四衆弟子,在兩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釋尊懸記,末法最後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愍末法衆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後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後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二)《佛說阿彌陀經》

  本經乃佛門修持大乘經典中,最爲普及。天下叢林寺院,晚課必念此經:宗門教下四衆弟子,無一不歸心淨土。是知念佛法門實乃濟度九界衆生之神寶,圓頓上乘之妙法。

  本經內容:釋尊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參與法會的有長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釋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示: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接著廣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啓信,諸如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雨華、化禽風樹、飯食經行、壽命無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爲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相信,如教信願持名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經所示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歡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緣。

  在本經中,羅什大師翻譯的“一心不亂”,在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爲“系念不亂”(把持目標不動搖),羅什大師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玄奘大師翻譯爲“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力加持,正念不亂)。玄奘大師在羅什大師之後又對這部經的重新翻譯,不知是否專就爲了解決後人對此等章句的理解差異。個中密義,耐人尋味。

  (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本經境相勝妙,義理淵深,理事圓融。《觀經》爲利根與鈍機二類衆生,平分勝劣兩門。又特開散善叁福九品,指歸稱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衆生之慈航。

  本經內容:本經的主要內容是定散二善,淨業叁福與十六妙觀。

  淨業叁福是淨業修持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叁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善)。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善)。此叁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叁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叁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落日狀如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處修日觀,送想西方。);(2).水觀(觀水、冰、琉璃,顯自性湛然);(3)地觀(觀淨土地下地面莊嚴);(4).樹觀(觀七寶林樹);(5).寶池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叁聖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察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于極樂世界蓮華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之凡夫上輩叁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之凡夫中輩叁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叁品往生觀)。

  其中第八像觀約心觀佛,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理則。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極顯阿彌陀佛與吾輩衆生同體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內在關聯。妙因妙果功德難思。

  《觀經》闡述圓頓究竟之理事,圓發叁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顯阿彌陀佛之悲智神力。經雲:“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十六觀中,分爲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觀。定善十叁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又稱“隨他意”之說)。散善叁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爲未來世一切罪濁凡夫而開設(又稱“隨自意”之說)。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爲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叁觀爲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衆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衆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沒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唯一慈航。

  (四)《華嚴經…

《淨土宗入門 叁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