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入門 叁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卷《華嚴經》的別行經,置于末後,總成八十一卷《華嚴經》。此卷經全名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者證入,普賢行爲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爲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傳雲:普賢行願贊(偈贊)爲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爲廣普賢行願贊。賢首大師贊譽本卷經“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

  本經內容:本經主要內容,略標有叁:

  (1).欲入如來性海,應修十大行願

  華嚴經展示毗盧遮那如來無限深廣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叁十九卷中,普賢菩薩廣贊佛德,末後結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沖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

  本卷經中,普賢菩薩首先告訴大衆,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車侖),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種行願,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勝功效(每願內涵,容待後面淨業助行章詳述)。十大行願爲因行,如來境界爲果覺,修因證果,同構對應。

  (2).讀誦本經,利益殊勝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經文,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當獲殊勝法益。一者世間利益。速滅五無間業,消除現世身心病苦與無數劫一切惡業,遠離魔惱,得佛菩薩稱贊,諸多人天禮敬供養,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間法益。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利益衆生,直至究竟成佛。讀誦本經的力用如此殊勝,一則是華嚴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則緣于普賢菩薩大悲願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淨土

  普賢十大行願行門廣大,功德無量,得叁世諸佛的稱歎。普賢菩薩爲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範,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不僅自己願生淨土,並且以十大行願無邊勝福回向法界衆生。“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衆導歸極樂世界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叁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

  以上從叁方面略示本經主要內容。十大願王的具體展開將在後文詳作討論,茲僅粗陳概況。

  (五)《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章中,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二者互爲表裏顯密,相得益彰。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爲淨宗根本經典,亦屬手眼不凡。

  本經內容: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叁昧的祖師,堪稱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爲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今于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本經義理甚深,略標有叁:

  (1).心佛衆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恒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叁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衆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骛忘其親友,比喻佛念衆生而衆生不念佛,佛以大悲願力,常念衆生,遊化娑婆,乃令衆生若逢或見。衆生不念佛,佛雖現在衆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舍離。比喻衆生念佛,如同佛念衆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後,均能常隨佛學,如影之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衆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衆生不念佛,佛念衆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衆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衆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叁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念無始無明妄動,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因病投藥,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仍從病根上下手,旋回衆生顛倒的憶念,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不走世間憶念的路子,而專門憶佛念佛,達到就路還家,母子會合的目的,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2).念佛綱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修證,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專注佛號,不令六根攀緣六塵。識一精既攝,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攝住歸一,心地漸臻清淨。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

  (3).香光莊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根機利者,用功精純,現生得念佛叁昧,定中見佛。根機鈍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願持名之力,于臨命終時,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契證自性如來。

  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衣服,實無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則不期然染上香氣。又如一塊普通鐵,放置在大磁場中,久久漸成磁鐵。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轉垢爲淨,鍛凡成聖,誠爲不可思議之力用。

  (六)《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本論簡稱《往生論》,或稱《淨土論》,天親菩薩依據淨土叁經,尤其是《無量壽經》的經義爲宗要,加以歸納攝要說明,屬于宗經論,不屬釋經論。本論有二部分組成,一總說分,即五言偈頌是,二解義分,即後面長行文是。

  本論內容:本論文約義豐,備陳淨業修行方法,果德相狀,以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功德,理事圓融,淨土與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補益。茲概述主要內容如次。

  (1).五念行門與五功德門

  天親菩薩首先發願往生安樂國。“釋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繼而闡述往生西方淨土,應修五念門,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二者贊歎門(口業贊歎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叁者作願門(心常作願,畢竟往生彼國),四者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衆生,同生極樂國,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門中,前四種屬于入門(進入西方淨土之門),第五回向門屬于出門(由極樂國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衆生)。

  此五念門漸次修行,能令淨業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門(五果)。何者爲五功德門

  一者近門(初到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近于無上正等正覺),二者大會衆門(既生淨土,即是阿彌陀佛法眷,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叁者宅門(登極樂華麗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門(登堂入室,得清淨處,受用種種法樂),五者園林遊戲門(不違本願,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衆生)。以上五功德門中,前四種成就入門功德(自利),第五門成就出門功德(利他),先入而後出,由自度而度人,法爾如是。

  五念門(與之相關的五功德門)是淨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聖心,值得吾人遵奉。

  (2).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入一法句

  本論在闡述第四觀察門時,依據淨土叁經(主要是《無量壽經》),詳陳所應觀察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叁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凡十七種),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凡八種),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凡四種)。此叁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即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大願的願心莊嚴成就。是故,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淨土不思議功德即是體會阿彌陀佛不思議的果地功德。

  天親菩薩從緣起性空,廣略相入的圓教理念申言:以叁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爲代表的西方淨土無盡莊嚴功德(廣),“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從廣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淨的一心。此清淨者,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實智慧是淨心之相用(生滅門——無量光),無爲法身是淨心之理體(真如門——無量壽),一心二門,生滅門是廣,真如門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異。所謂廣者,即方便法身,隨緣起用,能生萬法;所謂略者,即法性法身,清淨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故緣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門,緣起性空,便證得無爲法身,具有真實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進而論之,阿彌陀佛名號即是一心二門,無量壽即無爲法身,無量光即真實智慧,故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執持一清淨句,萬德洪名含攝一切清淨功德與莊嚴。阿彌陀佛名號乃實相身,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密髓,與九法界衆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由阿彌陀佛一切爲度衆生的悲願故,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爲饒益九界衆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時,當下即成就佛身淨土,心作心是,直截了當,至極圓頓。吾人宜應于斯深加體會。

  (3).開示違、順菩提門法

  本論提示修行五念法門的綱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叁者缺一不可。淨業行人修行五念門,悲智具足,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同生西方淨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遠離與悲、智、願叁種大乘菩提心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

  何爲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一者依智慧門,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何爲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身求樂,即違菩提。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菩提是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違菩提。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欲得畢竟常樂,唯有往生西方淨土。若不發願與諸衆生同生安樂國,便是違背大乘菩提門。

  (4).緣佛願力,速證菩提

  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諸大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得以成就。令十方衆生速往淨土,令淨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願之綱宗。

  淨宗圓超速證的勝妙,全賴佛力爲增上緣。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天親菩薩將淨宗心要徹底圓彰,和盤托出,深契聖心。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又進一步將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加以敷陳,使淨土奧義如中天杲日,普輝東土。

  

  

《淨土宗入門 叁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