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

  本经内容: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

  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车仑),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恼,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展开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亦属手眼不凡。

  本经内容: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的路子,而专门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花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经义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不属释经论。本论有二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本论内容: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释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

  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值得吾人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净土三经(主要是《无量寿经》),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从广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净的一心。此清净者,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宜应于斯深加体会。

  (3).开示违、顺菩提门法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一者依智慧门,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

  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佛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